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中推进数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16-12-03张苾菁
张苾菁
江苏省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和善耕实验小学,一直以来都是姑苏百姓心目中的优质学校。原本两所学校只有一街之隔,无论从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或是学生来源都大致相当,办学理念相似,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吻合度较高。近年来,敬文实验小学的四次改扩建和善耕实验小学的整体搬迁,使两所学校的人文资源和治学传统以一种独特的姿态显现出新的活力,这也为组建“敬善”教育集团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与其他集团化办学定位于“强弱联合”模式不同的是,敬善集团的组建,是在保留原法人单位不变前提下的“强强联合”,指向的是更加注重内涵的合作,力求通过项目研究的深入开展,对两校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加以整合与发展,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从而彰显精品化办学效益。两年来,集团致力于名校文化的发扬,致力于优势学科的培育,致力于专业团队的拓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理想。
一、凝心聚力,开展集团化办学的项目设计
任何时候,学校工作都应“以教学为中心”,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主动转变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而集团文化建设的最终载体也必将落实在学科建设上才会更具生命力。集团在组建之初,为更好地集中精力探索如何整体提升校际间课程实施水平,尝试了以数学学科为切入,以点带面,逐步提炼出具有“易操作、能推广”特点的集团教学经验。
1.校际协同,构建项目研究的管理网络
为保证集团化办学项目的有效推进,敬文和善耕两校从管理队伍、学科特色建设、后勤保障等各个层面进行了系统思考,形成了网状项目工作机构。分别成立了集团化办学项目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研究集团事业的发展模式,提炼项目研究主题;同时还成立了敬善集团数学学科发展中心,横向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合作教研组”,便于同一个年级在教学内容、进度、质量监控上的协调统一;纵向下设教学研修组、质量监控组、技术支持组、资料积累组,利用组内成员各自的优势,各有侧重地完成集团内部学科建设的整体运作,这样纵横贯通,条块相辅的管理结构有利于加速团队教师的融合,激发教师的智慧。
2.统筹兼顾,构建项目推进的保障机制
一方面,以三项制度保障项目顺利运行。一是周工作行事历制度,用于保障将项目的重点工作和阶段目标落实到每周的常规工作中去;二是月集团行政会议制度,用于保障集团发展目标的监控和调整、大型活动的决策与协调;三是年度中心工作教代会汇报制度,用于向教职工代表报告年度集团运作情况,接受审议。同时完善集团内部对数学教师的绩效考核方案。对于自主发展愿望强烈、专业成长迅速、个人业务成果丰硕、乐于奉献、善于为集团服务的教师,则出台奖励措施,提交教代会通过并加以实施。
另一方面,营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环境。从资源环境、课程环境、协作教研环境三方面入手搭建网上资源共享平台、集体备课平台、微课共享平台、优课展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实现跨区域、多视角的集团内即时交流。
二、厘清思路,确立项目研究的课题内容
第一阶段,双向诊断,形成项目课题。基于对两校校情的优势与不足的双向诊断,在项目组导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许庆豫院长的指导下,自下而上,经过多次修改与完善后逐渐聚焦了项目研究的重心,提炼出了以“敬善集团小学数学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为项目的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细化内容,明确项目重点。以发展教师实践智慧为定位,以提升数学教师专业素养与发展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为目标,将项目具体细化为五个研究版块:一是基于新课标下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的研究;二是提升数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研究;三是发展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研究;四是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包括基地建设);五是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比较研究。
第三阶段,围绕主题,搭建研修框架。围绕上述五大版块研究内容,借鉴了杭州上城区教育学院朱乐平老师提出的“一课一研修”的形式,从“数学知识、课程标准、教材比较、理论指导、学生起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评价”等八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准备、调研、观察、分析和反思。由教学研修组带领两校数学教师分学段对小学一至六年级教材进行整体解读,将新授课中内涵丰富、辐射量大、具有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课梳理出来,确定为需要进行重点研究的“种子课”,并有序安排研修进度表,通过对一系列种子课的剖析,放大对每一节课研究的过程,让教师全程参与课程的准备、设计、调研、分析、反思等,集众家所长把种子课上成精品课加以推广,在此基础上,拓宽对“种子课”的研究,形成系列和版块,让优秀的教学经验过程化、细节化、显性化,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的学习和继承。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多次循环,不仅可以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起点,而且还能继承和传播学科教学中的优秀经验。
三、创设平台,拓宽师生的成长空间
1.智慧教师发展平台
一是名师工作室平台。以两校校长牵头,聘请资深导师为顾问,成立了两个数学名师工作室,主要进行三类培训活动:以常态课堂、案例分享为素材的互动式培训;以理论学习、学科知识为补充的拓展式培训;以“微课程”资源建设为纽带的延伸式培训。
二是专题研修平台。倡导数学教师从“反思性实践”走向“专业表达”。首先,导向清晰,把专业表达能力列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从强化教师在课堂专业表达方面的三项基本功切入,即善于提问、善于优化、善于评价。其次,创设平台,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表达的技巧和内涵。结合教师培训开设专题讲座和学科沙龙来培养教师的表达技巧,强调基于学科规范的精炼表达、准确表达、多元表达。最后,小项目推进,聚焦基于案例分析的专题论文写作,固化反思成果,提升教师书面表达能力。
三是教师交流平台。尝试在教师自主申请的基础上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跨校交流式教学;尝试互派青年教师以一周为单位进行跨校跟岗式教学;尝试集团内部骨干教师送课的跨校示范性教学。
2.灵动学生成长平台
一是一日互访游学项目。组织两所学校学生之间的浸润式游学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在不同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学生文化影响之下学习状态的差别。
二是半日基地体验项目。双方校区资源互补:坐落于善耕实小的“敬善珠算馆”为敬善集团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直观的教育基地;敬文实小所拓展的数独、数棋、数学思维训练、谜学、益智游戏等社团课程也为两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激发兴趣、了解数学的渠道;新建成的“思维苑”也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部分教学内容、教具、学具搬至室外,以专门的室外空间通过“动手做数学实验”的方式给两校学生提供更能体验、更能触摸的互动式学习场域。两校在学科基地建设上的整体设计、错位发展,给集团内的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学习机会。
三是综合实践共研项目。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收集整理,形成共研项目,两校学生在各自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深度交流,集思广益,既有隐性的竞争,又有显性的合作,对发展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统筹兼顾等多方面的能力大有帮助。
3.活力课程研发平台
一是学科基础课程求实。要求教师特别关注常态课的两次转化:立足于学科视野,将课程标准的目标转化为学科层面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基点,将教学设计转化为关注学生实际获得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尊重经验的教学、关注差异的教学、强化发展的教学,成为了集团内常态数学课堂的三大抓手。
二是人文体验课程求活。不断致力于“人文体验类课程开发”的研究,利用社团活动,开设谜学、数学思维训练、魔方、数棋、数独、益智小游戏、算24点等活动类课程,丰富学生的数学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是综合实践共研项目。收集整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形成共研项目,借助集团群体的力量和优势开展深入研究。确立共研课题后,两校学生在各自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交流,集思广益,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统筹兼顾等多方面的能力。
总之,敬善集团聚焦于数学学科建设的项目研究刚刚起步,在上述几个方面的探索和调整还在进行中,并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走向完善。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