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2016-12-03肖秋生费美娟
□肖秋生 费美娟 于 洋 刘 敏
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肖秋生 费美娟 于 洋 刘 敏
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对于创业教育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学生的创业意识、参与创业实践情况、对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选择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有导向性地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表明,氛围营造、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平台保障、协同机制是创业教育体系的五个重要方面,只有全面均衡,才能保证该体系的完整与长效,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创业水平。
创业教育;需求分析;体系构建
一、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确定为国家战略后,支持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连续出台。从2013年初始,国家层面已经发布20余份文件来鼓励、促进和扶持创业创新的顺利开展。[1]从2015年开始,每年一次“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的举办旨在调动和促进各类创业创新要素的聚集、交流和对接,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营造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2]总之,从政策层面到工作具体实践,国家和地方对创新创业的重视提升了空前的高度。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比2015年增加21万多人,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国务院于2015年4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倡导、鼓励创业以带动和促进就业,进而助力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3]对于做好2016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教育部教学[2015]12号文件对各地、各高校提出要求,并指出所有高校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高校学分管理。这些强有力的政策、举措有力地推动着创业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进取心、事业心、创新精神、开拓精神,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
动的教育。[4]纵观我国的创业教育,先后经过了活动主导的感性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推动的理性发展阶段、创业实践探索的个性发展阶段和当前的政策法规主导的全面推进阶段。[5]但是,相当数量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氛围不浓郁、实践平台不健全、与社会合作化程度低、学生科技创新度低、创业成功率低和收益低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完善并加以优化。[6]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需求的调查分析
课题组以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创业教育现状及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制定调查问卷,主要选取山东农业大学17个二级学院部分在校本科生作为调查总样本。山东农业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涵盖农、理、工、管、经、文、法、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学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称号,获批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多年来在全国“挑战杯”大赛、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本研究对象的选取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平台进行,共采集样本总数1856份,网站调研问卷的结构设计保证了100%的回收率和有效性。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实践能力、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与大学生创业需求等方面。通过汇总分析,调查情况如下:
(一)观念滞后弱化创业意向
据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5%的受访者将创业纳入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对高学历的追求使60.34%的受访者选择继续读研深造。即使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仍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是就业之路上最后一根稻草。究其原因,三大传统观念仍根植于大学生之中。
一是大学生的畏难情绪阻碍了其创业意向。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在《社会变迁》一书中阐述了“文化堕距”的概念,即是指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文化堕距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尤为显著,思想观念的转变速度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滋生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使大学生对创业的艰辛产生畏难情绪。
二是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权衡影响规划抉择。创业过程中成本沉淀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对文科大学生而言,将优先选择文化创意类、产品营销服务类、互联网服务类等创业项目,这些项目前期投入大、后期运营成本高、产品服务生命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低,在其他工作的“短期利益”和创业的“长期利益”间,更多的大学生逃避成本沉淀,选择了短期效益,而放弃了创业的意向。
图1 影响创业的客观因素
三是“人情社会”使其望而却步。59.16%的受访者认为“人际关系是影响创业的重要客观因素”。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用“差序格局”的概念解构传统中国社会,提出了“人治社会”的理念,即认为社会是由传统的人际关系所组成的。创业作为社会化的活动,需要创业者独自面对各方社会关系,而大学生薄弱的交际能力使其认为没有人脉关系寸步难行。这种传统观念已不能符合当今社会转型的要求。
(二)经验匮乏制约创业能力
如表1所示,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在校期间并未参与过创业比赛、创业项目和创业社团。创业的成功要求创业者将知识积淀化为基石、将个人能力化作利刃,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过人的胆识与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取一席之地。这就对大学生创业者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敏锐的商业眼光、果敢的决断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也要有敢于吃苦、坚持到底的勇气,直面企业成长中的复杂环境和重重困难,这都需要长期的实战经验和经验积累。因此,大学生实践经验的严重匮乏对创业是极其不利的,仅凭一腔热血的“零经验”创业极易导致创业失败。
表1 大学生创业实践经历
