APP下载

虚拟艺术对生命探索的意义

2016-12-05陈荣彬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1442

人间 2016年13期
关键词:虚拟技术生命意识虚拟世界

陈荣彬(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42)



虚拟艺术对生命探索的意义

陈荣彬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42)

摘要:以虚拟艺术与生物合成技术作象征的虚拟时代,人类的沟通交流模式变得复杂多样,在这样的条件下,错综复杂的消费、媒介、图像、网络、通讯、交互情景主导了个体对生命意识的价值判断,如此的历史演变,所带来的是生命本体与虚拟时代下自我意识的解读。

关键词:生命意识;虚拟时代;虚拟世界;虚拟技术;虚拟艺术;语言观念

一、作为先驱的录像艺术

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密切,几十年的技术发展使得这种关系被称之为“新媒体艺术”。然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得以以更多样的方法介入到艺术创作中,这些工具所凸显人与机械的互动关系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作为“人”的本体生命去思考艺术。如实验影像艺术家比尔·维奥拉,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以流动影像为载体来探索生命意识的感知现象,并以此去探讨“生”、“死”、“存在”这些重大的哲学、宗教命题构成了维奥拉的艺术主体,他以影像的方式进行“精神修行”,并以东方禅宗、佛学的思想把他的艺术回归到最初、最本质的关注生命的原点。如近年系列作品《变形记》,维奥拉使用缓慢、局部的画面,以虚幻、诡秘、梦境般的方式层层推进到人物的真实处境,通过水的浇淋放大人物的局部同时体会人的生命意识的演变。这个作品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并非以外界方式而是自身从内部发生转变的时刻。有时最深刻的人类体验就像这样发生了,突破意识的外部极限而产生了”。这些生命意识的体现在比尔·维奥拉的录像装置作品中可随处可见,创作于1991年的作品《经过》 ,从生命的生死、光暗、瞬间与永恒、现实与梦境、意识与潜意识中,去体现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但又虚幻、梦境般的场景,不同人物、不同场景的交错随着时间的进程随着影像的节奏不断的变换、更替,来体现一种死亡、记忆、梦幻、现实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生命意识的轮回。同时被称作“录像艺术之父”激浪派的重要艺术家白南准也以大量的录像作品去表现新媒介技术与艺术之间观念的语言关系。白南准的艺术观念深受“激浪派”先锋艺术家约翰-凯奇的影响,佛教禅学是凯奇创作的核心思想,也是20世纪60年代反西方理性文明的重要内容,给西方的另类创作提供了新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其生命轮回、禅宗学说等为西方世界带来新生命,为枯萎的西方文明提供了精神幻像。白南准也受此影响创作出一系列的录像作品,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作品是《电视佛》,一尊在电视前的佛像,通过闭路电视在观看监视器里的佛像。这种以宗教的东方形象来表现一种观看与被观看,自我观照的方式并引申出宗教意识与自我存在关系,非常容易让人联想起对生命处境中物质与精神的本体关系。

无论比尔-维奥拉还是白南准的录像装置都能以如此丰富的当代语言来表达其对生命意识的理解,这与新媒体技术使用有必然的联系,当然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于科学技术,但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带来了多种可能性,就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多媒体技术的确让观者有更多的感官感受去体现作品带来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犹如置身其中的“沉浸式”的体现,也为未来虚拟艺术的发展带来的了坚实的基础。

