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元时期怯薛的流变

2016-12-05李新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人间 2016年13期
关键词:成吉思汗蒙古

李新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蒙元时期怯薛的流变

李新斌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怯薛为蒙古语轮番宿卫的意思,即禁卫军,是蒙古大汗的宿卫亲兵,在蒙古帝国的政治组织中占有核心地位,“元制,宿卫诸军在内,而镇戍诸军在外,内外相维,以制轻重之势”①。怯薛在整个蒙元时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大汗的宿卫亲兵、军队的核心,逐渐沦为国家的累赘和祸害百姓的罪魁,在蒙古帝国兴起和衰亡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摘要:蒙元时期;怯薛;流变

一、怯薛的前身——那可儿

怯薛最初由蒙古早期的“那可儿”演变而来,“那可儿”即亲兵的意思。在蒙古各部统一之前,一些大的部落如蒙古部、塔塔部、克烈部、乃蛮部的首领就已经建立了由那可儿组成的卫队,②这些卫队在各部征战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蒙古秘史》记载有一次,成吉思汗在与太赤乌惕部作战中,“脖颈受伤,流血不止,很危险。太阳西坠,宿在战地上。者勒蔑用口吮成吉思汗的淤血,血染口唇,又不敢依靠别人,守坐在一旁,一直到半夜。他口吸的淤血,或咽或吐,过了半夜,成吉思汗醒过来。”③在早期,那可儿和部落首领有明确的责任义务关系,那可儿对部落首领有服侍、保卫、随从围猎和征战的义务,而部落首领不仅要保护自己的那可儿,还要给其优厚的待遇和地位,因为首领对于那可儿是否信任及那可儿对于首领忠诚与否,会是部落首领事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成吉思汗对那可儿宽宏大量,知人善任,能够“衣人以己衣,乘人以己马”④,深得那可儿拥戴,这是成吉思汗能成功统一蒙古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相对,克烈部首领王罕之子桑昆就是因为那可儿看到其大势已去才被抛弃在荒郊野外,最后被杀。

二、成吉思汗时期的怯薛

成吉思汗组建怯薛源自与乃蛮部的战争。成吉思汗为打败强大的乃蛮部,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其中就包括成立怯薛。成吉思汗对军队进行整顿,以十、百、千数加以整编,并任命十人长、百人长、千人长,以其心腹那可儿六个人为扯儿必,统领军队,怯薛从各级军官和自由民子弟中选用有才干、身体健壮者担当,他们被编为八十宿卫、七十散班,怯薛的职务有详细规定,分为白天警卫和夜晚守卫,怯薛的主要任务是护卫大汗及大斡儿朵(温都尔汗旧称)。此外,成吉思汗还挑选了一千名精壮的勇士做亲卫,任命其心腹阿儿孩合撒儿为长官。怯薛组建后,成吉思汗的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据《蒙古秘史》记载,在与乃蛮部的战斗中,怯薛们冲锋陷阵,个个如“铜硬的头,锥利的舌,钢铁的心,钉凿的齿,···以露为饮,以涎为食,以风为骑,以剑为友”,“好象饿鹰,翱翔而来,好象怒兽,跳扑而来”,“ 如入羊群,驱逐群羊”,⑤一举打垮了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乃蛮部军队,生擒其首领太阳罕。

统一蒙古各部后,为增强怯薛战斗力,也为了便于控制怯薛,成吉思汗对怯薛进行了整顿,将原来一千人的怯薛扩充到万人,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人世袭四怯薛长,分四班轮流宿卫,“凡宿卫,每三日而一更。申、酉、戌日,博尔忽领之,为第一怯薛。亥、子、丑日,博尔术领之,为第二怯薛。寅、卯、辰日,木华黎领之,为第三怯薛。巳、午、未日,赤老温领之,为第四怯薛。”⑥除宿卫外,怯薛战时还要随大汗出征,他还规定怯薛必须从万户、千户或“白身人”(一般牧民)的子弟中选出,怯薛的挑选必须完全遵从大汗的命令,他们必须身体健全,弓马技艺出众。通过这些举措,怯薛获得了比千户那颜更加优越的地位,逐渐成为蒙古最精锐的军队,并成为稳固蒙古对内统治和对外征服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忽必烈时期的怯薛

1259年,蒙哥死于征宋前线,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由于大部分护送蒙哥灵柩回漠北的怯薛归于阿里不哥统领,只有小部分怯薛军南下投奔忽必烈,于是忽必烈继承汗位后,立马着手组建自己的怯薛军。

