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FrameNet框架汉译时的译者术语意识

2016-12-04柴清华李茹由丽萍

中国科技术语 2016年3期
关键词:术语名称译者

柴清华李 茹由丽萍



浅谈FrameNet框架汉译时的译者术语意识

柴清华1李 茹2,3由丽萍4

(1.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学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06;3.山西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4.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摘 要:汉语框架网的建设需要参照FrameNet,因而FrameNet框架汉译是其中必要的一步。由于FrameNet框架会涉及众多“概念名称”,所以在FrameNet框架汉译时,译者术语意识通过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指导来加强控制汉语框架网的框架质量。

关键词:译者术语意识,FrameNet框架汉译,框架质量控制

引 言

框架网(FrameNet,简称FN)是在查尔斯·J.菲尔墨(Charles J.Fillmore)提出的框架语义学理论指导下的“基于语料库的,以框架为基础的计算机词典编纂项目”[1],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技术的技术现状。当然,也是为了这样的目的,汉语框架网(Chinese FrameNet,简称CFN)——一项针对现代汉语而建的框架网——便应运而生。

汉语框架网(CFN),始建于2004年,以框架网为重要参考,通过大量翻译、深入学习、透彻理解框架网的研究成果来构建一个以真实现代汉语语料为事实依据的语义词典,“用语义Web标记语言描述,使其成为一部计算机可读、可理解的语义词典”[2]。具体而言,汉语框架网的建设包含三个层面:①资源层面的建设,即汉语框架网语义知识库的建设;②技术层面的研究,如语义分析研究就是以汉语框架网语义知识库为依托进行语义分析技术研究;③相关技术的应用,如基于汉语框架网语

一 FrameNet项目及其框架简述

框架网(FrameNet)是一个仍然在建的,基于英国国家语料库(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的、以框架为基础的计算机词典编纂项目,它也是Fillmore生前所主持的课题,该课题通过研究英语中语法功能和语义结构的联系,以框架形式提供英语词项的句法和语义信息,建立一种可用于且不仅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词汇知识库。

FrameNet项目建设受 Fillmore的框架思想——框架语义学的指导,而在框架语义学提出之前,Fillmore的框架思想发展历经好几个时期:从初期用“框架”去探究英语词语的分布,到后来“格语法”思想时期的格框架系统,再到框架语义学理论提出之后的框架体系。在Fillmore看来,框架是个概念结构系统,它反映的是人脑中的概念结构,通过图式化的方式将词汇语义知识形式化地表示出来。可以说,FrameNet对框架语义学的理论研究始终与其FrameNet框架制作这一实践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FrameNet项目采用由下至上的方式“收集和描述词语的框架语义属性”[2],它的编纂方式与传统词典的编纂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传统词典在编纂时会将一个词语的所有义项都考虑进去,而FrameNet在编纂时是就某个词语的某一个义项来考虑的,从某个词语的某一个义项出发去找与其相关的其他同义词语。FrameNet项目是一个词典,一个词汇知识库,其构成个体或者说基本单元是FrameNet框架。

“框架”是语言学术语,一个“框架”表示的是一个“认知结构”。框架是“和一些激活性语境相一致的一个结构化的范畴系统,是存储在人类经验中的图式化情境,这种范畴系统所描述的既可能是一个实体,也可能是一种行为实践模式,甚至是一些社会制度、习俗等”[2]。因此,FrameNet框架可以说是一种语义框架,也可以说是一种以框架为表现形式的概念结构。它将词的意义描述与语义框架相联系,而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的语义框架通过使用各种核心框架元素和非核心框架元素来描述一个事件、情景、动作或状态[3]。FrameNet框架一般是从四方面对词汇语义知识进行形式上的描述:①框架名称及其定义;②框架元素名称及其定义和示例;③框架和框架之间的关系及其名称;④符合框架的词元。有时框架中也会出现核心框架元素间关系的名称。可见,从框架名称到各种框架元素名称再到各种框架间关系的名称以及各种核心框架元素间关系的名称,作为专业领域内指称概念的词或词组的术语,无处不在。正因为FrameNet框架汉译时会涉及很多“概念名称”[5],译者的术语意识对于汉语框架网框架质量控制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 译者术语意识简述

