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明清小说中“窗”的意蕴特征
——以“三言”、《水浒传》、《红楼梦》为例

2016-12-05周炜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0

人间 2016年13期
关键词:灾祸水浒传爱情

周炜(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浅析明清小说中“窗”的意蕴特征
——以“三言”、《水浒传》、《红楼梦》为例

周炜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窗”因其观景性功能而渐进入文人墨客的视野,经过历朝历代文人的笔墨渲染而逐渐具有了意蕴的象征,由此而形成了意蕴丰富的“窗”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文人骚客纷纷借“窗”表明自己心境,以此抒发感情。也正是因为这些文人的爱“窗”之作,使得“窗”意象的意蕴愈见丰富。而“窗”所象征的爱情、灾祸以及生命通道三种意蕴特征在众多明清小说中屡见不鲜。

关键词:窗;爱情;灾祸;生命通道

在明清小说中,“窗”意象的意蕴包含甚广。就“三言”来看,《醒世恒言》中“窗”出现的次数共计103次,《警世通言》中“窗”出现的次数共计76次,《喻世明言》中“窗”出现的次数共计48次,而在《红楼梦》中“窗”出现的次数共计168次,《水浒传》中“窗”则出现了44次。这三部小说所折射出来的人生百态,许多都是通过“窗”展示给读者的,甚至有许多故事情节是通过“窗”来展示的。学者童庆炳在其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说道:“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2]“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浩繁意象中的一部分,无疑有着其独特的审美意义象征。本文以“三言”、《水浒传》、《红楼梦》为代表,来重点探讨明清小说中“窗”的爱情、灾祸以及生命通道的三种意蕴特征。

一、心绪与爱情的象征

古代文人善于通过“窗”这一意象来表达人物的心绪并倾泻其悲喜愁怨,将“窗”由普通的意象上升为人物表达情感和爱情的意象。

《红楼梦》中,林黛玉初入大观园,临“窗”对镜,隔“窗”观景,既有对身世的哀婉,也有寄人篱下的伤感。《葬花词》中“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则非常高明地用“窗”意象把青灯、冷雨和被几个意象关联起来,抒发了黛玉那种寄人篱下的心绪。另外一首《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中的“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和“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等句都有“窗”,“秋”在我国的文学中向来是寂寥相思的象征,但通过“窗”,黛玉那种伤感与相思之情也就呼之欲出了。而且,这首词中所表现出来的“隔窗听雨”意境,也是古代诗人常用来表达心绪的手法。例如,“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4]等“隔窗听雨”的诗作,都是古代诗歌中通过“窗”来表达内心情绪的佳作。由 “隔窗听雨” 到“秋窗风雨” , 作者抓住了这一几乎贯穿整个中国诗史的意象。荣格曾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5]虽说黛玉“春怨秋悲”的典型大致是其多愁善感的性格所致,个人认为,“窗”意象对其感伤的心绪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窗”意象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一种爱情的象征。就《红楼梦》来看,小说第一回中:“这里雨村且翻弄诗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虽无十分姿色,却也有动人之处。”[8]不难看出,贾雨村与甄家丫鬟是因为“窗”而结下的情缘。就宝黛爱情来看,“窗”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绛珠仙草转世的黛玉为报宝玉那颗顽石的“露水之恩”投身红尘,用泪水还了他的恩情,宝黛的爱情因水而结缘,因“窗”而悲情。潇湘馆的纱“窗”中时而送出一缕清香,时而又有着“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叹息;黛玉生气时,宝玉通过“窗”户传达心声;宝玉被打以后,黛玉则透过怡红院的纱“窗”表达了自己对宝玉的关心。《秋窗风雨夕》中写道:“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病魔缠身的黛玉正是在弥留之际,通过“窗”凸显了她和宝玉爱情的悲剧。

“三言”中的人物因为“窗”而结下姻缘也是作者常用的展开情节的手法。《警世通言》第六卷《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前面讲述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发生与“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是这样写的:“且说卓文君在绣房中闲坐……急于东墙琐窗内窃窥相如才貌,认为其日后必然大贵”。[10]一位富家千金只是因为在“窗”内看了穷小子司马相如一眼,便决定与穷小子私奔。听起来是那么不可思议,但这女追男的爱情故事就因为“窗”而发生了,“窗”在这段金玉良缘中无疑扮演了月老的角色。只是因为“窗”内一瞥,卓文君那种唯恐错过司马相如的心情便呼之欲出了。