二、解构与重构对生命探索的意义

在高科技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渐渐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系,长久以来自然所体现的生命意识所形成的象征式的隐喻已经很难得到呈现。自然所代表现实世界中的:纯洁、真实、丑陋、善恶、悲喜,也代表了生命的原始、完成以及本能的状态。可以说这样的自然状态在不同历史阶段都会得以呈现,只是在这样不同的社会进程中存在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而虚拟现实却是一个建立在纯数据上的无差别整体按照我们的语言和欲望被设计成的程序,勾画出形状并加以分类,它总是被划分到自然生命意识的对立面,并试图已一种人工合成的方式来形成对新的虚拟世界作出的意识反应。随着远程通讯网络技术的普及运用,国家与城市已不再是商业、生活、学习和娱乐必不可少的固定场所,人们可以利用网络的各种虚拟工具构建自己的社区群落。同时,生物科学中合成和复制的人造系统的发展意味着一个国家不再局限于纯天然的发展模式,而天然的“生命意识”在这种环境下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人类真的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识去改变自然的基本关系与生命的本体意识吗?人类真的能变成如“上帝”般的造物者吗?不见得。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虚拟世界及其与之伴随的价值观念正影响着其使用者,但同时它必须要有一个实在的客体作为参照物才能凸显它的有效性,而这样的参照物就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所创造的一切来自于自然和与之伴随的本体生命意识。虽然,人工合成的虚拟世界与本体的生命意识之间存在悖论,但不可否认这种悖论也是探讨虚拟时代下艺术的有效性。

三、虚拟的身份与多样性

我是谁?在现实世界里,随着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生活处世阅历的构建,会有一个清晰认识我是谁。但在虚拟世界里,个体自我正演变成多个自我,我们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流动性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作为一个固定的人物角色,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改变的自我。虚拟世界正力图通过超验的认知体验去建立一个多重身份的架构。虚拟的易变性处于本体挑战性、创造性与流动性的空间中,这里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事物激起了后人类身份和行为的发展,这种身份的多样性更多地带来了精神欲望的刺激。如林登实验室创造的“第二人生”其与日俱增的活跃度体现在虚拟形象角色的多样、身体与角色的重新设计以及角色本身得以永生的诱惑。“第二人生”高速拓展的速度使得更多的用户投入到这种虚拟游戏中去体现一种近乎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的虚拟实境,比如惠普公司、谷歌公司等都进入其中开展分公司,甚至于2008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竞选团队都介入于此进行宣传活动。这种极具真实感的虚拟环境,以及其诱惑力的多变性与虚拟性,吸引了过百万的用户参与使用。但这种多重身份,在这种感官刺激背后,是否真的是人类本体的生命意识所需呢?艺术家曹斐也曾在“第二人生”中以“China Tracy”二人生中结交朋友、建立家园,她谈恋爱、看电影、玩乐器、参加派队、看脱衣舞表演。她有时还去热带丛林享受热气球旅行、走进世贸中心、纵身飞下东京铁塔顶峰。她飞出去、走下水、与形形色色的玩家交流。并且,她将自己的体验结果拍成动画片、记录成文字,与世界各地的第二人生游戏爱好者分享。在那里,交流的关系与方式变了,现场与身体的距离变了,身份与社会的关系变了,感受系统变了,但人性依然没有变。”但毋庸置疑的是,虚拟技术本身并未改变我们作为人类的生存目标。我们本意意识里面依旧需要爱、需要朋友、需要受到尊重、需要和平的生活环境,也同时保留着我们对现实世界中对“喜、怒、哀、乐”的真实感受,这些正是构成我们的唯一身份“我”,这也是虚拟时代下身份的多重性与唯一性的辩证关系。

我们期待虚拟艺术与现实世界两者的融合,它不是超现实主义梦境般的再现,而是构建在科技技术革新下虚拟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虚拟实在世界,他有唯一的参照物“现实世界”同时它并没有脱离作为生命本体的意识。艺术与社会中真正的科学技术发展不在于简单的全球化的人对人、大脑对大脑、电脑对人的对接,而是在于它所提供“生命意识”所体现的时代价值。而这当中科学能够指导艺术,然而不是创作生产一件科学作品,而是用清晰的分析和理由去证明我们以实验为依据的发现与直觉,以真实感观去体现本时代精神所向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英]罗伊·阿斯科特《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金城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第208页。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95-02

猜你喜欢

虚拟技术生命意识虚拟世界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学会止步,亦是一种智慧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云数据存储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有关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