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6],也是术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的存在与发展始终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正逐渐由数据处理机变为知识处理机,而术语所表示的概念本身就是知识的单元,因此,以知识单元和知识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工程’也逐渐与现代术语学结合”[6]。也正因为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于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日趋频繁的学术交流至关重要,翻译活动中的术语意识也逐渐成为术语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对于“术语意识”,郑述谱认为,在翻译尚未规范的术语时,由于暂无可以遵循的正式文本依据,所以只好要求译者了解一些术语学基本理论,掌握一些术语学基础知识,并在此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对待和使用术语的学术自觉性;术语意识不仅有助于译者在进行术语翻译时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而不是草率、随意的态度,也有助于译者在术语翻译过程中碰到术语问题时能提出具有深刻理论依据且具有前瞻性的解决办法[4]。对于翻译已规范的术语,郑述谱则提出“规范意识”,即不论个人对现有规范是否存在不同意见,都应遵照执行相关机构已发布过的具有约束性的文件。

而本文中所提到的“译者术语意识”,是一个概括性更强的术语,它应该既包含郑述谱所说的“术语意识”也包括其所说的“规范意识”。它应该包含至少三种情况:①无任何正式文本依据。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术语时,译者在遣词用字时不仅要查之有据还应熟悉理想化术语的共同特征,让自己所翻译的术语尽量符合更多诸如单义性、简短性、理据性、系统性的特征,要尽量让自己所译的词或词组将来能成为术语,而不是“类术语”或“初术语”[7]。②有正式文本依据但尚无权威性机构发布约束性文件。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术语时,译者对于正式文本中已出现的“同名异译现象”[8]、“同实异名问题”[9]或“同义术语”[6]应从理据性上进行初步判断,判断哪一个为“正导”[7]性最强的术语,如为“误导”性术语,则应立即改之,如为“正导”性不强的术语则要试图改进。毕竟对于一般译者而言,判断所译术语好坏要比翻译术语容易得多。③权威性机构已发布约束性文件。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遵照规范执行,如有不同意见,可进行学术讨论。

“译者术语意识”,就是译者在从事术语翻译活动之前,自觉地了解并且学习术语学基础理论,明白术语的词汇类型,清楚术语学对术语在形式要求、语义要求、语用要求等方面已经达成的共识,尽量避免让自己所译术语沦为类术语、初术语,要按照理想术语的标准要求自己,知难而译;在从事术语翻译活动中,贯彻理论术语学的原则、遵循术语规律进行翻译,避免出现前人在术语翻译活动中已出现的术语问题,尽量减少后期整理和规范术语的工作量。

三 译者术语意识对于FrameNet框架翻译的重要性

对于FrameNet框架而言,每一个框架都是从人类的认知体验抽象出来的概念化场景,是对同一个特定意义的词和短语的重组。如上文所说,每个框架都基本上由四部分组成:①框架名称及其定义;②框架元素名称及其定义;③框架和框架之间关系及其名称;④符合框架的词元。有时框架中也会出现核心框架元素间关系的名称。可见,翻译FrameNet框架,某种程度上就是翻译术语。下面将以FrameNet框架中框架名称和框架元素名称的翻译来说明译者的术语意识对于FrameNet框架翻译的重要性。

1.框架名称的翻译

在框架语义学中,每一个框架的名称都指称着一个特定的图式场景,一个特定的概念结构,一个结构化的范畴系统。对于框架名称的翻译要求除了应满足术语在语义、形式和语用方面的要求之外,还应特别注意所选用的词或词组的词汇意义与概念意义尽量吻合,而不是吻合部分很小或过于宽泛。

