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堰坪吊脚楼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

2016-12-02邱族周胡希军

湖南包装 2016年3期
关键词:建筑空间吊脚楼

邱族周 胡希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石堰坪吊脚楼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

邱族周 胡希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吊脚楼作为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因其木制构造、雕刻艺术及代表文化的多样性而颇具研究价值。本文以石堰坪地区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这一地区吊脚楼的建筑空间以及居住的文化进行研究与分析。文章根据实地调研总结石堰坪吊脚楼的建筑类型,分析其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造型特色及其民居装饰表现,并结合石堰坪地区的地域环境及文化背景对其居住文化进行解析,最后探讨石堰坪吊脚楼建筑在当代环境的演变中所遭遇的系列问题,并针对性对该区域居住文化保护、发展、可持续做相应的规划。关键词:石堰坪;吊脚楼;建筑空间;居住文化

石堰坪吊脚楼建于清代、民国时期,建筑格局为组合式吊脚楼群,其吊脚楼构造高低错落,形式多样,别具一格,有“7”字形、“山”字形、“一”字形等造型。村寨里的土家人长期生活在山区中,过着早耕晚息、和睦相处的生活,土家人的草龙灯、糊仓、扬叉舞、存笼舞等传统民俗活动夺人眼球。吊脚楼的形成和发展是土家族认识并利用改造自然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吊脚楼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结构优美,造型美观,布局合理,自然和谐;其装饰形式多样,技艺精湛,寓意深刻,是湘西建筑领域的一朵奇葩(图1)。

1 石堰坪吊脚楼建筑类型

石堰坪吊脚楼建筑形式中,最常见的便是单吊式,当地人以“一头吊”或“钥匙头”来形容这种样式[1]。它通常是指正屋的一边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图2)。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双吊式,通常也被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头”式样,它是单吊式的衍生与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下面也采用木柱相撑,单吊式和双吊式在石堰坪的同时出现,也验证了它们的形成并不是地域原因,主要因地块条件、屋主家庭条件和生活所需而定。

除此之外,四合水式吊脚楼也是经由双吊式发展而来的[2]。它的特点是在保持双吊式吊脚楼形式特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将房屋上部连成一体从而形成一个围合的四边形(图3)。吊脚楼两厢房的楼下即是大门,通过几步石阶之后方可进入正屋;而二屋吊式吊脚楼则是在传统吊脚楼基础上再加一层,其建筑形式单吊双吊均可采用;平地起吊式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吊脚楼,其虽然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选择将正屋建在平坝上,不采用吊脚支撑,却在厢房设计上将之抬起,通过木柱支撑,控制其所落地面与正屋地基保持平衡和对齐,从而使厢房高于正屋[3]。

2 石堰坪吊脚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

石堰坪吊脚楼的空间布局形态可大致分为组团式、线性及点状三种形式,而这三种形态的生成与其地貌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地势平坦之处,当地居民呈聚居状分布从而形成组团式分布;沿河道、公路及地势等高线从而形成了线状分布;而点状吊脚楼则相对分散地点缀在优美的山水间,与周边田园风光达到完美的统一。文章从吊脚楼的建筑外部空间特征与内部空间特征分别进行阐述。

图1 石堰坪村

2.1 外部空间特征

石堰坪吊脚楼建筑的整体造型风格比较灵活、考究,并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吊脚楼整体外观可以拆分为三角形与长方形,长方形在视觉外观上给人以稳定而庄重之感,体现出建筑宁静而稳重的外在需求,与石堰坪优美的田园风光相呼应,表现出石堰坪山川的挺拔健劲之美。吊脚楼的修建,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适应自然的结果,之所以采取吊脚结构,是土家族先民为了隔绝地表湿气及躲避山林间毒虫猛兽而创造的。二层采取出挑以及屋面出檐的构造难免会在视觉上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从而使建筑产生不稳定感,但正屋的相互连接在增大整体建筑的接地面积的同时,使整个建筑物轻重协调,富有节奏感。

图2 单吊式

图3 四合水式

图4 穿斗式结构

土家族吊脚楼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中的代表,依山而建的建筑原理摆脱了建筑二维发展的局限性,极大地节约了宝贵资源。因此,石堰坪吊脚楼从整体布局分析,可视为不规则弹性群落,空间布局形态可大致分为组团式、线性及点状三种形式(图1),这些分布规律无不体现着古人师法自然,借景寓意的建筑哲学,使得石堰坪吊脚楼建筑外观与当地原生态的山水田园景观交相呼应[4]。

