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思考

2016-12-04李外禾彭道伦颜晓梅

绿色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涪陵区培育

李外禾,彭道伦,颜晓梅

(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重庆 408099)



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思考

李外禾,彭道伦,颜晓梅

(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重庆 408099)

摘要:指出了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对涪陵建设成为西部知名、全市领先、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和成为适宜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乐园和高地十分重要。分析了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占比低、高层次人才少、结构不合理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

1引言

多年来,涪陵区围绕建设渝东人才集聚高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工程,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有效促进了全区科技创新水平。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新时期着力解决。

2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现状

2.1推动企业孵化,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创新平台

强化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推动涪陵新城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和白涛工业园区低碳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人才承载和服务能力。金渠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创建“国家级”,将区微型企业创业园纳入帮扶范围,实现远程异地无园区孵化与本地园区孵化有机结合。目前孵化场地扩展到8万m2,聚集科技创新人才200余人,在孵企业达到117家。

2.2深化校地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健康发展

建立产学研人才交流机制,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来涪技术对接50余人次。牵线涪陵化工、太极集团、中宝科技等10家企业与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第三军医大学建立联合实施国家级、市级科技项目10个。“十二五”时期全区科技创新人才申请专利2 614件,授权专利1 507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79个、重点新产品45个,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50亿元以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

2.3扎实开展活动,努力提高科技人才创新能力

仅2014年,全区科技创新人才参与区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5项、市部级23项,科研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48个,实施高新技术攻关项目20项,新增高新技术产品5个、重点新产品5个。充分利用重庆高交会、深圳高交会、北方科博会等技术市场平台,组织参加技术交易活动,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科技创新资源的对接和引进,累计实现合同成交额54.02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88%。

2.4加强激励保障,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出台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通过项目支持、科技奖励、政策激励、金融扶持、专利资助等方式,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如2014年补助校地合作项目资金390余万元,兑现9个企业技术中心、联合工程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奖励200余万元;为15家企业或项目申请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鉴定和区级财政资金扶持1 000万元,取得国家级、市级科技项目立项19个,资金918万元,安排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23项、资金700万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构建了开放式众创空间13个。联合16个涉及检验检疫、计量质量、食品药品、工农业制造等领域的检测机构、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成立了全市区级首个检验检测服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集聚大型科学仪器188台套,每年为全区100余家企业提供科技资源服务。

3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3.1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数量占比较低

从科技人才数量看,涪陵区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0.98%,比沙坪坝区、渝北区等主城区低;从卫生技术人员分析看,卫生科技人员占全区总人口仅0.644%,低于沙坪坝区、渝中区等主城区。从国内看,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国内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26%,而美国为6.02%,日本4.95%,法国2.87%,德国2.86%,英国2.83%。科技创新人才和研发力量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涪陵重点领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3.2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相对较少

据统计,涪陵区高层次人才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共有635人,占企业从业员1.7%。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全区共有623人,仅占专业技术人才的8.06%。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高层次技能人才全区共有459人,仅占技能人才15.33%,高层次农村实用人才,包括取得高级职称的农村人才;农村种、养殖大户;有特殊本领,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其他农村人才约有3.2万人,仅占农村人口1.31%。

3.3科技创新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

传统产业人才较多,而金融、企业管理、建筑规划、生物技术、计算机产业人才短缺;熟悉计划经济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懂外语、计算机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从行业分布看,人才大部分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教育、卫生系统、市属企业。

3.4科技创新人才的科技成果数量偏少

4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4.1对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认识有偏差

一些单位和个别领导把学历作为判别科技创新人才的基本依据,认为只有高学历者属于科技创新人才;把智力作为判别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标准,认为唯有高智力者属于科技创新人才。这一认识导致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中,把开发智力、学习知识作为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目的,忽略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情商、思维、实践能力、人格等素质的开发和培育。

4.2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平台比较狭窄

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如2014年,涪陵区引入科技人才的72.6%都进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引进的科技创新人才只占27.4%,大体上是 2.5∶1 的比率。虽然引进的科技人才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总体来看,重技术、轻市场, 重基础、轻应用的情况依然存在。科技人才引进之后,有了技术研发, 有了专利,但没有市场,市场打不开,发展平台受限。

4.3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经费投入不足

涪陵区对科技人才和体制内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但在企业中,有75%的企业年人均教育和培训经费在10元以下,20%左右的企业教育和培训经费人均在10~30元之间,仅有5%的企业加速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时,涪陵区在科研投入方面,与重庆一些区相比也存在差距,投入经费相对较少。如2014年,渝北区用于工业研究与试验经费6.36亿元,沙坪坝区投资科技研究经费5.8亿元,永川区投资科技研究经费4.56亿元,而涪陵区对科技投入仅2.7亿元。经费的短缺,也使人才脱颖而出受到一定制约。

4.4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

当问到有无参加过学生会或任何形式的学生社团时,79.79 %的受访对象表示参加过,剩余的78人表示从未参加过。而半数以上学生是曾参加系部层面的社团活动或学生会组织。此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进入大学,愿意参加社团的热情很高。作为班主任,在迎接新生的首次班会中也能深刻感受到,他们上台自我介绍的同时,都表现出强烈的学生社团的参与意愿。

近年来涪陵新兴产业和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不少职业却没有对应的职称分类,无法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定,比如文化创意产业等。现行的职称评审系列专业覆盖不到新兴产业和新职业,不能为从业人员提供针对性强、有效性强的职称评价服务,这势必会影响到新兴产业的人才集聚。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也存有薄弱环节。在民企科技人才职称评审方面,由于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遍布于涪陵各大中小型企业,相当分散,难以及时获得职称评定信息。加之职称评定条件过多、门槛过高,申报者需要提供计算机、外语、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等,很多民企科技人才因种种原因,难以获得这些证书,往往因为材料不齐而被拒之门外。目前涪陵的人才评价尚未体系化与机制化,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更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