以Reporting框架为例,见到Reporting框架,在实际框架翻译实践中的确会有人将该框架的名称翻译为“报告”,但事实上FrameNet的每一个框架里都有该框架的定义,如对Reporting框架的定义是“In this frame an Informer informs the Authorities of the illegal or otherwise improper Behavior of the Wrongdoer”,译成中文的意思是“该框架指告发者向当局告发作恶者的不法或不当行为”。依据该框架定义,显然,“举报”“检举”“揭发”“告发”这几个词元在大脑中所激起的场景更接近这个定义,更适合做这个框架名,因为它们的理据性更强。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报告”一词的定义是“①(动词)把事情或意见正式告诉上级或群众;②(名词)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上级或群众所做的正式陈述”[9]。显然,“报告”作为Reporting的框架名是不合适的,因为“报告”一词无法在人们大脑中激起“告发者向当局揭发作恶者的不法或不当行为”这样的认知场景,属误导性术语。虽然汉语里有“打小报告”这样的说法,但是“打小报告”这个说法可作为该框架下的一个词元,而不适合作为该框架的框架名,因为其简短性不如上述几个动词。对于译者,接下来的任务便是辨析这几个动词,哪一个的词汇意义与该框架的概念意义最吻合。“检举”的定义是“(动词)向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和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10],该动词的词汇意义与该框架的概念意义有吻合的地方但不完全吻合,因为该定义中的举报行为指的是“违法、犯罪行为”,显然比该框架定义中提到的“不法或不当行为”所涵盖的概念范围要小,故不选用。“揭发”的定义是“(动词)揭露(坏人坏事)”[10],也与Reporting的框架定义不完全吻合,只强调“不当行为”,故也不选用;而“举报”的定义是“(动词)向有关单位检举报告(坏人坏事)”[10],与Reporting框架定义相似度较高,因为该定义中“检举”一词暗含出不法行为,括号里的“(坏人坏事)”暗含出不当行为,与Reporting的框架定义最为吻合,故选用。另外,从语域的角度来说,reporting是英语中的常见词,被选入牛津3000词汇表,所以在为Reporting框架选择汉语名称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一因素,在汉语中 “检举”稍显正式,而“举报”一词既可用于口语,也可用于书面语,在汉语中也属于常见词汇,故最终选择“举报”作为该框架的名称。

2.框架元素名称的翻译

框架元素是FrameNet框架中为参与框架的人、事、物、工具等贴上的语义标签。在对框架元素进行翻译时,译者也应该清楚在理论术语学中理想术语应具备的一些特征,如单义性,不再有同义词,如理据性,语义透明有助于理解术语所命名的概念,如词汇简洁、形式简短、发音方便、利于推广,如符合语言规范、具备派生能力,应该作为词的词汇意义与在术语集中获得的意义不相矛盾[7]。

例如,在Preventing这个框架里有个框架元素是Preventing_cause,要准确翻译这个框架元素名,只依靠《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是行不通的。因为翻译这个术语的难度不在于理解其字面意思,而在于其表达的确切含义。翻译这个框架元素的名称,第一步需要借助该框架里所提供的例句来理解其准确含义。对于该框架元素,该框架里有两个例句可说明,分别是 ①Rain PREVENTED the ball game from taking place.②The government narrowly AVERTED a coup.其中,rain和the government所承担的语义角色都是Preventing_cause。从这两个例句来看,rain和the government都是防止事件发生的外力因素。此外,由于 Cause这个框架元素名称在FrameNet里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对它的理解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框架翻译的质量高低。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框架元素的理解需要通过对几十个框架里都出现的相同框架元素进行比较和综合才会有相对准确的理解。除此之外,就是通过阅读领域内一些学者的相关文章。对于Cause这个框架元素名称来说,周领顺就有一篇文章专门探讨过[11],于是在综合分析多个方面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将Preventing_cause这个框架元素名称译为“防止性外力因素”是比较接近“准确性”这个原则的译法。可是,这个译名显然还不够“词汇简洁、形式简短”,于是就进一步将其简化为“阻力”,可是“阻力”二字给人的第一感觉像是力学术语,于是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里面的解释是:“阻力(名词)①妨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②泛指阻碍事物发展或前进的外力。”[10]可见,Preventing_cause要是译为“阻力”,其作为术语的概念意义和“阻力”的第二个词汇意义是符合的,故最终选择将Preventing_cause译为“阻力”。