石堰坪吊脚楼群作为该地区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吊脚楼群,是中国建筑历史上集技术美、艺术美及功能美为一体的典范,其主要体现在吊脚楼的功能性、外观性、结构性三个方面[5]。从功能性来说,石堰坪吊脚楼作为湘西地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标志,在满足当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从建筑外观的动植物、几何纹样的雕刻图案乃至诗词文字等方面,也可以看出其充分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外观性来说,石堰坪吊脚楼所具有的建筑形态、建筑色彩都是当地民俗文化的物质反应,其别致的艺术特色既点缀了石堰坪高山小盆地的自然美景,它们之间又通过互相映衬也使得整个石堰坪古村落更具丰厚的地域特征与文化内涵[6];从结构性来说,土家吊脚楼博采我国木构建筑穿斗式、抬梁式优点,具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整个构架,均以榫穿卯相连,无钉无栓(图4-5),实现了外观性与功能性的完美统一[7]。因此,石堰坪吊脚楼群对中国南方民居建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2.2 内部空间特征

建筑的核心内容是其内部空间,内部空间的产生是人们利用建筑材料及技术手段从特定的空间中隔离产生的。石堰坪吊脚楼在其内部空间的处理上力求因势利导,在满足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将内部空间合理分区,按照一定的空间流线可将其内部大致分为堂屋、厢房、底层及走廊[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这种空间划分而建造的吊脚楼节省用料,大多数吊脚楼的柱、梁都呈细长状,但又十分牢固。

(1)堂屋

吊脚楼的设计通常因地制宜,沿山川坡地而建,因此堂屋作为落地而建的部分便成为吊脚楼最核心的空间。堂屋在室内空间中承担着公共性的会客空间作用,所以其层高较大,空间宽敞,石堰坪吊脚楼的设计通常需由堂屋经过铺堂方能进入卧室。卧室作为建筑空间内部的次要空间,较注意私密性设计,通过这种空间规划,从而力求空间层次分明清晰,功能完整。

(2)厢房

吊脚楼独特的结构设计造就了特征鲜明的厢房空间,厢房是由吊脚支撑楼板、垂柱支撑走栏架空而成,通过将吊脚设置成不同高度从而适应地势的高差,同时还能够通风驱湿、隔离虫害。其与堂屋分隔,私密性更强,因而多作儿女卧室,遇有红白喜事,也做客房之用。

(3)底层支座空间

厢房底部被架空的支座空间,可用作牲畜栏,也可用作堆放农具,仅仅高两米左右。空间结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建筑结构,很好地体现了湘西少数民族“山地”文化的特征。

(4)走栏

是吊脚楼特有的建筑特征,由垂柱支撑,通常是正面和内侧有,不过也存在一些只有正面或三面有的。走栏使得建筑形态更加富有韵味,是室外活动的理想空间。

3 石堰坪吊脚楼居住文化美

石堰坪吊脚楼的形成和发展是当地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改造利用[9]。石堰坪地处湖南山区,生活贫苦,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因而基本上仍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模式,使得传统村落的固有文化得到相对的保护。在传统的建筑文化中,人们认为自然不是一个独立于人外的认识客体,而是与人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人是宇宙自然的有机成分,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因此透过石堰坪吊脚楼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和分层次的有序变化的对称,具有静中见动,动中趋向统一的灵巧多变的局部和整体的均衡感,这种动态性多层次的高水平对称均衡,把吊脚楼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态,显示出超越、雅韵和流畅的形体风格,具有超越视觉的特异品质[10]。

4 对石堰坪吊脚楼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石堰坪村是土家族村落景观及民俗文化保存都相对完整的村落,然而日益迅猛的现代化进程影响了古村落的相对平衡发展,因此要客观分析石堰坪在自身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4.1 吊脚楼传统民居在自发演变中面临的问题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始终认为人与建筑及自然三者间的关系应是和谐统一的,因而石堰坪吊脚楼从建筑选址到房屋布局,采取的都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适应方法,并创造出相对舒适、绿色、低能耗的室内外环境[11]。石堰坪吊脚楼的形态具有地域性,建筑从产生到发展到成熟再到改良,都与其地理位置、材料选取、气候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吊脚楼的可持续的发展思考,应该深刻认识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对当地农耕文明的影响,从根源上解决石堰坪吊脚楼的继承与发展,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吊脚楼的翻新与改建,反思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冲的环境下怎样继承和发扬和谐的人居环境[12]。