与此同时,48.01%的受访者认为“所学专业和将来创业间的关系不大”,这种人为割裂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观念也是大学生创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个人SWOT模型分析中,大学生的竞争优势显而易见,四年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创业开辟了沃土,给大学生创业的智力优势增加砝码。2015年,腾讯教育所做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64%的受访者认为所学专业对创业帮助很大。但是,在实际调查中,诸多大学生创业者选择脱离专业,天马行空,建造创业的“空中楼阁”,这种不理智的选择使企业的科学化、持续化发展成为泡影。
(三)资金不足阻碍创业成型
图2 文科生创业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调查结果显示,48.81%的受访者认为“资金是大学生创业中面临的最大障碍。”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大学生创业初期,经营场所的租用、基础设施的购置、人员的招录和培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大学生新创企业由于规模小、创办时间短、风险大等原因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而风投公司所能投资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大学生的创业启动资金多是父母的积蓄。由此而形成恶性循环:启动资金匮乏→难以得到银行及风投支持→限制经营规模→企业经营不规范→企业资金链流转困难→企业资金匮乏。
(四)创业教育供需矛盾突出
众所周知,企业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以提供顾客满意的商品和服务作为企业的追求,这种理念对于当前高校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也有一定的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创业教育供需失衡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1.创业课程供给形式单一
创业课程是大学生全面认识创业课程的第一步,对于激发学生创业兴趣,服务创业过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调查结果看,创业课程大多流于形式,与最初的创业课程的设置初衷相去甚远。课时设置多为双休日时间,课程内容多为宽泛的理论知识,或者是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就业招聘信息,既缺乏专业性的建议,也缺乏个性化的指导。“一言堂”的现象在创业课上比比皆是,单向的知识灌输使学生难以参与到课堂之中,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对于部分怀揣创业梦想、期待得到创业指导的学生则更是倍感失望,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2.创新型创业指导需求旺盛
调查中,也有69.4%的受访者希望“到创业成功的基地考察”,49.08%的受访者期待“建立校企联合的创业基地”,52.10%的受访者希望“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是创业成功的校友”。由此可见,学生对现有的创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师资力量上都提出了创新性的要求,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探索中还需下苦功夫。
表2 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
77.05%的受访者认为“自主创业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自我价值”、73.28%认为“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充实自己的人生”和62.55%的认为“可以通过创造财富,享受人生的自由”,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创业可以获得人生“事业、自由、财富”,对创业拥有着向往。而表2中的三个问题更是展示了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形式的切实需求。图3中“举办创新创意大赛”、“年轻创业者座谈”和“提供资金、项目双选平台”等创业教育形式的需求也亟待满足。
图3 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
三、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对比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和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需求,高校的创业教育应着重加强创业文化氛围营造、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力量、搭建平台做好服务保障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这五方面工作,提升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长才。
(一)加强创业文化氛围营造
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既要强化创业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更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创业理念和意识内化在思想、行为中。[7]
首先,学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宣传覆盖作用,积极利用就业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等平台,建立汇集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信息、政策咨询、信息查询、智能服务等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创业政策宣传和服务。
其次,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弘扬主旋律,大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
最后,高校职能部门和大学生创业社团等学生组织,要努力拓展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训练,包括各类竞赛、课外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创业实训等,强化实践育人。并注重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建设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文化交流中心,通过举办双创论坛、启益人生名师名家讲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养。
(二)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创业教育核心环节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基础,是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推动力量。纵观美国创业教育取得突出成就并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就是具备了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应将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探索构建“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以多学科公选课为基础,骨干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激发学生创业兴趣,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课程内容上,应注重开发创新创业方面精品课程并积极申报省级及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构建层次清晰、有效衔接、科学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逐步形成课堂内外联动、理论实践结合的培养体系。
在课程实施上,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分阶段性地普及创业教育课程,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通识教育层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分类别开设创业基础、创业心理、创业管理等通识课程;在专业教育层面开设体现行业特点、融入创业思维和方法的专业课程,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在拓展教育层面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对已经开始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职场指导与帮助。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无论是通识教育阶段还是创业模拟、市场创业阶段,都离不开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因此,充分挖掘校内、校外师资,壮大师资力量,做到“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内外结合”至关重要[8]。