至于《水浒传》中因“窗”而结下的爱情,就不得不首推潘金莲和西门庆了。“那妇人惯了,自先向门前来叉那帘子。也是合当有事,却好一个人从帘子边走过……不端不正,却好打在那人头巾上。……回过脸来,看时,却是一个妖娆的妇人,先自酥了半边”,[12]潘金莲与西门庆的认识也因为“窗”。封建中的女子,长期被世俗礼教所束缚,可以说是欲求不满和没有爱情的。“窗”户的存在,恰恰给了她们一个邂逅爱情的机会。至于潘金莲开“窗”行为是否有着欲求不满的嫌疑,本文不予考究。但潘金莲与西门庆的爱情却实实在在是因为“窗”。那么潘金莲开“窗”的同时,是否也在表达着内心的渴望呢?答案也许是肯定的。潘金莲作为《水浒传》中少有的美女,其命运也是悲惨的。先被强迫嫁给“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后来示爱武松又被拒绝。因而,潘金莲开“窗”的同时,也包含了她对生活不满的思想感情在内。

明清小说中因“窗”而成就的姻缘俯拾皆是,那种由“窗”而触发的心绪与爱情,恰恰说明了“窗”意象所象征的意蕴内涵。这种象征意蕴,与中国古代的封建礼教与“窗”的独特功能分不开。

二、灾祸的象征

“祸起萧墙”一词并不陌生,因为隔墙有耳而把信息透露了出去,导致了一系列灾祸的发生的情况在小说中也比比皆是。“窗”因通风、透气而导致隔音效果差,常常能引发出灾祸的事。因此,“窗”是有着象征灾祸这一层面的内涵的。

《水浒传》中第24回写道:“那妇人惯了,自先向门前来叉那帘子。也是合当有事,却好一个人从帘子边走过……不端不正,却好打在那人头巾上……回过脸来,看时,却是一个妖娆的妇人,先自酥了半边”。[13]可以说,小说中的潘金莲正是因为打开了天“窗”,导致自己绝色的容颜被西门庆瞧个正着,接着在王婆的穿针引线之下,二人你来我往,勾搭在一起,最终谋害了武大。武大的死是武松被逼上梁山的引子,世事无巧不成书,作者利用“窗”来推进故事情节的时候,同时也赋予了“窗”独特的意蕴。而这种意蕴的象征,恰恰是在中国几千年古典文学中逐渐积淀而成,因而在明清小说中,利用“窗”这种象征来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比比皆是。

如果说《水浒传》中许多英雄豪杰因“窗”而最终被逼上梁山,那么“三言”中的许多人物因“窗”而显得悲情。《警世通言》卷3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讲述了名妓杜十娘在从良后又被情郎转卖,最后情绪爆发,怒沉百宝箱后投江自尽的故事。“孙富貂帽狐裘,推窗假作看雪。值十娘梳洗方毕,纤纤玉手……却被孙富窥见了”。[15]只此一幕便把孙富推“窗”假作看雪,实则欣赏美女的色迷迷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杜十娘的结局是悲惨的,她信错了李甲是其悲剧的根本原因,李甲可以为了区区千金而出卖杜十娘,但怪就怪在,因“窗”引来了孙富。“窗”外美景如斯,美人如斯,也难怪孙富会不择手段想要得到杜十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杜十娘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窗”。尘世的繁华落幕,只留下了杜十娘在江水中空叹。

前文说过,“窗”因通风、透气而隔音效果差,因而“窗下潜听”是小说中常有的桥段,也是推进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红楼梦》第44回通过“窗”,王熙凤发现了贾琏和鲍二家的奸情,最终导致鲍二家的死亡;第52回麝月和平儿关于坠儿偷镯的谈话因“窗”而泄露了出去。其实,尤氏、袭人等都曾有过“窗”下潜听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讲,“窗下潜听”听去的大都是别人不想透露出去的,而又往往因为“窗”户泄露了出去,最终导致了灾祸的发生。

具有灾祸象征的“窗”意象,成为了明清小说中推进故事情节发展,促成主人公性格、命运逆转的重要因素。“三言”、《水浒传》、《红楼梦》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无不显示了对“窗”的灾祸象征意义的运用。“窗”外与“窗”内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而“窗”,却成为了从此岸跨向彼岸的桥梁,是从规则之内跳出规则之外的界线所在,因而也就不难理解,“窗”具有了象征灾祸这一意义层面。

