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选用切忌随意性
2016-12-03咸伟
咸伟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常态课堂上的例题选择,大部分教师往往只是注重例题本身的好与否,听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题目好,考点多,综合性强”,却很少听见“这个题目,依照学情,学生会做吗?能听懂吗?”这样的声音.有些数学教师,由于对学生缺乏关注、缺少了解,在例题的选择上出现了起点太高、跨度太大、脱离课本,一味地贪多求全,不切实际的现象.
一、起点太高
案例1:“去括号”
在一节初一数学课上,一位教师首先介绍了去括号的法则,然后用幻灯片展示了课
本例题,逐一分析解题的过程和其间的注意点,接着出示了两道习题.题目是这样的:
例题 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3x2+2(3x-x2)
习题①:8x2-3(x-5x2);
习题②:-3(2a2b-5ab2)+(-4ab2-3a2b).
点评 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学习去括号这部分知识时,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通常会把符号弄错,而教师选用的这两道题既要去括号,又要用乘法的分配律,还要合并同类项,涉及的知识点太多了,对于初学去括号的学生来说,起点太高,学生出错就很正常了.用这样的习题来开设新课,不仅不能巩固相关知识点,反而会丧失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后进生的数量越来越庞大.
教学建议 学生学习新知,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要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选择最简单的,只需要去括号的简单习题,让同学们进行模仿、练习,通过一定量的习题练习,在学生对直接应用法则能够解决问题后,再逐步加深难度,训练学生形成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基础较弱的同学感受到进步和成功,也满足了部分尖子生对知识的渴求,充分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跨度太大
案例2 “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1)”.
例题:某一冷饮厂,生产了一种“三色杯”饮品,它由红色、白色和咖啡色三种配料组成.
配料按照1∶2∶6的比例调制而成,总质量为45克,问该冷饮中红色、白色和咖啡色配料各多少克?
教师先分析然后用PPT展示了解题的过程,接着出示了一个习题,题目是这样的:
如果在“三色杯”中,红色和白色的比例为2∶3,白色和咖啡色的比例为4∶5,该冷饮中红色、白色和咖啡色配料又各为多少克呢?
点评 变式训练这种方法,在数学课堂中被广泛运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尤其在复习课中,它的优点尽显无遗,但这种方法强调习题的选择要有梯度,跨度不能太大.而该教师在这个习题的选择过程中,处理不好,不够稳妥,学生不宜理解难以接受.
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在原题和变式之间再插入两个变式,形成一个由易到难的有梯度的变式训练.变式1 如果在“三色杯”中,红色、白色和咖啡色的比例分别为2∶3∶4,则该冷饮中红色、白色和咖啡色配料各为多少克呢?
变式2 如果在“三色杯”中,红色、白色的比例为2∶5,红色和咖啡色的比例为2∶8,则该冷饮中红色、白色和咖啡色配料各为多少克?
三、贪多求全
案例3 “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教师在这节课中,一共选用了8道题,其中3道是直线运动中的相遇和追击问题;3道是圆周运动中的相遇和追击问题;2道是河流中的顺流和逆流问题.整堂课都是教师分析讲解,学生做题听课,偶尔有同学插上几句话,整个教学的过程,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地接受,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点评 许多教师在选择习题时,总是想方设法试图将所有的题型都罗列其中,唯恐哪个题目没有讲清、讲到位,贪多求全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如此教学,只会适得其反,一堂课下来,可能出现教师在黑板前声嘶力竭地喊,学生在座位上默默地看,一边是教师挥汗如雨,另一边是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样授课,有时还会出现拖课,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学效果从何说起啊!
其实行程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因为它包括直线运动中的相遇和追击问题;曲线运动中的相遇和追击问题;河水中行船的逆流和顺流问题以及上下山坡中的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难度较大,有的还特别复杂,因此,教师想在一节课中讲清这么多问题,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教学建议
1.对于这类问题,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如根据题意画图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形象直观,利于理解,便于解题.
2.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考虑将这一系列问题,分成几个课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一步地、由易到难地逐步解决,这样的教学效果,应该要好点.
综上所述,教师在选用例题时的随意性现象还远远不止这些,本文的一些见解只做抛砖引玉.要想避免这种随意性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具有严谨的教学态度、精益求精的专研精神;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把例题选好、讲清,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