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2016-12-03钱研士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6年11期
关键词:石蕊溶液科学

钱研士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立是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的.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有别于传统教学,它更注重于在理论知识的依托下加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自行设计实验或有关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同时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初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科学探究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

思源于疑,笔者认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效方式,而如何为学生铺好探究的路是教师要攻克的首要难题.

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照搬到设计,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动手动脑,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其次,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出层次性,要面对全体学生,注意培养他们的探究性思维,使他们完成从验证到探索的蜕变,从而为最终的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

科学探究的形式不拘一格,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运用与思考.

1.巧设实验,培养探究性思维

传统观念下,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教材上的现象是否属实.此时的学生根本没有思考和探究的余地,完全沦为操作员.基于此,笔者在课堂中改验证法为探索法,让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一项实验专题研究来探索规律,发现真理.

加热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制氧气是一个经典的学生实验.刚开始从教时,笔者是把两者的最佳质量比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去验证就算了,可学生不要多少时间就遗忘了这一知识点.如今在教研组的商讨下,首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二氧化锰与氯酸钾以怎样的质量比混合,加热时反应速率最快?有的学生说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当然越多越好,也有的说应该在某个比值范围内.此时继续追问:怎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想是否成立?学生们讨论后很快达成共识:各小组取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加入试管中,再加入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分别记录从加热到收集满一瓶氧气所需的时间,列表对比得出结论.

于是我们每个小组都给氯酸钾5g,二氧化锰质量不等,用秒表掐时.实验数据如下:

表1明显显示结果是第5组最快,学生们欢呼雀跃,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应该说每每到此,我们认为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得到了入门级的开发,但这远没有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到底,如果嘎然而止,就缺少了太多获取真知时思维火花的碰撞,当然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于是我们就要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处理的思维.

2.注重事实,从单一走向开放,培养多向思维

在上述案例中,当学生得出最佳质量比为1∶2时,笔者话锋一转:你们觉得这个结论可靠吗?我在有些资料上看到二氧化锰和氯酸钾质量比为1∶3时为最佳.这下孩子们冷静了好长好长时间,一双双智慧的眸子后面仿佛看的见他们思维的最有力碰撞.突然,有的说老师的资料查错了,而更多的则认为自己的实验不可靠,教室立即炸开了锅.最后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肯定了后者,这种对比实验的确有不科学的地方:①

各小组的装置多多少少有不同.②二氧化锰质量不同,导致固体整体升温速度各不相同.③药品混合均匀程度不同.④加热部位、酒精灯火焰大小均有差异.⑤其它可能原因.

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再次露出喜悦的笑容.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结论并不一定是终级目标,重要的是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否得到培养.在数据处理中,能否从实验本身出发,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因素考虑在内,培养开放的、多向的思维习惯.

3.团队协作,培养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新课程的课堂好比一大片草原,学生则是一匹匹纵横驰骋的骏马,而缰绳就握在教师的手中,于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在笔者的课堂中比比皆是.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形式.而收敛性思维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例如某化学课代表在搬运仪器时将碳酸钾、硝酸钡、稀盐酸三种无色溶液的标签弄没了,已知碳酸钾呈碱性,硝酸钡呈中性,怎样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并写出试剂名称、原理、结论.

学生依据掌握知识发散思维,踊跃讨论.每个学生都提交一份答案.当学生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要适当收敛,要引导学生对众多的答案进行比较和可行性查删,从而获取最佳答案.

方案一:选用酸碱指示剂,如紫色石蕊溶液

原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显红色,遇碱显蓝色,遇中性物质不显色.

结论: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的为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显蓝色的为碳酸钾,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的为硝酸钡.

方案二:选用可溶性的碳酸盐,如碳酸钠

原理:可溶性碳酸盐在溶液中遇H+会反应生成气体,可溶性碳酸盐在溶液中遇Ba2+会反应生成沉淀.

结论:能使碳酸钠溶液中出现气泡的为稀盐酸,能使碳酸钠溶液中出现沉淀的为硝酸钡,无现象的为碳酸钾.

方案三:选用常见的稀酸,最好是硫酸

原理:可溶性碳酸盐遇H+会反应生成气体,硫酸根离子遇Ba2+会反应生成沉淀.

结论:能使稀硫酸溶液中出现气泡的为碳酸钾,能使稀硫酸溶液中出现沉淀的硝酸钡,无现象的为稀盐酸.

4.重视分歧,培养创新思维

有时候思维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的,教师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比较、设计,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思维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思维.

例如在鉴别碳酸钾、硝酸钡、稀盐酸三种无色溶液的案例中,交流过程中有同学选择用方案一,但指示剂“错选”了酚酞,当时的我真是为其叫好,可惜在同学的反对声中,他妥协了.事实证明,此时教师只要一句:难道酚酞真的不行吗?要不了多久,你一定会看到教室中会出现新的思维的碰撞:用酚酞找到碱性的碳酸钾之后,碳酸钾就是方案二中的可溶性的碳酸盐.而当学生意识到可以用待测物去鉴别待测物时,更令人惊喜的声音又会传过来:我不需要任何试剂,通过三者的相互滴加即可鉴别三者.

所以,在学生讨论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有价值的分歧,教师如果能够敏感得捕捉到,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科学探究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以科学探究学习模式为手段,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为目标,笔者对传统教材中的一些经典实验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些探索是成功的.通过这样的知识搜寻与探究过程,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初步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了亲自参与与研究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化学真正成了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石蕊溶液科学
点击科学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五环式探究实验教学
科学大爆炸
pH传感器在测定石蕊和紫甘蓝浸出液酸碱度中的应用
第十单元酸和碱
科学拔牙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的创新设计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