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结合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4例
2016-12-02陈华丽陆岸英宾阳县中医医院530400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永武街363号
陈华丽 陆岸英 宾阳县中医医院530400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永武街363号
电针结合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4例
陈华丽 陆岸英 宾阳县中医医院530400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永武街363号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电针;治疗组予基础治疗+电针+拔罐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结果:治疗组痊愈40例,显效2例,好转2例,痊愈率为90.9%;对照组痊愈28例,显效10例,有效6例,痊愈率为63.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效。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疗法;拔罐疗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临床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单侧发病为多。中医学认为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目前西医治疗一般给予激素特异性消炎、减轻神经水肿,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提高免疫力等,临床有一定疗效。笔者采用电针结合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宾阳县中医医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住院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19~61(36.5±11.8)岁;病程1~90(13.3±16.3)天。对照组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20~58(33.1±9.1)岁;病程3~60(13.6±11.4)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1]:①起病突然,冬夏多见,常有受寒史或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②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③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西医诊断标准[2]:①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②临床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患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间,可伴患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③脑CT、MRI检查正常。
1.3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妊娠期妇女;③合并有面部带状疱疹者;④过敏体质者;⑤精神病患者;⑥局部皮肤有破损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两组均给予激素醋酸泼尼松消炎、减轻神经水肿,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阿昔洛韦抗病毒等基础治疗。
2.2 对照组予电针治疗。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取患侧阳白、鱼腰、攒竹、丝竹空、上关、听宫、听会、耳门、承泣、四白、迎香、颧髎、地仓、颊车、承浆、翳风穴,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0.30 mm×25 mm顺和牌不锈钢管针(苏州市华伦医疗用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采用单手进针法进针,刺入5~10 mm深,要求针刺得气,即局部有酸麻重胀感,然后随机选取4对穴位接通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予连续脉冲波,刺激频率范围为2~100 Hz,刺激强度以不引起患者不适感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14天。
2.3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拔罐治疗(在每日针刺治疗前进行)。拔罐操作:选用2号玻璃火罐(常州市钱景康复器械有限公司生产)2~4个,罐口直径为3.5 cm;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以利于患侧面部穴位暴露,取患侧面部太阳、上关、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处,施术者左手持玻璃罐,火罐口径与施术部位相适应,右手以止血直钳持95%酒精棉球(注意:酒精棉球一定要挤干以防酒精沾在罐口燃着后烧伤皮肤),将火罐置于施术部位附近,点燃酒精棉球后以闪火法将罐吸拔于施术部位,吸拔成功后迅速将火罐取下,再拔,再取;另外,按顺序闪扣,如先取额部,次取面部,再取口角部。如此反复操作,一般每个穴位闪扣15~20次(夏季10~15次)。直至皮肤潮红为度。若罐口热烫,可几个火罐交替使用,操作完毕,用干净棉球擦净面部,并注意局部保暖,每日1次,共治疗14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3],观察患者两侧面部运动(包括抬眉、闭眼、鼓腮、撅嘴、示齿、张大鼻孔),评价患侧运动减弱程度,每项满分为3分,分别为运动正常3分、运动减弱2分、运动明显减弱1分、运动消失0分。另外,评估患者安静状态时的面部情况,正常计2分,轻度不对称计1分,明显不对称计0分。上述满分共计20分。痊愈:20分;显效:17~19分;好转:14~16分;无效:≤13分。
3.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所有数据由专人整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面瘫”“口眼歪斜”“卒口噼”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口眼歪斜。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的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口歪主要是由上述4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主要是消炎、消肿、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针对本病中医病因病机特点,笔者以针刺及拔罐治疗,经临床观察证明有明显的临床疗效。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的功效[4]。拔罐疗法的功效可归纳为[5]:抵抗外邪,保卫机体;调整气血,平衡阴阳;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反映病候,协助诊断。本法取阳明、太阳、少阳三经之穴,如地仓、颊车、四白、下关为足阳明胃经穴,阳白为足少阳胆经穴等,循经对症,以局部取穴为主,配以远部取穴,承浆、牵正属经外奇穴,诸穴配伍可使上述经络所感受之病邪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出“火罐气”,讲到“灌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红晕,罐中气水出,风寒尽出”[6]。拔罐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有研究证明,电针能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病理产物的吸收,从而消除炎症、水肿,缓解神经血管受压,减轻炎症损害,恢复神经纤维营养供应,因此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有效。针刺与拔罐结合治疗可起到双重通调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因而显示临床疗效优势。本临床观察结果为面瘫诊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临床依据。
[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24-226.
[2]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91.
[3]王燕槽,张淑香,许华,等.Bell面瘫164例观察[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6,31(6):334-337.
[4]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5-102.
[5]杨金生,王敬.拔罐疗法的治病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39-40.
[6][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2.
(2016-03-21收稿/编辑熊瑜)
R246.6
A
1003-0719(2016)04-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