忽必烈将自己的一部分藩邸宿卫吸收进新建的怯薛中,用传统方式选拔怯薛,并降旨以诸路官员子弟和其他贵胄充当怯薛,亲自审阅拣选,这样,忽必烈的怯薛军很快组织了起来。一万二千怯薛军分四部分,每部分三千人,轮番守卫,番直制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基本的番直日次并没有被打乱。在白天,未番上的怯薛不能离开宫中,只有奉大汗使命,或因本人家事,经怯薛长许可后,才能放行,若有重大理由,如父兄及其他亲属去世,应请求大汗许可后回家,在夜里,未番直的九千人可以还家。⑦在怯薛组织中,由怯薛长全面负责大汗的饮食起居、服御和警卫,在怯薛长之下,有各种名目的怯薛执事具体负责各项事务,如“博尔赤”负责大汗的用膳饮食、“速古儿赤”负责大汗的服饰。⑧扈从大汗亲征仍然是怯薛的一项重要义务,但这时怯薛已很少上阵杀敌,而是在大汗身边朝夕保护大汗。怯薛奉大汗之命出使各地也逐渐变得常见起来,⑨在履行侍卫义务过程中,一些怯薛近侍与忽必烈逐渐结成了非常亲密的主从关系,怯薛身份逐渐变成了显贵和参预朝政的凭借。忽必烈时期的著名丞相缐真、安童都是怯薛出身,有时怯薛长官还直接兼任丞相。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怯薛的行政职能显著衰退,但因元朝仍然是宗亲分封,家臣治国的体制,怯薛作为大汗最典型的家臣,有元一朝,怯薛参政仍十分普遍。⑩怯薛拥有很大权力,有权参与甚至支配政府的运作,但怯薛超越官僚体系之上,不受官僚机构的束缚,怯薛由于与皇帝关系紧密,对御前决策影响很大。元世祖时期,怯薛与中书省、枢密院长期处于既冲突又协作的复杂状态,怯薛常以圣旨胁迫、暗中弹劾或内线襄助等方式进行一系列以内驭外、挟制朝廷重臣的活动,权势逼人。忽必烈后期,怯薛乱政的现象已经出现,他们不通过中书,口传圣旨以任命官职、赐予财物、纵释罪囚等,为害深重。

怯薛人员担任朝廷官员后,宿卫身份始终不变,怯薛们“虽以才能受任,使服官政,贵盛之极,然一日归至内廷,则执其事如故。”⑾在京官员白天在衙门处理政务,夜间还要参加宿卫、服侍皇帝,外地官员在皇帝病重时还要赴京入侍,而一般朝廷官员则没有这些义务,对于怯薛人员来说,在朝廷任职只是暂时的,而宿卫、服侍皇帝才是长久或终身的,对蒙古人来说,后者似乎更尊贵、更重要。怯薛组织在蒙元王朝政权中的中枢地位,使得蒙古当朝权贵以做皇帝奴婢为荣的风气也不断弥漫到其他各级官员身上。

四、忽必烈之后的怯薛制

忽必烈在位时期,基本不排斥汉人和南人充当怯薛,不过从元代中期开始,汉人和南人充当怯薛受到了限制。元世祖以后,怯薛逐渐成为元朝中枢的一个特殊政治集团,朝廷所设的一些中央机构,如蒙古翰林院、大宗正府、宣徽院等,主要官员往往来自怯薛。怯薛致仕的增多使其儒化程度不断加深,班布日认为“怯薛在元朝中后期已经成为高等官员的储备库,且是蒙古勋贵中儒化较深的集团,成为元朝儒化日益加深的代表。”⑿

怯薛之家世代相传,衍生成一个庞大的特权集团,很快发展成为元朝靡费财政、浊乱朝政的毒瘤。《元史》记载,“一朝有一朝之怯薛,总而计之,其数滋多,每岁所赐钞币,动以亿万计,国家大费每敝于此焉”⒀,由此可见,怯薛至少在元朝中后期已成为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另外,怯薛生活腐化,仗势欺人,据马冀先生考证,元杂剧中的“衙内”极有可能就是指怯薛,这些“花花太岁”权势熏天,无恶不作,欺压百姓,致使民怨甚深。随着怯薛的腐化,蒙古朝廷内上行下效,很多蒙古诸王和地方大官生活腐化,骄纵轻狂,蒙元帝国也渐渐走向衰落。

总之,怯薛是蒙古大汗用特权和赏赐的办法培植起来的汗国的中坚力量,对蒙古早期各部的统一和后来对外征服起到了关键作用,它加强了大汗的权威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维护蒙元帝国的统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元朝统治的巩固,由于长期的和平生活和特权地位的腐蚀,再加上元朝实行武职世袭制度,使这些人肆无忌惮,加速了他们的腐化,他们依仗皇帝的权势,日益成为社会上扰民虐民的一大祸害。怯薛战斗力的丧失和腐败的加深最后使怯薛在元朝后期逐渐成为国家的累赘,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注释:

①《元史》卷九十九志第四十七《兵制二·宿卫条》。

②吴柏春 谢云峰:《试述蒙古汗国时期的怯薛制》,《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1年第2期。

③策·达木丁苏隆《蒙古秘史》,第145节。

④王国维:《圣武亲征录校注》,第12页,转引自吴柏春 谢云峰:《试述蒙古汗国时期的怯薛制》,《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1年第2期。

⑤策·达木丁苏隆《蒙古秘史》,第195节。

⑥《元史》卷九十九志第四十七《兵制二·宿卫条》。

⑦薛磊:《元代宫廷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87页。

⑧薛磊:《元代宫廷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88页。

⑨苗冬:《元代怯薛遣使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7月,第4期。

⑩李治安:《元史十八讲》,中华书局,2014年9月版,第109页。

⑾《元史》卷九十九志第四十七《兵制二·宿卫条》。

⑿班布日:《论元代入仕怯薛的儒化与相权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年5月,第3期。

⒀《元史》卷九十九志第四十七《兵制二·宿卫条》。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50-02

作者简介:李新斌(1995.6-),男,汉族,湖北孝感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基地班学生。

猜你喜欢

成吉思汗蒙古
清代蒙古喀喇沁右旗的诉讼审判
《蒙古秘史》中的奶食文化研究
蒙古靴
神灯
扣子里的智慧
扣子里的智慧
蒙古正式废除死刑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集体记忆与盛世构造——乾隆二十五年的蒙古相扑
成吉思汗指挥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