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受
2016-12-02尚淑兰
尚淑兰
1.要重视诵读、读背
因为是古诗文的教学,诵读自然是首先而且必须的教学手段和目的。通过诵读,使得传统的有价值的东西沉淀内化到血液。真正的好课是能引起思考,能引起研讨的课,能把语文烙在学生的脑子里,种在学生的心田里,真正作为种子生根发芽的只能是文本,教学的目的不是多么精彩而是通过设计把语文和文化重在学生的脑海,是一种投资性阅读。所以读背是最基本的,要在教学中展示这种倾向。
2.要重视语言
对言、文、义的关系,一般是追求对义的理解。但是,得“义”不能忘“言”翻译不能代替思想和文化。文言词语都是言简义丰的。比如: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推敲,对一些含义丰富而深刻的语句进行揣摩,但这种“推敲”和“揣摩”不是为了求得某种固定的答案,而是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涵咏、品味,并力求透过语言文字,琢磨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丰富。这就是“训练”。叶老曾经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古诗文的教学就是从文本出发,这就包括对字词句篇的揣摩和体悟,去感知文本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就能很好地保留下中国古典文化,让学生能从中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寄托。譬如,李白的飘逸潇洒,老杜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达观,李清照的清新婉约,都会随着文本的解读将多种风格渗透到学生的血液内化为他们语言、性格、气质的一部分;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伤时,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忧国爱国,这些都是对学生具有精神启发的诗歌。《三峡》《小石潭记》等文让学生领略到祖国的大好风光;《爱莲说》、《陋室铭》等文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处世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吸取到更多的精神营养价值。
3.要重视文化
要重新认识经典。不能只顾内容的理解,还有文的问题,怎么把文化的东西渗透在课堂里?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以一个恰当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的文化渗透环节要设计。要做到两点:
(1)贴近学生:
要张弛有度,既活泼又严肃,处理好文和白的关系,该文起来的时候要文采斐然,该有口语的时候要白起来,训练可以“取其形,仿其意,求其神”, 通过“再创造”的训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课堂上偶尔的文言对以及古诗文的仿写、改写都能帮助我们在作者的指点下体验作者的“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因此古诗文改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文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品质。
(2)贴近文本:
核心的两个能力:文本解读能力;预设和生成的能力。不要技术化太强的指导,要注意韵味文化的东西。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诗文也一样。或是感怀身世之作,又或是漂泊零落之感,这些都是文学家的亲身经历。通过古诗文教学,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嵌入”到经典古诗文的“框架”当中,化为己用。了解文学家生活的同时也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真可谓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