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2016-12-03赵继宁
赵继宁
〔摘要〕对《史记》进行的注释、评点研究,在明代以前各为殊途,稀见集两方面成果于一书的全面系统之作。清代程馀庆所著《历代名家评注史记集说》,创新体例,集注集评:集古今之注,尤重地理注解,方便后学;集历代一百六七十名家之评论,眉批评点,成一家之言。程氏之书,实为《史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关键词〕《历代名家评注史记集说》;《史记》研究;集大成
〔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5-0061-04
《历代名家评注史记集说》,[清]程馀庆撰,
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全五册)
《史记》是一部在中国和世界史学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历史名著,关于其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之学“史记学”。千百年来,有关《史记》的基础研究不外两途:一是自南朝以来的断句、注释研究。代表作有南朝宋裴骃、唐司马贞、张守节的《史记》“三家注”,及近代日本人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等。断句之作则有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二是自宋明以来的评点研究。代表作有明归有光《归震川评点史记》、茅坤《史记钞》、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等,评点的集成之作则是明凌稚隆《史记评林》。
对《史记》进行的注释、评点研究,在明代以前各为殊途,稀见集两方面成果于一书的全面系统之作。虽然凌稚隆的《史记评林》,标志着《史记》注释和评点汇于一书的趋势,但《史记评林》注释较为简略,重在辑评,其主要成就在于汇编了历代百余家评论。真正对《史记》全书进行全面详细注释、广搜博采历代名家评论,并将两方面成果汇于一书,是在清代程馀庆手里完成的。程馀庆,字椒园,山东利津人,有读史之癖,幼时即酷爱《史记》,由少及老,孜孜不倦。其有感于历代评注《史记》之作,“皆不能有得而无失”[1](8),于是广集诸本,历数十寒暑而成巨著《历代名家评注史记集说》(以下简称“《史记集说》”)。该书创新体例,集注集评,一是对《史记》全书分章分节,断句标点,便于初学。二是集古今之注,求字字有来历,尤重地理注解,方便后学。三是集古今一百六七十名家之评论,参以己意,眉批评点,成一家之言。程氏《史记集说》,融古今《史记》研究成果的细碎珍珠于一帙,实为《史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一、 断句精当,堪称典范
阅读古书之难,首先难在古书没有标点。“读书标点观学问”,能否做到断句精当准确,切近原义,实属不易。程馀庆于《史记》耗费一生,烂熟于胸,故其断句做到了准确精当而符合原书本义,很见功力。该书在应该断句之处,一般用“○”号断开;对一些有争论的疑难句则用“句”字标示,以传达自己的观点。以该书和顾颉刚先生领衔点校、被学术界视为标点范本的中华书局本1959年版《史记》对比,许多地方可证中华书局本标点之误。以下举例说明程馀庆《史记集说》断句之精当。
1 《史记集说·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句),去(罢也)。学剑,又不成。”[1](126)
上文原义是说:项羽年少时,学写字半途而废,放弃不学。学习剑法,又没学成。程馀庆专门在“成”字后标“句”字表示断句;解释“去”为“罢也”,即“放弃”的意思,标明“去”字后也要断句。再看中华书局本1959年版《史记》的断句:“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2](295)这是按现代汉语理解“去”的意思,于是把“去学剑”三字连读而不断句,明显为误。
2 《史记集说·五帝本纪》:“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1](6)
上文中华书局本标点为:“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2](24)按照裴駰《史记集解》引马融之说,“修五礼”指修治“吉、凶、宾、军、嘉”五种礼节,而“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是指规定四岳、三孤、卿大夫、士不同身份的人所执的不同瑞物。可知,“修五礼”和“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为两件不同的事情,应在“礼”字后断句。程馀庆断句精当,中华书局本标点误。
3 《史记集说·齐太公世家》:“荼诸异母兄公子寿、驹、黔奔卫,公子驵、阳生奔鲁。”[1](464)
上文中华书局本标点为:“荼诸异母兄公子寿、驹、黔奔卫公子驵、阳生奔鲁。”[2](1505)“奔卫”和“奔鲁”为两件事,中华书局本未在“卫”字后断句,误。
4 《史记集说·晋世家》:“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1](543)
上文中华书局本标点为:“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2](1659)中华书局本未在“去”字后断句,误。古代汉语中,“去”义为“离开”,而非今之“到”。试举《楚世家》一例:“子比无施于民,无援于外,去晋,晋不送;归楚,楚不迎。”[2](1710)上文《晋世家》中的“去”为“离开”之义,“重耳去。之楚”,是说重耳离开郑国,到了楚国。此史实《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记载:“(重耳)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及楚。楚子飨之。”[3](1815)