如果说上述情况属于术语翻译时无任何正式文本依据的情况,那么下面的情况则属于有正式文本依据但尚无权威性机构发布约束性文件的情况。目前,在汉语框架网语义知识库资源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如由丽萍、周领顺、马洪海、陶明忠等,就个别框架元素的翻译有一些论述且有著作发表,但尚没有权威性机构就框架元素的译名发布权威性术语译名,再加上各个学者对框架元素的理解存在偏差,同一个框架元素存在多个译名的情况并不鲜见,这就需要后来的译者具备术语意识,并通过一些术语翻译原则进行甄别。

比如,框架元素Co_participant的译名有“联合参与者”“共同参与者”和“伴随者”,面对这些准确性上没有什么问题的译名,就需要通过简洁原则筛选掉“联合参与者”和“共同参与者”,留下“伴随者”。同样,框架元素Co_theme的译名既有“共同转移体”,也有“伴随体”,同样是出于简洁原则,再结合术语在构词能力方面的考虑,最终决定采用“伴随体”的译名。再比如,Duration的译名有“持续时间量”“持续期”“持续”“时间量”“时间段”“时段”“时量”等。同样,准确性没问题,但是依据简洁原则,“时段”“时量”这两个译名更为合适,至于选择“时段”还是“时量”作为这个框架元素的译名,还需借助其他的原则来定夺。比如Duration在英语里属于比较书面的用语,故选择了较为书面的中文译名“时量”。

“一个学科的术语绝不是一些术语的任意组合,而应该是彼此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4],也就是说,翻译术语时需要考察将术语放在术语集中进行验证,看其是否具有单义性[6]。如在翻译框架元素 Manner时,需要考虑框架元素 Means和Depictive该怎么翻译;在翻译框架元素Place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它和其他框架元素如Location、Area 和Ground等的细微差异,也需要考虑在汉语语法语义研究领域通用的术语是什么。就框架元素Place而言,有“空间场所”“空间”“场所”“处所”“地方”“地点”等译法,鉴于它与研究汉语语法语义的著作中多次出现的“处所”是一致的,所以最终选择将Place译为“处所”。再比如,在移动域的框架里,经常会碰到框架元素Source、Path和Goal,对这些框架元素的翻译就需要相互参照后才能准确翻译。具体来说,就Source而言,有人译为“源点”,有人译为“起点”,还有人译为“拜访地”,但综合框架里对框架元素Source、Path和Goal的定义,就会觉得Source译为“起点”、Path译为“路径”、Goal译为“终点”比较好。

另外,就框架元素Agent而言,将其译为“致动者”是在翻译了将近300多个框架后才逐渐固定下来。未选择将“Agent”译为“施事”的原因在于:“施事”这个源于格语法的译名,是一个很概括的角色,而在格语法里就只有6~9个角色,所以说“施事”涵盖的意思是很宽泛的。可是在框架语义里,由于语义角色更多,所以“施事”这个角色涵盖的意思就会稍微窄一点;在框架语义里,Agent首先是个人,其次动作是由其发出的,只有这些条件具备了,才能称这个语义角色为Agent;为了避免与内涵较宽泛的语义角色“施事”混淆,才将Agent译为“致动者”。此外,Agent还有“原因”的含义,在“使”一类的框架里,会有两个框架元素Agent和Cause,并且二者的语法表现形式也很相似,但二者的区别在于:Agent表示的是人,而Cause表示的是事件。故将Agent译为“致动者”。这个术语翻译例子能够说明术语翻译需要考察特定专业的概念系统,也需要通过该概念系统去验证其准确性。

可是对于Agent,周领顺将其译为“施动者”,这时,术语译者就应该在术语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甄别。显然,与“施事”相比,“致动者”和“施动者”都相对准确一点,可是到底选择哪一个作为Agent的译名更为合适呢?笔者认为,在术语意识的指导下选择“施动者”更合适。理由是:在一次讨论Agent的内部讨论会上,当提到“致动者”这个术语时,另一位学者在未看到这三个字的情况下,仅凭听觉判断将其理解为“制动者”,这说明“致动者”这个译名并不完美,至少从语音的角度考虑,它的“正导”性不如“施动者”。