图5 榫卯结构栏杆

图6 我国城市化进展

图7 我国城镇化率

4.2 吊脚楼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途径

随着工业革命后物质生产力的急速提高,人们经济能力与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但我们也要注意在物质文明提升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明及文化保护意识并未随之得到相应的提高(如图6、7),而且随着各地区交流的逐步增多,较为偏僻的古村落及古建筑都逐渐荒废[13]。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冲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民居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性和古建筑对传统文化及民居风俗的承载性,因而人们开始对建筑中的人文关怀进行反思,呼吁要寻回被现代建筑疏远或抛弃的温馨家园,并提出“诗意化栖居”的口号。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消耗的矛盾[14],在全社会都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土家族特色的吊脚楼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显得更为重要,对石堰坪古村落居住文化保护、发展的具体实施方式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建筑空间内部结构的优化

石堰坪吊脚楼立足于自然,依赖于地域环境,并在古村落丰富的物产资源的基础上就地取材,利用当地木材发展出形式丰富的外观形态。因此,在材料的运用上要因地制宜,根据选材的物理特性针对性地加以利用,从而使得建设阶段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破坏,更加长期有效地维持当地的生态环境。经过上千年的自然进化后,累积了丰富的结构构筑经验,在不改变吊脚楼原有特色结构的基础上,对内部空间的结构构造加以优化,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弥补原有功能上的不足。

(2)注重原有物质文化的原真性保护

关心与尊重自然环境,对场地给予充分的考虑,包括定位、布局、气候等因素,同时注重吊脚楼的开放性与自然性的结合。本着文化保护与生态保护同时进行的基本原则,对石堰坪古村落的特色民俗与生态系统充分保护,一方面要注重对其原有物质文化的原真性保护,另一方面也要利用现代化技术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稳固与修复,从生态视角上实现当地文化、生态与产业的相融合。

(3)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综合优化

结合石堰坪古村落传统农耕文明的优势,在复杂与多变的生态环境下,对整体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从科学的角度对其作出综合优化,从而发展政府鼓励、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生态农业之路,提高古村落的经济实力,间接保护好石堰坪吊脚楼。注重当地特色民俗旅游的开发,依托石堰坪的山水资源、民俗文化,开发具有明显旅游标志的旅游项目,将石堰坪吊脚楼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吊脚楼群,改保护为利用,从而真正促进石堰坪古村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石堰坪吊脚楼为了结合地形布局,因此建筑朝向并不固定,在造型上更是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完美地体现出吊脚楼的美观、坚固和实用的特色民居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承载着湘西土家族的非物质文化,因此需要研究其建筑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吊脚楼传统民居的聚落格局、建筑体态、营造方法等,都是在长期的进化和演变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通过总结与归纳这些经验,将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以现代手法进行再设计,对吊脚楼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M].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 72-83.

[2]株世学.土家族吊脚楼的源流、构造及功能[J].民族论坛, 1994(1): 160-162.

[3]胡炳章.论土家族居住文化中的空间价值观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社科版, 1995(1): 32-36.

[4]李晓峰,谭刚毅.中国民居建筑丛书:两湖民居[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02-136.

[5]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五卷:清代建筑[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01-236.

[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京: 科学出版, 2007: 125-128.

[7]董黎.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8]李立. 江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D]. 南京: 东南大学, 2006.

[9]邹德侬, 刘丛红, 赵建波. 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 建筑学报, 2002(5): 43-47.

[10]张大玉, 欧阳文. 传统村镇聚落环境中人之行为活动与场所的分析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9(1):11-22.

[11]李贺楠. 中国古代传统村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06.

[12]任华.简论可持续发展中人与自然的统一[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8(9): 63-66.

[13]邹宏霞.对湖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6):30-33.

[14]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168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XGL027),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风景园林学)(林人发[2016]21号)资助。

邱族周(1976-),男,讲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2811358@qq.com

胡希军(1964-),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2016-07-22

猜你喜欢

建筑空间吊脚楼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之景观价值探讨
鄂西吊脚楼聚落乡土景观材料研究
某休闲场所室内空问设计改造方案
刍议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