5 《史记集说·扁鹊仓公列传》:“诚恐吏以除拘臣意也,故移名数左右,不修家生,出行游国中,问善为方数者事之久矣。”[1](1213)
上文中华书局本标点为:“诚恐吏以除拘臣意也,故移名数,左右不修家生,出行游国中,问善为方数者事之久矣。”[2](2814)中华书局本在“名数”后断句,使得“左右不修家生”句不通。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移名数左右”为:“以名籍属左右之人。”[2](2814)“名数”,即名籍、户籍。“左右”,即“左右邻居”。原文义为:汉初名医淳于意因犯法害怕被官吏拘捕,就把户籍迁移到左右邻居名下,不从事家中生计,出门在国中行医,并长期向善于方数的人学习。可知,中华书局本在“名数”后断句为误。
二、 集众家之注,尤重地名,为后学津梁
注解古籍,是一项繁难艰巨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史记》这样一部横跨三千年历史的百科全书,其难度可想而知。程馀庆痴迷《史记》,一生研读而不倦。他在《史记集说·序》中说:“愚少读是书,苦于不得其意,因于诵览之馀。凡说之有关于是书者,悉旁注焉。蓄之既久,遂觉诸说之是非不难参观而得,于是广集诸本,去其浮阔, 存其切当,首音注,次训诂,次讲义,考误次之,论争又次之,而以论文终焉。汇为一书,名曰《集说》。”[1](8)这段话说明了《史记集说》的体例,也表明了程氏著述的宗旨。程氏倾其一生于《史记》,不辞辛劳,如百花采蜜,不拘于一家之说,“集《集解》、《索隐》、《正义》诸说,而间参己意”[1](7),实为后学津梁。
程氏《史记集说》注解上的最大贡献在于重视古代地名,考其沿革,注以今地,于初学者功莫大焉。《史记集说·凡例》说:“《正义》于地理最为详核,然皆是古地名,初学读之,仍不知其所在,故悉易以前清府县,取其一览便晓。”[1](69)程氏把《史记》中的大量地名,用和现在差别不大的清代地名注出,极大地方便了今之读者。和《史记》“三家注”对地名的注释对比,程氏《史记集说》地名注有如下特色:
一是对《史记》“三家注”未注或注释不详的地名明确予以注解。如:
“吴中,秦会稽郡治(按:在今江苏苏州市)。”[1](126)(《史记集说·项羽本纪》)
“盱台,故城在泗州南七里(按: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境)。”[1](129)(《史记集说·项羽本纪》)
“兔台,在广平府成安县(按:即今河北成安县)西南。”[1](624)(《史记集说·赵世家》)
“信陵,乡名,归德府宁陵县西有宁陵故城,无忌食邑(按:在今河南省宁陵县西)。”[1](950)(《史记集说·魏公子列传》)
“堂邑,故城在江宁府六合县北(按:在今江苏省六合县西北)。” [1](1035)(《史记集说·刺客列传》)
“山西,指褒、汉之间(按:在今陕西省褒城县、汉中市一带)。” [1](1461)(《史记集说·货殖列传》)
二是《史记集说》注释比《史记》“三家注”简洁明确。“三家注”注释地名,往往重考证,较详核。但由于“三家注”毕竟是古注,现代人读之繁琐,还是不知其所注地名在今何地。相比之下,程氏《史记集说》地名注则简洁明了,且其注解的清代地名大体对应于今之地名。例:
“酸枣,故城在卫辉府延津县北十五里(按: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境)。”[1](92)(《史记集说·秦始皇本纪》)
“阳翟,今禹州(按:即今河南省禹县)。”[1](141)(《史记集说·项羽本纪》)
“六,今六安府(按: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1](141)(《史记集说·项羽本纪》,一/141)
“胡阳,故城在唐河县南百十里(按: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境)。” [1](163)(《史记集说·高祖本纪》)
“胡陵、方舆,二县并在兖州府鱼台县(按:即今山东省鱼台县)。”[1](748)(《史记集说·曹相国世家》)
“阳武县,今属开封府(按: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 [1](768)(《史记集说·陈丞相世家》)
“东垣,今正定府(按: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东)。” [1](871)(《史记集说·苏秦列传》)
三、 集百家评论,识见独到,精彩纷呈
在程氏《史记集说》之前,评点《史记》的集成之书当数明凌稚隆《史记评林》,该书收集了明以前评论《史记》之说一百五十余家,被茅坤称为“渡海之筏”[4](22)。与之相比,程氏《史记集说》超过《史记评林》,收集了清以前历代论《史记》的一百六七十名家之说,分别附于相应篇章之处,或置于页眉,或置于篇末,众说纷呈,相与折衷。这些名家评论,对于理解、研究《史记》思想,梳理历代《史记》传播史,都是最可宝贵的史料。
除汇集历代名家的《史记》评论外,与《史记评林》不同的是,程氏还以随文夹注的形式,加以己见,既“评”又“点”,即对《史记》篇章,既加以自己的评论解说,又用各种符号来圈点:“凡遇通篇主脑结穴处,旁加套圈;埋伏照应窾窍处,旁加实圈;精彩发挥及点衬处,旁加实点;神理所注、奇正相生、字句工妙、笔墨变化处,旁加联圈,以振精神。于小住歇处,用小横截;于大段落处,用大横截;于两传分界处,用曲横截,以便省览。”[1](69)
程氏在《史记集说·序》中反复强调理解司马迁真意之难,认为非“好学深思”,而不能“心知其意”。程氏一生研读《史记》,他富于识见的《史记》评论,可谓司马迁和《史记》的“知音”。比如,为什么司马迁为“战国四君子”所作的四篇传记:《孟尝君列传》、《平原君列传》、《春申君列传》、《魏公子列传》,唯独信陵君传的篇名题作《魏公子列传》,程氏对此评论说:“三君皆称封号,此独书魏公子者,尊之以国系,盖特笔也。传中凡称公子者一百四十七,无限唱叹低徊。”[1](950)(《史记集说·魏公子列传》)我们说,司马迁对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是非常推崇的,程氏评论,可谓深知司马迁之意及其笔法。
