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想天开的科幻奇葩

2016-12-03高亚斌王卫英

高亚斌 王卫英

〔摘要〕作为上个世纪50、60年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科幻小说作家,肖建亨的科幻小说以大胆离奇的想象力而见长。《布克的奇遇》是肖建亨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他通过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对器官移植及未来生命科学展开想象。他的创作,为当时想象力匮乏的科幻文学打开了一扇神奇瑰丽的窗口,极大地丰富了科幻文学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肖建亨;《布克的奇遇》;器官移植;纪实性

〔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5-0107-04

肖建亨是建国以后我国科幻小说为数不多的开拓者之一,他于1930年11月18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他从童年起,就生活在苦难动荡的生活之中,3岁丧父,4岁开始为了躲避战乱,跟随母亲辗转漂泊,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得以重返故乡。此后,他开始接受教育,并考上了大学,就读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953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一家电子管厂工作,后来,又辗转在苏州染丝厂、锁厂、手表厂担任技术员工作。“文革”后,他曾历任苏州市科委干部,苏州市文化局创作室专业作家,以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苏州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等职务。1982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肖建亨的童年是在抗战的烽火中度过的,在战乱期间,他有幸阅读了梁启超翻译的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十五小豪杰》,受到很大的影响,使他对科幻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走上科幻小说创作的道路。1956年,在北京电子管厂工作期间,他因积劳成疾,回家乡休假,不料却因此被单位除名,开始了体制外生活的坎坷生涯。他靠做临时工维持多年生计,这种困窘的状况直到1979年才有所改变。正是因为有着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他笔下的人物才出现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使他的科幻小说具有一种撼动人心的悲剧力量。

从1956年起,肖建亨开始发表作品,他的科幻小说处女作是科普电影文学剧本《气泡的故事》。剧本出版后,参评了“第一次全国科普电影征文奖”。幸运的是,《气泡的故事》从参赛的八千多份作品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唯一的一等奖,这是我国科幻界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获此殊荣的奖项,虽然后来又因其“题材不够重大”,而被降为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剧本也因种种原因未能投拍,但这个奖励却给了肖建亨极大的创作信心。

从此,肖建亨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他连续发表了《奇异的旅客》(1960)、《钓鱼爱好者的唱片》(1960)、《球赛如期举行》(1961)、《布克的奇遇》(1962)、《蔬菜工厂》(1962)、《奇异的机器狗》(1962)、《火星一号》(1965)、《小凡漫游“海底之光”》(1965)、《铁鼻子的秘密》(1965)等一系列科幻小说,使他在科幻界开始声誉鹊起。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两部长篇科幻小说,可惜未能得到出版,毁于“文革”的劫难之中。“文革”结束后,肖建亨被调到苏州市文化局创作室工作,他的科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陆续创作了《密林虎踪》(1977)、《重返舞台》(1979)、《不睡觉的女婿》(1979)、《万能服务公司的最佳方案》(1979)、《金星人之谜》(1979)、《梦》(1979)、《搏斗》(1980)等优秀的科幻作品,作品延续了他一贯的少儿科幻创作风格,主要发表在《我们爱科学》、《少年文艺》、《少年科学》、《科学文艺》(《科幻世界》前身)等刊物上。其中《密林虎踪》是肖建亨的科幻小说代表作,获得了1980年上海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梦》获中国优秀少儿文艺读物奖二等奖、江苏省建国30周年少儿文学一等奖,《肖建亨获奖科学幻想小说选》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创作奖铜奖,《影子的故事》、《布克的奇遇》还入选中等师范学校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1980年和1981年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沙洛姆教授的迷误》和《乔二患病记》是肖建亨对科幻文学的最突出的贡献,并因此与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并称为80年代初中国科幻界的“四大金刚”。 肖建亨的科幻作品,还被翻译介绍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在香港甚至出现了他作品的盗版,这些都说明了他的作品在海外读者中也拥有很大的市场。

《布克的奇遇》是肖建亨科幻小说的成名作,除了被选入语文教材之外,还入选了1987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同时,它又被改编成多种连环画,甚至被改编成广播剧,在中央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生命重塑的奇思妙想