三、生命通道的象征

建筑物中,门和“窗”是必不可少的。当门由于种种原因堵塞不通时,“窗”户所具有的功能往往令人惊叹。在明清小说中,把“窗”作为生命通道,已经写入了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心里。

把“窗”作为一种生命通道的象征手法在《水浒传》中较为常见。小说第7回,高衙内想要轻薄林冲的妻子,陆虞候献计,邀请林冲出去喝酒,而高衙内则派人说林冲醉酒,把林冲妻子骗出来。幸而锦儿及时报信,林冲妻子才没有被侮辱。小说中写到:“那妇人听得是丈夫声音,只顾来开门。高衙内吃了一惊,斡开了楼窗,跳墙走了。”[17]高衙内见事情败露,本能的反应先是跳“窗”逃走,也不管“窗”外是什么,可见,“窗”户对他来说,是最快捷最方便的逃离麻烦的地方,而这个麻烦或许会要了他的命。第25回,武松为武大报仇,便去寻西门庆,“武松左手提了人头,右手拔出尖刀,挑开帘子,钻降入来,把那妇人头望西门庆脸上掼将来。西门庆认得是武松,吃了一惊,叫声‘哎呀!’便跳起在凳子上去,一只脚跨上窗槛,要寻路走……”[18]在这里,西门庆遇到麻烦的第一反应也是从“窗”那里逃走。不难看出,这些想要逃离麻烦现场的人物第一选择往往便是“窗”,仿佛“窗”能给他们莫大的心安,“窗”成为了其逃生的通道。窗外是希望所在,跳出“窗”外不亚于一场新生。

“三言”中把“窗”视为生命的通道也是数见不鲜。《警世通言》第三十七卷《万秀娘仇报山亭儿》讲述了万员外之女万秀娘遭遇劫匪,后借“窗”传递信息,最终与家人团聚的故事。万秀娘自死了夫婿之后,便打算回到自己家里,哪知家中仆人陶铁僧因不满万员外,便伙同苗忠、焦吉一起打劫了万秀娘。三人分赃后,万秀娘便被苗忠分了去,意欲做个压寨夫人,后一路辗转,秀娘最终停留在焦吉庄上。这时万员外邻居的儿子合哥儿来焦吉庄子上换取“山亭儿”,刚好遇上被关的秀娘。“当时合哥移步来窗外面,正在那里捡‘山亭儿’。则听得窗子里面有个人,低低地叫道:‘合哥。’……就身上解下一个刺绣香囊,从那窗窟窿子掉出。”[21]合哥以香囊为信物,向万员外传递了秀娘受困的消息,最后,官府找到秀娘并抓获了陶铁僧、焦吉、苗忠。在秀娘获救的过程中,“窗”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通过“窗”,秀娘发出了求救信息,而这信息也让秀娘成功获救。这种通过“窗”来传递求救信息的行为,不也是把“窗”视为了希望的通道?

“窗”意象作为一个原型意象,具有对新世界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等意义。“窗”意象所象征的生命通道并不仅仅只是现实的生命,“窗”所象征的生命的通道,同时也象征了“窗”里的人物走向新生、走向自由的通道。这种象征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学作品中不乏深闺怨妇,她们在狭小的空间里,透过“窗”看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对自由多了一丝向往。

结语

明清小说中的“窗”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既有众多的青年男女通过“窗”来寻求自己的爱情,也有受封建压迫的女性通过窗户来获得新生。明清小说中的“窗”不仅仅是爱情的催化剂,更重要的是各色人物演绎不同生活的舞台。窗自身通透的特性暴露了隐喻的大主题,即把“窗”视为走向新生的通道。“窗”所起到的内外交流的作用,给了我们许多美的享受,推开“窗”,所看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美景,尘世间的繁华,还有心灵所向往的自由。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得我们向往大自然,因而不难理解把“窗”外作为希望的所在,通过“窗”或是英雄人物得以逃生,或是封建女性得以新生,抑或普通小市民得以心灵自由,“窗”意象在明清小说中所起的生命通道的意蕴,无疑是“窗”的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赵松元.六朝窗诗及其窗的审美意义的发现[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1).

[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赵农.园冶图说[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6]冯梦龙.警世通言[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89.

[7]冯梦龙.喻世明言[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89.

[8]冯梦龙.醒世恒言[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89.

[9]施耐庵.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13-02

作者简介:周炜,2015级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灾祸水浒传爱情
“捡来”的灾祸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抱薪救火
以邻为壑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唐伯虎装傻避灾祸
半斤八两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