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在当代社会景观摄影中的表现

2016-12-05蔡颖莉四川美术学院重庆400000

人间 2016年13期
关键词:摄影建筑

蔡颖莉(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00)



建筑在当代社会景观摄影中的表现

蔡颖莉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00)

摘要:近年来,景观摄影在中国成为一个热点,在 各大摄影展览中,景观摄影几度成为热潮包揽整个展览的主题,至今为止,热度依旧不减,此文所阐述的“景观”泛指社会景观,在社会景观中所蕴含的是整个人类发展形而之下的视觉呈现,追求形而下的社会发展集中体现在城市景观中,尤其是建筑在社会城市景观呈现的各种权利意志和社会经济以及人类智慧的发展的代表物,有着极大的考究和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景观;摄影;建筑

在景观摄影中,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所涵盖的社会热点和景象都包含在社会景观之中,其中可挖掘的话题内容庞大,有着极大的创作价值。在社会景观中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公共空间场所,社会发展中城市化的进程不仅改变了城市景观,而且影响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摄影通过以都市为对象的观看获得了一种真正的生命力。通过摄影,人们不断去发现都市的本质,时代的变迁,同时也发现了摄影的特质。以上是通过摄影的角度下谈社会景观的问题,此外,作为笔者所提出社会景观中的“建筑”而言,又是一个值得深究的建筑美学学科。建筑中的摄影,主要体现为主体间性,遂立足于建筑的多元化分类,从住宅-客厅、公共建筑、电影院、美术馆、地铁、历史文化遗址、园林景观、乡土建筑、城市-街道等视角,其中这些不同定位、功能、风格的建筑内各种影像的元素组成、语言建构、美学意蕴乃至社会文化价值,。

其实正是建筑与影像之间两种互文性的意向表征才使得在社会景观摄影与建筑两者相辅相成,才使之更有力度表现当下的社会现象和暗含深刻的可见性和不可见性的深层问题。尤其在景观摄影中对于社会城市为主题的摄影作品不绝如缕,在探讨以社会城市为主题必将建筑作为一个具体对象加以形而上的直观反馈,建筑将城市进程和社会发展作为集中体现的对象。

一、建筑在景观中的表现价值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体现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这是建筑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属性,在历史的变迁中,建筑随时代变化其理念一直更新换代。去年习总书记发表讲话,表示不要建造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在此则产生了两极分化不同的概念理解。建筑除了形而下的用途之外,一些偏激或另类的设计风格出现在人们的生活空间中则承担着一些怪异的角色扮演,更是形而上埋藏的隐性意识,所谓的另类设计产生大量的争辩必定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是后现代风格过于强烈,或者说设 计意识的超前性阻碍了观赏者和居住者的接受范围内,超前性与人类意识的滞后性的断层否定了其建筑的意义;第二是建筑的怪异性超过了人的接受范围之内,通俗说就是奇葩建筑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笑柄和谴责的对象时,考究其各方面的水准的低下从而判定其为失败作品。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直观反映了一点,就是人类生产的最终成像与人类本身作为生产者之间的矛盾性都将作为人类发展史最值得考究的问题,这将是自上而下的考量,更是将刚刚所谈及的建筑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宏大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这不仅体现的是经济和技术,同样也是权力集中意志的表现形态,这在意识形态上也是众多话题可寻的。那么如此推论,摄影作为可客观记录对象的手段,将建筑摄影作为社会景观摄影的一大重要题材,可创造的社会价值是极高的。

二、建筑的时间性

对于主题建筑而言,在除了建筑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面貌、城市发展以及权力集中意志之外,对于建筑个体的本身而言又具有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可挖掘,从而引申到当代景观摄影更为考究的问题中去呢?在此想借用唐克扬撰写的《建筑与时间》一文中表示,“我们在一般意义上将建筑和时间联系在一起只会想到破坏。(建筑)风化(weathering)的作用可以看作数学上的减法(subtraction)。莫森·莫斯塔法维如此问我们:“但风化只能看作减法吗?它是否也可以是加法,对建筑物亦有加固作用?”其实,“时间”被物化为“世界”的一种途径,黑格尔提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还原这种音乐的过程就是对空间之中时间的“挖掘”,它最终向我们揭示出了生命的地层。这种生命的地层也就是景观人类发展的宏观景象孕育而生的。对于时间的风化性也是对于城市在不断进步发展的同时,时间也赋予相应的时代性,在相对的时间中给予相对的时代定义,但如若除去照片,在建筑本身放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她所承载的也是从自有建筑的落成到面临摧毁或拆迁的这个时间段中所凝结的是整个社会用途和人类智慧结晶的承载。摄影中所拍摄的建筑是现在所处的时代,然而就像时间的游走将建筑中特定的场域所蕴含的深意也将会随着时代意义而发生转变,此刻的定格也将是时间记忆的丰碑,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将是历史发展的记录。