在5、60年代的科幻界,肖建亨是最具有探索精神的科幻作家之一。无论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在主题表达上,他的科幻作品都能够触及一些最前沿和最尖端的问题,表现出作家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题材上的开拓意识。与当时流行的意识形态写作相比,肖建亨的科幻创作,把主要笔墨集中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上,比如,他的小说《火星一号》、《小凡漫游“海底之光”》、《金星人之谜》、《沙洛姆教授的迷误》等等,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而且,与以传播知识为主的科普创作相比,肖建亨非常重视科幻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创作想象力。他的科幻小说不以“硬科幻”式的科学知识和理论取胜,而是以丰富离奇、不受拘束的想象力见长。他曾经提出了科学幻想要异想天开的主张[1],并且在具体创作过程中身体力行。《布克的奇遇》这篇小说,正是他在科幻领域内“异想天开”的结果,体现出他无所羁绊、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

在科幻小说的发展史中,对生命再造、生命再生的叙写,一直是一个长盛不衰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相关题材的作品。从《列子·汤问》中有关“偃师造人”传说的记载,到世界上最早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雪莱夫人),以及台湾科幻小说《潘渡娜》中“人造人”的故事,它们都呈现了生命得以重造和延续的奇特现象,表现出人们对生命与存在的思考。肖建亨《布克的奇遇》也属于这类探索生命再造、穷究生命意义的科幻小说。小说描写马戏团的狼狗布克,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幸运的是,它被医院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救起,为它做了头部器官移植的手术,成功地挽救了它的生命,并克服了器官移植的技术难题,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利器。由于小说构思奇特,而又具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小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据当时担任《我们爱科学》杂志编辑的郑延慧回忆:“1962年,编辑部接到肖建亨同志写的科幻作品《布克的奇遇》的时候,觉得有一种新鲜感。题材无疑是有启发性的,虽然当时医学界已经提出了器官异体移植的课题,并且开始进行了一些实验,但通读全篇,总的感觉是不一般化,有趣味,有启发性,有余味,科学和故事结合得比较自然,比较紧密,在创作上有所突破。”[2]

科幻往往是科学发展的前声。在国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俄国科幻作家别利亚耶夫的科幻小说《陶威尔教授的头颅》,向读者展示了人头在离开身躯后,还能继续进行思维活动的惊人情景;1965年,美国的罗伯特荷华博士大胆地提出,人脑移植最完善的方法,就是把整个人头原封不动地移植过去。可以说,在历史上,人类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假想器官移植、人脑移植等科技手段的可能。肖建亨在《布克的奇遇》也延续了这一探索,比如,小说构想了所谓人造血营养液、“人工心肺机”以及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并对器官移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如“异性蛋白质”),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后遗症状(如由于布克腿部神经受到压抑而导致的足跛等),都做了周密细致的叙写,极大地彰显了科幻小说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举的艺术魅力。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科幻小说承担了传授科学知识的使命,难以从科普文学的范畴中独立出来。而肖建亨等人的科幻小说,能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别辟蹊径,重视科幻小说的情节功能,为建国初期的科幻文学打开了一个更加意境开阔、美不胜收的艺术窗口,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当代科幻文学的发展进程。

妙趣横生的少儿科幻

科幻小说自从进入我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以后,就逐渐形成了“经以科学,纬以人情”[3]的创作模式,换言之,它在向读者灌输科学知识和科学意识的同时,同时以饶有趣味的方式对读者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教化,既有科学性的特点,又有文学性的特质。

建国初期,我国的科幻小说大多是少儿科幻。在这类科幻小说中,儿童视角是常用的叙事手法,它既迎合了少儿对事物认知的特点,又具有妙趣横生的童真和意趣。以《布克的奇遇》为例,它虽然关涉到的是一个非常尖端、严肃的科学话题,但在叙事的过程中,作家却选取了独特的儿童视角,并从人与狗之间的感情入手,通过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寄寓了对未来社会科学进步、生物医学技术发展的展望。在小说中,出现了一个马戏团里的小丑演员老李、一个残疾在床的少女小惠、一只聪明伶俐的狼狗,这三个小说角色的设置,可以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趣盎然的儿童世界;同时,由于作家巧妙地融入了小狗、马戏团等引人入胜的元素,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满足了少儿的审美需求,因而能够极大地吸引少年儿童读者。同年,他又创作了《奇异的机器狗》,这是肖建亨另一篇以“狗”为题材的科幻小说,不过,小说中的狗主角,由《布克的奇遇》中做过器官移植手术的狼狗,变成了机器做成的狗,他能够把迷路的孩子们从迷宫中带出来,与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可以视为作家对生命现象思考的延伸。