程氏不光从宏观上深察司马迁的褒贬爱憎之意,还特别关注篇中的细微之处,疏通疑滞,贯通文意。比如,对侯生为信陵君出谋划策、窃符救赵成功后却突然自杀的原因,程氏在“魏王怒公子(信陵君)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两句后评论说:“细思侯生不自刭,安得生?”[1](953)(《史记集说·魏公子列传》),让一般读者对侯生莫名自杀的疑问,涣然冰释。又如,韩信请人相面,相面人说了这样一番话:“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1](1108)如何理解相面人所说韩信之“面”和“背”呢?程氏评论说:“面:指北面于汉也。背:指背叛汉也。双关语,奇妙无比。”[1](1108)(《史记集说·淮阴侯列传》)
对司马迁及司马迁喜爱、同情的人物,程氏往往以深挚的感情、细致的笔墨、诗化的语言,反复予以分析解说。如对司马谈临终“执迁手而泣”、托付司马迁创作《史记》之遗言,程氏先用“一转、二转、三转、四转”分析层次,以凸显父子二人悲伤感人的场景氛围。然后在段末用深情的笔触评论说:
句句转折,字字呜咽,断断续续,一丝两气,写临终遗言,如泣如诉,蔼然凄然。[1](1480)(《史记集说·太史公自序》)
又如,《项羽本纪》记载项王自刎乌江前的悲歌慷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项羽是司马迁喜爱的人物,故程氏不惜笔墨,以大段评曰:
以拔山之力,盖世之气,至不能与时争;爱妾良马,顷刻捐弃,无计自保,皆时之不利为之也。“可柰何”、“柰若何”,双声叠韵,若无意义,乃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其辞忼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馀愤。[1](150)(《史记集说·项羽本纪》)
评“项王泣数行下”曰:“英雄失志光景,如惊而歌,歌而泣,写目击然。”又评“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曰:“前写壮勇,令人神飞;此写苍凉,令人泪下。”[1](150)(《史记集说·项羽本纪》)
最后,我们再以《史记集说·项羽本纪》为例,看看程氏所集历代名家的《史记》评论。在《项羽本纪》中,眉批名家评论有16人、25段;文末名家评论有7人、11段,仅《项羽本纪》一篇,共收集23人的评论36段。这些评论,既是全面理解把握项羽性格面貌、事功得失等的点睛之笔,也是语言优美的小品文,试举几例:
徐与乔曰:“写羽神勇,写羽粗横,写羽妇人之仁,极态尽致。” [1](153)
吴见思曰:“项羽力拔山,气盖世,何等英雄!何等力量!子长亦以全神付之,成此一篇英雄力量之文。如破秦军处,斩宋义处,谢鸿门处,分王诸侯处,会垓下处,精神笔力,直透纸背。静而听之,殷殷阗阗,如有百万之军,藏于隃糜汗青之中,令人神动。”[1](153-154)
吴见思曰:“八千人渡江而西,忽化为二万、六十万、四十万,忽化而八百馀人、百馀人、二十八骑、又亡其两骑,至无一人还。其兴也如潮涌,其亡也如雪消。令人三叹!”[1](154)
《史记集说》书成后,因无力出版而藏于家。幸赖清末北洋大学堂总办、教育界权威人士钱鑅垂青,重加校理,于民国八年出版传世。由于该书当时为私人自费印制,未在市面销售,流传极少,故如历史悠久之北京图书馆亦未收藏。钱鑅评论此书道:“嗟乎,自来穷愁著书,湮没而不传者,何可胜道?独广文(程馀庆字)乎哉!要之其书可传,丰城剑气必有不能终秘者。” [1](7)“丰城剑气”,正说明是该书具有的独到学术价值,决定了其不被埋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总之,我们称程氏《史记集说》为《史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程馀庆.历代名家评注史记集说[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凌稚隆.史记评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8.
(责任编辑:马胜利)
Abstract: About the study of notes and comments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two aspects in a book was rare before Ming Dynasty. Famous Notes and Comments of Past Generation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written by Cheng Yu-qing in Qing Dynasty, made innovations styles, collected the notes of ancient and modern, and particularly emphasized the notes of geographical aspect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students It has brought together 160-170 famous reviews of past generations, making notes and commentaries at the top of a page, and created a philosophy of his own Chengs book is a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Key words: Famous Notes and Comments of Past Generation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study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a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