一是要完善校内教师培训体系,在新进人员岗前培训中加入创新创业专题教育,建立面向全体教师的创业教育全员培训制度,着力提升全校教职工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选派优秀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培训,建立和完善校内创业导师和行业企业双向挂职制度,专兼职创业导师均应具有1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验或自主创业经验。
二是重点加强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新形势下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专业力量的协同,例如创业型企业家、相关政府人士等,他们以创业导师的角色融入创业教育建设,补充高校师资队伍,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社会资源。同时要注意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落实兼职教师招聘及经费补助政策,提高校外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形成体系,完成学业导师、职业导师、创业导师之间的有效配合。要发挥学业导师在创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利用教师在其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的同时,对那些有创业愿望和潜力的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指导;要在职业导师中培养职业指导师,通过职业生涯课程等原有教学,增加创业指导,提升创业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地位;重视创业导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前面的需求分析我们看到,大学生对于拥有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更加青睐,要发挥他们的示范效应和榜样作用。
(四)加强创业教育平台保障建设
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至关重要,同时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也对基础设施条件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既要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公共设备,也要有专业的创业培训、沙盘演练、项目孵化等场地和设施。
一是要搭建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政策扶持,强化校企校地合作,建设大学生创业培育基地,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原有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基础条件,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智力支持和项目支撑;依托校内的创新创业团队成立大学生创业联盟、大学生创业营销中心一类的组织,构建“学校培育、基地孵化、市场创业”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实现创新创业从“点的突破”到“面的覆盖”。二是要实现基地孵化。积极寻求企业、校友等多方资源支持,重点依托地方政府各级各类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企业创业实践基地等,联合打造一批集创新创业实训、创新创业指导、创业孵化相结合的大学生创业平台。做好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一站式”咨询服务,重点项目重点扶持,积极引导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进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他们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
(五)加强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协同育人机制在创业教育体系中尤为重要,这样可以有效开发、集聚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畅通学生实践实习、就业创业和教育培训双向渠道,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服务地方,推进校地协同育人。高校应建立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校地合作工作格局,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提升校地育人合力,使大学生在地方就业创业人数稳中有升;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可以与企业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大力实施教授进企业、高管进校园工程;争取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基地,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提升校企育人合力,促进毕业生在企业高质量就业;深化改革,推进校内协同育人。不断深化创新创业管理改革,整合有关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创业学院,建立校领导班子集体领导,校长主抓,创业学院负责,校办、教务处、学团等部门有效联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发展机制和考核竞争激励机制。二级学院相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工作小组,具体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整合优质资源,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保障创新创业工作有序有效推进,进一步提升校内协同育人合力。
[1] 倪迎华,付晓娜.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析--以河北省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4):40-44.
[2] 刘刚,张再生,吴绍玉等.我国创业政策体系探索性分析:行动逻辑与策略选择[J].经济问题,2016,(6):13-18.
[3] 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64051.htm,2015-4-27.
[4] 李涛,刘明永.论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价值[J].教育探索, 2009(8):144-145.
[5] 远亚丽.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科学,2013,(9):114-117.
[6] 中国高校“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4.
[7] 吴智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5(8):106-110.
[8] 陈光.农业院校“三段式”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2013(3):11-14.
2016-06-17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专项(项目编号:15JDSZ3006)。
肖秋生(1978- ),男,山东巨野人,硕士,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费美娟,(1978- ),女,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团委书记,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
G64
A
1008-8091(2016)03-01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