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冶探源
2016-12-04黄河清
黄河清
“小行星冶探源
黄河清
(绍兴广播电视总台,浙江绍兴 312000)
摘 要:小行星是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而体积较小的天体。汉语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小行星”一词,1855年的《地理撮要》和《博物新编》是最早出现该词的两种文献。“小行星”应该是英语minor planet的汉译。
关键词:小行星,小游星,中行星,小惑星
小行星是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一种小天体。最早的小行星谷神星发现于1801年,到现在已发现的小行星达70多万颗。2006年,由于在第26届国际天文学大会上确认了“矮行星”(dwarf planet)的名称和定义,于是有一部分大型的小行星被划入矮行星的范围。
那么,汉语中的“小行星”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本文试图做一些考证。
汉语文献中最早介绍小行星的当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7年,该刊在道光丁酉年十二月这一期中的《星宿》一文,有这样一段文字:“两次得寻见之新星,其初次之所见者有四:一曰陆星;二曰巧星;三曰威星,四年限周太阳以旋转焉。亦有焰星,距太阳六百七十五兆里,三年八月限周太阳旋转。但此新星古时所未知者也,今皆得寻见于嘉庆年间。”[1]这里的“陆星”“巧星”“威星”“焰星”是“谷神星”(Ceres,1801年发现)、“智神星”(Pallas,1802年发现)、“婚神星”(Juno,1804年发现)、“灶神星”(Vesta,1807年发现)这4颗小行星。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在罗马神话中,Ceres曾使西西里岛上的庄稼全部枯萎,又使3个月内地上不长植物,传说这就是冬天的由来。由于Ceres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到粮食的收成,后来她就成了西西里岛的守护神。因此,把Ceres译成“陆星”。“巧星”比较好解释,因为Pallas是掌管智慧和战争的女神。Juno穿着山羊皮的披风,勇敢好战,所以Juno称为“威星”。而Vesta则是掌管炉膛、家庭的女神,故将Vesta称为“焰星”。另外,《星宿》中“今皆得寻见于嘉庆年间”这句话,也证实了“陆星”“巧星”“威星”“焰星”指的是第一批发现的4颗小行星,因为嘉庆年间,指的是1796—1820年,而这4颗小行星是在1801—1807年间发现的,正是嘉庆在位期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介绍这4颗星,是在发现它们之后才30多年的事,这对于当时尚未开放的中国来说,算是早
又过了18年,情况有了改变,“小行星”一词出现了。下面是两个例子:
1.续火星者,有三十一小行星,乃近数十年来西士所窥出者,各已命名,但此不能具述,其星最大者径长二百六十里,或八百三十里,远日自七万万里至七万六千万里。(见1855年6月《遐迩贯珍》第六号《地理撮要》)[2]195
2.火木二星轨道之中,有数小行星。此数星大小相仿,其体自转。及直径长阔几何,均未能测,实缘数星皆乖角不圆,而本体亦微小难稽故也。疑此数星原是一颗大星,乃被彗星相值扫破所致。又疑其星体自行迸裂,散一为数颗。二说均属有理,未知孰是。(见1855年合信《博物新编》二集《小行星论》)[3]
在《地理撮要》和《博物新编》中,不再将小行星与行星相提并论了,这不仅体现在名称上,在论述上也有区别了。虽然《地理撮要》仍然将小行星与行星一起论述,但是它先介绍金星、水星、地星(地球)、火星,然后在火星后面介绍小行星,而且说的是“续火星者,有三十一小行星……”接着再介绍木星、土星等。文章将小行星安排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来介绍,显然是因为已经知道这两颗行星之间存在着小行星带。而《博物新编》更为明确,它直接指出小行星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而且很小。
当然,这两个例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小行星”这个名称出现了,“行星”前面加上一个“小”字,就是要与行星有区别,表示它比行星低一级。
其实,在“行星”前面加上一个“小”字,可能是受了英语minor planet的影响。那么“小行星”是不是就译自英语minor planet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地理撮要》和《博物新编》的作者是谁。《博物新编》的作者是确定的,是英国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但《地理撮要》未详,因为文章没有署名,那么只能从其字里行间去寻找一些线索。《地理撮要》开头有一段用小字排印的文字,相当于文章的引言。在其末尾有这样一句话:“以上所说,如地形为圆,斯乃以数推理而悟,如瑞士国多山,斯乃以性而说地势,以唐山分十八省,印度为大英属国,斯乃以人事而论地情。”[2]194
