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微课提升初中生对生物生活化的理解

2016-12-03◇阮元元蒋伟民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21期
关键词:生物生活化微课

◇阮元元+++蒋伟民

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教与学的对垒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急需与时俱进。从初中的生物课程来讲,生活化理念的融入紧追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教学成果高效转化的关键举措。生物科学来源于生活,更作用于生活,二者关系密切。以生活化的形式开展全新的生物教学,不仅能使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气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与影响力,而且能引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彰显学生的个性风采,更加接地气。

随着时下“微文化”的风生水起,微信、微博、微电影、微新闻纷纷涌现,“微”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新常态。微课是围绕新课程标准及教学需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展开教与学活动的一种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微课巧妙搭配,提升初中生对生物生活化的理解,让初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让课堂多维度互动,学生更积极活跃。

一、巧选素材,把生活带进视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优质、先进的教学方法发挥最大的作用,首先要有恰当的教学内容作为基础。对于微课而言,这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笔者时常在想如何把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带进课堂,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进而让学生既可以通过日常所见事物展开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通过教材的学习促进对生活问题的解决。微课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自从微课被引进国内课堂,便以其“短、精、快”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学,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动物的行为”一课为例。关于动物行为的概念与类型,学生们虽然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但是并不具备清晰的认识与总结能力。此时,教师将“蚂蚁觅食”的场景带进微课,对于这一生物现象的解释,微课的插入改变了教师一味解说的冗长与单一,也打破了可视化教辅的边界。为了完成微课视频拍摄,笔者利用不同时段进行“埋伏”,使用放大镜观察,同时进行拍摄,在后期整合中,加入了漫画配图与特殊音效。教师在加工原创教学素材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微课中再一次仔细观看自己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蚂蚁觅食”场景,对动物行为产生具象认识。

二、互动参与,把学生带进视频

微课这一舶来品,凭借它的灵活性与延展性带给教师更多创造的空间。但是,很多教师把微课当成了“片段教学”的视频版,全程对着幻灯片念字幕,或者就着黑板写重点,这样的微课就违背了新理念的初衷,“集体观影”的形式与“一言堂”并没有本质区别。为了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程中,教师在录制生物微课视频时,经常邀请学生做“客串演员”,教师可作为“总导演”为“演员”分配角色、布置脚本,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也提前获悉了一些知识,进而又增加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例如,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一课,教师利用微课进行了课前导入,通过对比生活中常见的人的遗传性状,认识人与人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强化学生对“基因决定不同遗传特征”的认识。这是一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为了迅速点燃他们的兴趣,教师邀请了6个学生加入到微课视频拍摄队伍中。教师选择的这几个“演员”刚好可以组成3个对比组:卷舌和不能卷舌、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教师在他们的胸前分别贴上“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贴纸。教师发现,这几位“演员”由于亲自参与到微课的制作环节,在上课时格外认真、专注,甚至还带动了其他同学积极回答问题,热情参与互动,使课堂氛围空前热烈。随后,当教师展示双眼皮和单眼皮的挂图时,学生回顾起刚刚在视频中呈现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充当演员的“双眼皮”学生“唰”地站起来,宣称自己就是“显性基因”,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同时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知识。

三、合作实验,把过程带进视频

生物实验是贯穿整个学科历史的。无论是植物生长还是人类疾病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实物或者替代物的分解剖析与反复验证。课堂实验是生物课的“常客”,甚至有很多重要内容需要单独设置一堂实验课由全班同学共同完成。微课的出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教师可以在课后完成实验,并录制成视频,正式上课时,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评析与总结,如此既节约时间又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实验中的不足,学生可以根据这一过程意识到自己缺乏哪些知识,进而在随后的学习中重点汲取。对于教师而言,和学生们在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观看实验视频,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为以后的生物实验积累宝贵的经验。

以八年级上册“植物的生殖”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繁殖与发育的认识,在第一次课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之后,由学生自由报名参与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察实验。而这一次的实验与以往有所不同,安排在了课后,并且要用录像机全程拍摄。在下一次课展示这段视频时,未参与实验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了酵母菌的“无性生殖”过程,而参与实验的同学则在加深知识印象的同时,发现了自己使用显微镜的操作失误,并及时向教师提问,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升。另外,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换意见也给了学生更多元的思路,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总之,知识应该是贴近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在教学中贯穿“生活化”教育是实用型教学的践行,而微课新模式的融入,需要有恰当的课题选择和丰富的形式设置,才能高效发挥其优势,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知识转化。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深度挖掘微课的生活价值,以有效地注入,让生物课程成为“有生命的课程”。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生物生活化微课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第12话 完美生物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生物趣多多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