四 结 论

对于汉语框架网的建设而言,当工程进行到中后期,术语大量出现,“同名异实的多义术语”现象和“同实异名的同义术语”现象也不断出现,如Chinese FrameNet的译名目前就有多种,如“汉语框架网”[3]、“汉语框架语义网”[2,13]、“汉语框架网络”[12]、“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网络系统”[14]和“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14];再比如 manner这个框架元素,有译为“修饰”[15],也有译为“方式”[12,14,16];“place”这个框架元素,有译为“空间”[17],也有译为“处所”[12,14,16];theme这个框架元素,有译为“移动物体”[15]“转移体”,也有译为“实体”[12]。当然,这是术语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情况,但同时也说明加强译者术语意识的必要性。

汉语框架网是一个大型汉语语义知识工程项目,作为建设该项目第一步的FrameNet框架汉译工作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上述问题。树立译者术语意识,掌握术语规范的方法和思路,确立适当的FrameNet框架汉译原则,无疑会为今后汉语框架网的学术交流减少障碍,当然也会在质量控制方面对汉语框架网语义知识库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Fillmore C J,Ruppenhofer J,Baker C F.框架网络与语义、句法联系的表征[C].刘云,李晋霞,译.//俞士汶,黄居仁.计算语言学前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3.

[2]刘开瑛,由丽萍.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18.

[3]李茹.汉语句子框架语义结构分析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65.

[4]郑述谱.术语学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04,298.

[5]石立坚.专名与术语[C].//刘青.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89.

[6]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3,35,52.

[7]格里尼奥夫.术语学[M].郑述谱,吴丽坤,孟丽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0,50,97.

[8]曾剑平.人文社会科学术语译名的规范化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51-57.

[9]李宇明.术语论[J].语言科学,2003(2):3-12.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8,632,701,1738.

[11]周领顺.框架元素Cause的翻译和认定[J].外语研究,2009(6):1-5.

[12]周领顺.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

[13]刘开瑛.汉语框架语义网构建及其应用技术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11(6):46-53.

[14]马洪海.汉语框架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5]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6]郭姗姗.汉语言说域框架语义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7]由丽萍,杨翠.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概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7(6):2-7.

中图分类号:H059;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3.001

收稿日期:2015-11-02 修回日期:2016-03-24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语言问题求解和答案生成关键技术及系统”(2015AA0154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FrameNet的中文评价词汇本体构建与观点挖掘研究”(71403154)

作者简介:李茹(1963—),女,山西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山西大学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文信息处理。通讯作者:柴清华(1978—),男,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文化对比与翻译。通信方式:charles@sxu.edu.cn。义分析的旅游信息自动问答系统[3]等实际应用。就汉语框架网的资源建设而言,汉语框架网语义知识库的建设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即框架库的建设、词元库的建设、例句库的建设和篇章库的建设。在建设这四个库的时候,框架库是基础,须首先构建,因为只有框架确定后,框架所囊括的词元才得以确定,然后相应词元的例句或篇章才能开始标注,最后作为语义资源供计算机学习。而对于汉语框架网框架库里的框架资源构建而言,其构建的第一步就是把FrameNet的英文框架翻译为中文框架,理解透彻后再结合汉语语料库真实语料进行构建。正因如此,FrameNet框架的汉译质量是保证汉语框架网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保证FrameNet框架的汉译质量,一方面需要对FrameNet框架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需要译者具备“术语意识”[4]。

On Translators'Terminological Awarenes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FrameNet Frames//

CHAI Qinghua,LI Ru,YOU Liping

Abstract:Chinese FrameNet(CFN)takes FrameNet(FN)as the reference,and therefore,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FN frames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building CFN.Because each frame contains some“technical terms”,translators' terminological awareness 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quality-control of CFN frames by providing some theoretical support i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FN Frames.

Keywords:translators'terminological awareness,Chinese translation of FN frames,quality-control of CFN frames

猜你喜欢

术语名称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