《布克的奇遇》虽然短小,但由于作家善于经营布局、设置圈套,小说写得步步设疑、悬念迭生,小狗布克的突然失踪和突然归来、意外死去而又神秘复活……虽然作品篇幅不长,却能够显得波谲云诡、风生水起,显示出作家良好的驾驭情节的能力。另外,作家还善于预设伏笔,比如,小说描写器官移植手术在小狗布克身上的成功,为治愈小惠的腿部残疾埋下了很好的伏笔;而器官移植在动物身上的成功,又为器官移植手术造福整个人类埋下了伏笔,其间的因果关系是前后勾连的。可以看出,肖建亨在小说情节的安排和小说人物的设置上,都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周密的构思。正由于此,《布克的奇遇》发表之后,立即受到读者的热情嘉许,并荣获1980年评选的中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成为在科幻文学和儿童文学两个领域内都当之无愧的艺术精品。

纪实性与伦理问题

在《布克的奇遇》里,小说刻意设置了邻居老演员老李这一特殊的角色,用拟写实的手法,使小说具有了纪实文学的特征。而且,这一纪实性的笔法,还贯穿在整个小说的叙事中,比如,小说故意引用新闻报道,这样写道:“在报上读过‘世界医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报道和有关我们的新闻的人,当然用不着再读我的这最后的几句话了。”诸如此类的话,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和真实性。从艺术性上来说,这是作家有意淆乱科幻与真实之间的界限、打破纪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体现出作家在科幻小说文体上所进行的苦心孤诣而卓有成效的探索。

另外,《布克的奇遇》通过小狗布克进行器官移植的故事,描写了布克在手术前后的形体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引起周围人们——包括“我”、杂技演员老李和“我”的女儿小惠的情绪的变化,其中寄托着作家对生命的形式和内涵的严肃思考。而且,作品还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现代科学与传统伦理之间相互冲突,包括器官移植可能会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早在《弗兰肯斯坦》、《潘渡娜》等小说中,就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布克的奇遇》在动物叙事的层面上,对生命的再造现象进行了科学的展望和生命伦理的反思。也许正是因为主题的前沿性,以及它涉及道德问题的严肃程度,这篇小说与于至(叶至善)《失踪的哥哥》、童恩正的《古峡迷雾》并列,被称为“初创期”科幻小说的代表作。[4]

当然,受当时特定的社会语境及作家个人思想的局限,小说中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瑕疵,比如,小说还没有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出现了诸如“大跃进的作风和魄力”、“共产主义劳动英雄”等等这类时代色彩特别强烈的词语。同时,小说也还没有避免当时科幻小说共有的俗套,小说中出现的科学家姚良教授,承担着介绍说明科学知识的角色,是为了对专业理论阐释的方便,但也正好犯了作家自己后来所指出的科幻小说的模式化的弊病:“无论哪一篇作品,总逃脱不了这么一关: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或带着眼镜的年轻工程师,或者是一位无事不晓、无时不知的老爷爷给孩子们上起课来。于是误会——然后谜底终于揭开;奇遇——然后来个参观;或者干脆就是一个从头到尾的参观记一个毫无知识的‘小傻瓜,或是一位对样样都好奇的记者,和一个无事不晓的老教授一问一答地讲起科学来了。参观记、误会记、揭开谜底的办法,就成了我们大家都想躲开,但却无法躲开的创作套子。”[5]另外,小说在形象塑造和主题表达上,也存在着对人物内心挖掘不足和对社会深层次问题揭示不够等等缺憾。这是处于探索期的科幻作家们后来备受诟病的创作局限,也是整个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

〔参考文献〕

[1]饶忠华、林耀琛科学的生命——幻想与创新科学神话(1979-1980)·代序:第二卷[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0

[2]郑延慧肖建亨和他的科学幻想小说见肖建亨布克的奇遇[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55-256

[3]鲁迅月界旅行辨言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51

[4]叶永烈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简史叶永烈主编大人国·代序[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5]肖建亨试谈我国科学幻想小说的发展黄伊主编论科学幻想小说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24

(责任编辑:马胜利)

Abstract: As a science fiction writer with innovation and pioneering spirit in 1950s to 1960s in last century, Xiao Jianhengs science fiction takes his bold imagination as strengths Bookers Adventures is the masterpiece of his science fiction Through a fantastic story, he carried out science imagination on organ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future of life His creation opened a magnificent window for the time, which greatly enriched the narrative art of science fiction

Key words: Xiao Jianheng; Bookers Adventures; organ transplant; nonfi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