5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机遇

5.1涪陵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的机遇

结合重庆市五大功能区的新要求,涪陵提出了要建设重庆市综合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人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培养大批创新科技人才。未来涪陵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必须采取“人才+项目”的方式,依托涪陵重点人才计划及重点科研、工程和产业项目,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推动新产业集聚发展。

5.2涪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很多相关产业配套,因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特征,如农业基础研究人才、农业良种开发人才、农业机械化人才、农产品安全研究人才、生产经营销售信息化人才、农业项目创业人才等。农业科技创新需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来实现,因此,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培养和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5.3涪陵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

高新技术具有跨越式成长特征,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形成规模效益,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它的每一项突破,都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群成长。而每一次突破,都是科技创新人才努力的结果,同时也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创造了机遇。未来涪陵以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纵向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横向密切产业内部关联度,实施“7+2+1”新型工业化发展举措——即发展特种船舶、高端钢材、有色金属深加工、石油化纤纺、天然气化工、PA和PU化工、物联网等七大百亿级产业链,壮大医药、食品两大产业集群,夯实一个能源基础产业,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这些都涪陵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5.4重庆市科技人才需求的机遇

到2020年,重庆要基本建成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人才相对拥有量、增长速度、创新能力在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领先,接近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平均水平。重庆在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石油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等支柱产业,以及金融、商贸、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急需25.24万人;在教育、宣传文化、社会工作、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农业科技等领域,需科技人才9.12万人。涪陵作为重庆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融入重庆主城发展,科技人才的需求很有市场,机遇明显。

6涪陵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对策建议

6.1加强领导,确立科技创新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6.1.1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涪陵要从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把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和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人才工作专项考核,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科技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6.1.2围绕主导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建设

各地、各部门要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企业科技人才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要探索建立一批科技人才优先发展单位、科技人才培育基地,落实科技人才优先原则,探索创新科技人才管理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制度、新模式、新经验。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企业科技人才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

6.1.3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

实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人才奖励体系。坚持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制度,突破身份、编制等因素的制约,积极帮助解决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使他们安心创业。

6.2制定科技创新人才相关政策

6.2.1制定科技创新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经费的政策

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优先保证对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投入,建立科技投入专项资金,确保涪陵区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大科技发展资金投入力度,保障科技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科技人才专项资金。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个人投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

6.2.2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

鼓励科技人员进涪陵三大工业园区创业,降低科技创业门槛,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允许科技领军型人才创办的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按至少60%、最多70%的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高校、科研院所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按规定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继续加大对涪陵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创建创业服务网络,探索多种组织形式,为人才创业提供服务。

6.2.3鼓励科技创新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

对涪陵高校、科研院所创办科技创业企业,发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按至少70%的比例分配给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区科技计划对此类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先立项;涪陵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取得授权发明专利及通过成果转化对本单位作出突出贡献的,可优先推荐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设立股权激励专项资金,对符合股权激励条件的团队和个人,经批准,给予股权认购、代持及股权取得阶段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代垫等资金支持。

6.2.4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人员创业创新平台

涪陵科技创新服务推动有力,致力于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添砖加瓦,有效促成各方科技资源为涪陵经济社会发展所用。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在涪陵三大工业园区内科技创业企业全部开放,优惠使用。新创业的科技创业型企业所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地方留成部分,几年内由财政扶持该企业专项用于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做大做强创新平台,为创业企业搞好综合服务,降低科研成本,加速企业发展。

6.3创新机制,培养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6.3.1培养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重点领域

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股份、委托、成果转让、知识产权许可等方式,建立产学研技术战略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培养人才。加快涪陵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工、页岩气开发、榨菜、医疗卫生、文化创意、旅游业等现代产业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

6.3.2完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着眼于科技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涪陵未来人才竞争力,在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涪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涪陵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按照严入口、小规模、重特色、高水平的原则,每年选拔一批拔尖大学生进行专门培养。

6.3.3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大范围遴选高层次科技人才,构建以竞争择优为主导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比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或掌握核心技术的创业人才;在海外知名企业或机构担任中、高级职务,拥有能够促进涪陵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升级的重大科研成果,涪陵重点领域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某一专业领域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涪陵急需紧缺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这些都可以大胆引进。

6.3.4切实培育好现有的高层次人才

营造社会环境,落实各项科技人才政策,充分发挥现有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涪陵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例如美国的许多高技术公司为科技创新人才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及后勤保障,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不少高科技公司实行弹性工作制度, 科技

创新人才甚至可以在家里上班。

6.4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1)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规划体系。根据国家和重庆《人才规划纲要》为指导,结合涪陵实际,编制涪陵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形成涪陵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2)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人才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科技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加强科技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推进科技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强科技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科技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3)建设良好的科技创新人才科研环境。建立不同的科研资金渠道、运作模式、管理方式,鼓励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向各类科研资金渠道申请项目。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共识:“允许失败”。相信大多数科技创新人员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失败都不是主观不努力造成的。营造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的环境,减少科研项目的重复申请、重复资助。

参考文献:

[1]龙晓云.国际化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2015(4).

[2]陆彩兰.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困境的透视[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3(6).

[3]宋微.吉林省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11(8).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192-04

中图分类号:G6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外禾(1981—),女,湖南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23

资金项目:2015年涪陵区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类)(编号:FLKJ2015ACC1109)

猜你喜欢

涪陵区培育
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反思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分析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发展
虫虫攻略之“枯叶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