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12-05陈元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人间 2016年13期

陈元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论中国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元园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随着社区作用的日益凸显,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试图从中国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比较中分析当前中国社区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社区发展;社区发展问题;社区发展对策

一、引言

社区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互动关系及相同利益为纽带且彼此间具有认同感的相对稳定的人群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费孝通先生首先将“社区”这一概念引入到社会学中。随着社区作用的日益凸显,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中国的社区从单位制社区到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社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单位制社区中,具有成套服务,社区是国家与个人的连接纽带,个人对单位的依赖性很强,而现代城市社区个人对社区缺少归属感,其经济、文化、安全等功能虽然依旧存在,在却不同于以往所讲的社区。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本文试图探索中国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二、中国的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市场经济体制,使农村社区充满了活力,在社区发展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功能。

(一)社区结构系统由封闭化趋于开放化。

改革开放前,农村社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社会结构简单,社会化与阶层区分和分化的程度低,社会组织单位间的结构关系较为松散,而不同于城市社区社会化与阶层区分和分化的程度高、阶层复杂多样,次级群体是社会群体的主流。

农村经济改革后,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千百年来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小农经济为根基的社会关系,传统的封闭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田园农耕式村落社区的结构开始分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农村,形成了独特的与城市不同的工业、农业、商业、建筑、运输、服务业齐全的产业结构,以及特有的开放化的社区结构。

(二)劳动人口群体由同质化趋向异质化。

改革开放前,农村社区居民无论从内在心理或外在表现上,均趋向于同质化,而城市居民则趋于异质化。加之农村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社区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受教育上存在着机会的不平等,致使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于城市居民。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农村联产承包家庭经营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带来了社区劳动组织方式、农民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劳动产品分配方式,社区居民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家庭功能,以及产业结构的大变化,由此农民群体开始分化,出现了多样化的职业类型。长期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农村社区同质性的劳动人口逐渐分化为异质性的各行各业的劳动人口。劳动人口群体的流动与分化,众多农民成为相对自由的,不必固守土地的社会流动群体,从而改变了原先僵化的社会关系结构,使乡村社会具有了多元性、复杂性的特质,有利于整个社会结构的调整。

(三)社区经济活动由简单化趋于复杂化。

农村改革带来了两个直接结果,一个是农村社区生产力的大发展,具体表现为粮、棉、油等农产品的大量增长;一个是农村社区人口摆脱了千百年来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农业劳动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具体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涌现,相对自由的劳动力要素流动,加快了农民向城乡二、三产业的转移。商品经济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自然经济,由此带来农村经济的非农化趋势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突破了旧有的农村经济的封闭式的生产格局。市场经济中,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每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由专门的部门来完成,劳动分工越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产品的规模效益越能体现,社区内外的经济联系也日益频繁。城市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业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载体,由此农民从单纯的种植业这一经济活动中解脱出来,走向更加广阔的农、工、商、贸多种经营的生产与生活空间。

(四)社区组织由行政归属型趋于利益归属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来计划经济下的经济、政治、社会组织,在利益的驱动下,其功能日趋分化、专门化,开始与行政组织进行结构关系重组,包括乡村组织的变迁,即初级关系(如血缘的或地缘的群体)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而次级关系(如具有共同利益的正式组织、政府机构和商业公司)的重要性在逐步提高。社区组织已不完全依附于行政部门,由于利益分化、具体化,形成不同组织和层次间的利益关系网络。村民自治在农村社区管理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关系由乡村取向趋于城市取向,社会组织形式也从简单的行政依附型向复杂的利益归属型的运动成为农村社区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

三、中国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体制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

我国《宪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村委会是中国社会基层民众的自治组织,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至于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去做与居民 (村民) 相关的部分工作必须以不影响居民 (村民) 自治为前提。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居委会 (村委会) 的治理章程、组织功能、工作制度,还是其人事决定、经费收支、运行方式、考核机制都深深打着行政的烙印。

(二)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和社区认同度不高。

社区建设的核心是促进民众参与和培育社区认同。晚年的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社会建设硬件是必要的,但软件更重要,要使社区真正成为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还得依靠居民的共识。”然而,目前中国社区建设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无论是在参与主体、参与方式还是在参与内容上,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和社区认同度不高。

(三)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尚须大力加强。

从严格意义上说,社区工作者人才指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专门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目前,社区工作者在我国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在社区建设第一线工作的人员专业度不高,技能不够娴熟。

(四)社区民间组织的发育尚不完善、成熟。

社区民间组织是指社区居民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以本社区成员为主体、本社区区域为主要场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娱乐为主要活动目的而自发形成的非营利性、公益性 (或互益性)的群众团体或组织。

(五)城乡社区建设存在较大差距。

从中国社会转型长期进程看,我国已经进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就城乡社区建设具体现实情况来看,二者之间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员构成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四、应对中国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社区管理体制的去行政化。

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体制的法制建设,将社区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为社区建设和管理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防范失当行为,确保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当前,应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立法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制定和完善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鼓舞民众的参与积极性,提升民众社区认同度。

社区是民众的,因而只有不断鼓舞民众的参与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来,是社区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当前社区中存在着对社会的依赖性不高,社区认同度不高的现象,只有让民众真正的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成为社区的主人,才能使其真正对社区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三)加强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中国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年长者较之年轻者多,专业素质低者较之专业人员者多,加强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使社区工作者队伍年轻化、专业化,是社区工作得以顺利、高效开展的重要举措。

(四)完善社区民间组织。

社区民间组织在管理社区事务、协调社区矛盾、维持社区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但目前而言,社区的民间组织不够完善,受政策和资金的影响,并没能够很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