作者对英国以“大”相称,颇为崇尚,并说印度是它的属国,似乎有点自豪感,从这些话分析,他很可能就是英国人。据沈国威研究,《地理撮要》可以推测“为慕维廉周围的人所做,可能性较大的有伟烈亚力和艾约瑟,但是艾约瑟的文章多署名,伟烈亚力的可能性更大”[2]116。
事实上,伟烈亚力在后来的《六合丛谈》中确实也使用过“小行星”,例如:
六月二十七日,英国包格孙新测得小行星,其测数依伦敦观星台。(见1857年伟烈亚力编《六合丛谈》第1卷第11号)[4]692
伟烈亚力在《六合丛谈》中使用“小行星”一词,不止一次,有五六次[4]689,693,761。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为英国新教传教士,1846年来华。如果沈国威的推测为真的话,那么上述《地理撮要》和《博物新编》的两段文字都出自英国人之手。因此文中的“小行星”应该就是英语minor planet的汉译。
以上两段文字虽然都出现在1855年,《地理撮要》见于《遐迩贯珍》当年6月份那一期上,但《博物新编》是在1855年的哪一月刊印就不得而知了。因此是谁最先使用“小行星”一词还不能确定。
虽然1855年汉语中已有“小行星”一词了,但我们还看到,汉语中除了“小行星”外,表示 minor planet的曾经还有其他词,例如:
小游星:小游星位于火星、木星之间。有坞威斯多、奇育罗、岁内斯、拍纳斯诸名。其数凡二百[5]。
中行星:水、金、地球、火四星者,又谓之内行星;小行星,亦谓之中行星;木、土、天皇、海王四星者,谓之外行星[6]。
小惑星:第四底小惑星,名叫威斯塔(Vesta)[7]。
将小行星称作“小游星”,是因为以前行星也叫游星,所以小行星就叫“小游星”。而“中行星”则是因为有许多小行星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间,“中行星”的意思是中间的行星。至于“小惑星”一词,它来自日语。日语将行星叫作“惑星”(わくせぃ)。自从小行星概念传入日本后,便将这种天体叫作“小惑星”(しとうわくせぃ),而行星有时也叫“大惑星”(だぃわくせぃ)了。
这些词语在汉语中流传并不广,没有沿用下来,而最后留下来的,也是最早出现的,便是“小行星”一词。
参考文献
[1]爱汉者.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道光丁酉年十二月[J].北京:中华书局,1997:305.
[2]松浦章,内田庆市,沈国威.遐迩贯珍——附解题·索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合信.博物新编[M].上海:墨海书馆,1855:13-14.
[4]沈国威.六合丛谈——附解题·索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5]澁江保,编纂;傅运森,译补.泰西事物起原:卷一[M].上海:广智书局,1902:4.
[6]汪荣宝,叶澜.新尔雅[M].上海:明权社,1903:93.
[7]晨报副镌[N].北京:晨报副镌馆,1922-03-09(2).
中图分类号: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3.012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黄河清(1958—),男,绍兴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业余研究近现代汉语中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词语。通信方式:huang.1958000@163.com。的了。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介绍这4颗小行星时,并没有把它们当成比行星小一级的天体来看待,而是与水星、金星、火星、木星等行星相提并论,也就是把小行星当作行星来看待的。
Origin of the Term“xiaoxingxing”//
HUANG Heqing
Abstract:A minor planet is an astronomical object in orbit around the Sun that is neither a planet nor exclusively classified as a comet. Chinese term xiaoxingxing(minor planet)has been used since the 19th century to describe these objects.The term was coined in Chinese by Alexander Wylie and Benjamin Hobson for their books Dili Cuoyao(Geography)and Bowu Xinbian(Natural history)in 1855.The word“xiaoxingxing”should be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word“minor planet”.
Keywords:xiaoxingxing,xiaoyouxing,zhongxingxing,xiaohuo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