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蒙古族青年“失语”现象浅析

2016-12-03殷皓

大观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失语

殷皓

摘要: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如何保持民族语言文化的独立性已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蒙古族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蒙古族青年不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本文从这一现状入手,了解到目前城市蒙古族青年使用蒙语文,存在着范围窄、缺乏相应支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拓宽蒙语文补偿教育途径、增加政府投入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化进程;城市蒙古族;失语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的媒介,更是文化传承的工具。母语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源、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根。作为人类的宝贵财富,任何一种母语的消失都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的消亡,是人类文明不可弥补的损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民族之间交往日益密切的情况下,民族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甚至是趋于萎缩和衰亡,蒙古族是我国五大少数民族之一,其语言文字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这与国家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战略的落实、政府文化教育职能的发挥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中,汉语文越来越多地在民族地区普及,城市蒙古族青年因为成长背景、语言环境等原因,汉语文掌握水平普遍高于蒙语文。在家庭内部、社区、与同伴交流、工作或学习、休闲娱乐这五个场合中,他们使用汉语的时间远远长于蒙语的使用时间,而蒙古语的使用范围仅仅局限在非正式的场合,甚至很多完全不懂蒙古语文的青年,在非正式场合中也全部使用汉语。

在这些青年的心里,都认为学习蒙语文是十分有用而且必要的。他们希望学习蒙古语来结交更多的朋友,且作为蒙古族一员的他们认为,蒙语文是他们的标志,但是因为从小在汉语汉文的环境中成长,对于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已感到陌生,再学习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城市蒙古族“失语”青年存在的问题

(一)蒙古语的使用仅在非正式场合,使用和掌握水平都远远不及汉语,其受重视程度也远远低于汉语

这与蒙古族失语青年重视向汉文化、汉语文学习的背景有关。目前在这一群体中,汉语成为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而蒙古语仅仅作为非正式场合中使用,仅限于简单的词汇。因此造成了蒙古语适用范围小、受重视程度低的现状。

(二)蒙古母语教学具有非典型性的特点,母语教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即使在蒙古族学校,大部分的课程还是用汉语教授的,只有蒙语授课的班级才用蒙语上课。正是这样的语言环境,使得专门的蒙古母语课开展难上加难。有些学校提出将母语课改成集中教学形式的设想,即把不懂蒙古语文的蒙古族学生召集在一起,利用活动课的时间,以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固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但是集中起来对学生的管理是很困难的,且难以操作。

(三)补偿教育的开展缺乏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既包括资金的支持,也包括行政干预

很多领导和学者讲,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目前蒙古语文的补偿教育很难推进,影响了蒙古语文补偿性学习和传承;资金来源并不稳定,国家和政府不重视,目前只能靠热心于此的个人来维持现状。

(四)学校教学语言全部使用蒙古语难实现

蒙古族学校的教师认为不可能实现教学语言全部使用蒙古语这样的假设。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很多学生都不能使用蒙古语流利的交流,也能听不懂,所以没法用蒙古语去教授课程;另一方面,目前蒙古语教材仅仅是在蒙语授课这一部分。因此很难实现学校中全部使用蒙古语文授课。这样的问题经常出现在城市蒙古族“失语”青年身上,对整个蒙古族社会来说也十分普遍。

二、改善城市蒙古族青年的“失语”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政府的行政支持

蒙古语文作为一种独具传承性的民族文化外壳,是值得大力保护和传承下去的。对于失语的蒙古族青年群体,蒙古语文的补偿性教育更是势在必行。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问题导致的经济落后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这些地区流传的宝贵的民族文化是极其值得保护的,蒙古文化也不例外。蒙古语文补偿课的开设,作为一种能帮助文化传承的很好途径是应该得到社会和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的。资金的短缺在教学上的影响是很大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作为一种宝贵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保证该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推广。

(二)拓宽补偿性教育多元途径,提高蒙古族失语青年学习蒙古语文的热情

除了学校的蒙古语文补偿教学外,还应该拓宽这种补偿性教育的其他途径,以增加失语蒙古族青年这一群体接受蒙古语文教学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蒙古语文的热情。

微观层面,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减少一些晦涩难懂的经典,最好加入一些青年常用到的通俗的日常用语,既保证了民间文化的传承,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实际生活中要用到的各种用语,更具有实用性。

宏观层面,拓宽补偿性教育的多元途径,社区的普及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语言和文化主要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以外,有意识地在社区、民间团体中实施补偿性教育。学习教育更应该无时不刻的体现在蒙古族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家长作为青年家庭教育的重要角色应该做好敦促和言传身教的义务,这样才能让这种语言自然的融入到这一群体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因此,在改善蒙古族语言文字使用和传承的环境,解决目前中小学中、社会中的蒙古语文补偿教育的困难和问题,除了个体语言文字态度的改变,正视蒙古语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外,更多的是要多方结合,是外在因素的协力改善,包括学校双语教学、家庭语言文字环境及社会氛围等。只有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蒙古语文补偿教育的共存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共存。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戴庆厦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7.

[3]郎镝.少数民族地区城市中民族学生的双语态度调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4]高翔,刘懋琼,李冰.对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的反思[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0(01).

猜你喜欢

失语
脑卒中后失语病人进行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其语言功能恢复的疗效
集体道德“失语”与集体价值重构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失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强权下的失语者
初中作文“失语”现象探析
官员“失语”无异于“失位”
沉默的先知
从课堂“失语”现象中反思提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