三、建筑的矛盾性

从微观的角度涉及城市建筑的使用性是否落实的问题是城市社会发展中关于建筑的矛盾体现,更是城市结构问题的追问,虚假繁荣的表象。资源物力的滥用来营造一个泡沫式的繁荣表象是否值得反省?显然这个问题是从微观入手,从宏观考虑的社会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当然这个关于建筑的矛盾性在当今各大摄影展中能举出许多类似但不同的案例,例如曾翰的《超真实的中国》,他同样也是用客观的方式去描绘社会景观中不同的中国城镇景象,内容涉及到主题公园、三峡水库和青藏铁路等大型工程,以及中国各地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人造社会景观。建筑的虚幻作用的矛盾冲突所凸显的问题在社会发展领域中的弊端大相径庭,这正如鲍德里亚关于人为地生产出来的“真实”比真实还真实的“超真实”观点启发。另外阐释城市人口过度拥挤,城市建筑挤压空间,以及关于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的泡沫和虚幻,资源不得已优化配置,泡沫经济架空了实有经济的发展进程,大量城镇化发展的虚无是否也与“大跃进”的荒谬如出一辙?这些都是从中国当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假象丛生,理想幻灭的现实。

四、中国社会景观摄影的格局和思考

贝歇夫妇新地形摄影以及杜塞尔夫效应的发展对中国当代景观摄影受到了深远影响,引领了当代摄影的方法论、技术美学与风格潮流。在针对中国景观摄影的发展中已是如火如荼,具有代表性的有张克纯的《北流活活》,曾翰的《超真实的中国》,张晓的《海岸线》,颜长江的《三峡》以及游莉的《寂静的纬度》。这些都反映了个人对中国现代化之后出现的各种或是异化或是荒诞等社会现象,尽管各有不同,但都是属于中国社会景观的范畴之内。今天我们固然要思考关于景观摄影更为深层的问题,不能因为“景观热”而跟风创作就是优秀摄影作品,需要的是挖掘更为深层次的核心价值。

以上谈及的景观都较之为宽泛,大体指的是中国现有的客观景象,但综上描述的建筑所蕴含社会学的角度的价值含量是十分可观的,因此可挖掘的素材也不少,因此,将景观摄影中的社会建筑主体提出来正是一个良好的例证。建筑作为审美的空间体现,生产力的技术结合,权力意志的集中,居住者的感官体验,土地承接的物质载体,城市面貌的主宰者等各方面的综合都能够说明建筑在社会景观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将如此重要的载体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景观摄影趋于完善的今天,我们需要如何探索和表达?在摄影媒介中,我们在探索和表达中都可将形式和内容作为创新的对象,摄影艺术家应该具备宏大的历史使命感和世界格局概念的基本素养外,还需要更为敏感的洞察力,如何从微观到宏观,宏观到微观的创作。将建筑作为一个点只是为一个实例,然而还有更多值得去发现的题材等待被创造。

参考文献:

[1]《溯本求源:从风景摄影到社会景观摄影》 江融 2012 中国摄影报期刊

[2]《建筑与时间》 唐克扬

[3]《跨界的大师:贝歇夫妇与杜塞尔多夫效应》 郑幼幼

[4]《景观摄影已成“摄影景观”》 宋志鹏 宋志鹏博客

[5]《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一种现象学交叉研究》杨新磊 建筑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博士 中国知网

[6]《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 蔡萌 中国艺术研究院 美术学 2011 博士 中国知网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92-02

作者简介:蔡颖莉(1992-),女,汉族,江西樟树市人,新媒体艺术系硕士,单位: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研究方向:图片摄影

猜你喜欢

摄影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