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华清与邓小平的将帅缘(下)

2016-12-02吴殿卿

党史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军委邓小平海军

吴殿卿

“文革”期间,刘华清接连给邓小平写了两封信,邓小平均做出重要批示

1951年秋,刘华清离开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后,在第十军待了半年多。随后,他先是到海军任职,后又到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国防科委参与军队装备研发工作。邓小平也于1952年7月从西南军区调入北京,先后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总书记等职。多年里,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工作接触。刘华清一向秉持着不轻易打扰首长的原则,所以彼此间看望、问候也不多。但在“文革”后期的1975年,刘华清打破不轻易打扰首长的习惯,短短几个月里,接连给邓小平写了两封信。

刘华清因“对抗运动”,“批聂(聂荣臻)不发言”,于1969年初从国防科委副主任任上调入海军。在海军几年里,他虽然由于所谓“问题没搞清”云云,没能安排相应领导职务,但作为“船办主任”(相当于机关二级部长),他不仅名正言顺地协助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主持着海军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而且受命先后组织了两次空前规模的全国性造船工业大会,使中国的造船工业在全国大乱的形势下不但没有停工、停产,而且有了较大发展,核潜艇等舰艇按时下水。粉碎林彪集团后,他很兴奋,以为个人的“问题”会得到解决,从而可以放开手脚为海军建设做点工作。初始,随着萧劲光司令员重新主持海军全面工作,刘华清的境遇的确发生了显著改变。只是这种局面没能保持多久,1974年春节过后,又发生了变化,种种迹象表明,自己已再次被打入了“另册”。

1975年1月,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解放军总参谋长。在其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整顿工作在全军部队陆续展开。遭受林彪集团严重破坏的海军机关,虽没有军队其他大单位发展快,但批判、清除派性影响,恢复废弛的规章制度,部署战备教育训练等各项工作,也在有序进行。“大家都在忙,自己却无多少事可干。”形势的发展,使刘华清深深感到焦虑和不安。特别令他不解的是,机关正在组织编制“海军十年装备发展规划”,而自己从事装备研发工作20余年,在这方面是有经验的。这么大的事,为什么要把他这个分管海军装备工作的副参谋长、“海军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成员排斥在外呢?考虑再三,他决定给邓小平写一封信。

信是1975年3月28日写的。按照当时的惯例,在信的开头,刘华清先介绍了“文化大革命”以来个人的情况并做了自我批评,继而表达了要求分配工作的愿望。

邓小平看到信后,于5月2日做出批示:“剑英、春桥、振华同志:刘华清同志的问题,即使当时是中央处理的,现在也由海军商同科委做出实事求是的结论。至于他的工作,可由海军党委考虑,也可以回到科委工作。如何,请酌。并请振华同志过问一下。”

5月5日,海军政委苏振华看到邓小平的批示,当天即签发海军党委常委传阅。萧劲光态度明确,看罢在文件上批示:“即照邓副主席批示办。”其他常委也一一圈阅,同意“常委议一议,做个恰当的结论”。

此后,刘华清的问题依然未解决:海军没做出结论,也没有安排回科委去。他依旧被不明不白地“晾”着。

8月初,刘华清带着困惑去看望了军委常委聂荣臻。聂荣臻是了解情况的。见面交谈几句,他便对刘华清说:“你去科学院,小平也赞成。”听了聂荣臻的话,刘华清不由一怔,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从心底说,他希望留在海军或去国防科委,能继续从事轻车熟路的海军装备方面的工作。他热爱海军,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着海军的装备发展、战斗力建设。但邓小平批示如此明确,还不能解决问题,有什么办法呢?转念一想,眼下军内外领导干部不明不白地“挂起来”“靠边站”的有的是,到科学院或许更能做点事情。想到这里,刘华清释然了。随后,他便静下心来读书、查阅资料,钻研舰艇装备知识,等待去科学院的消息。

然而,当刘华清从传阅文件中看到海军党委与第六机械工业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联合报送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关于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的请示报告》(以下简称《十年规划》)后,他的心再也静不下去了。

此前,对《十年规划》的内容,刘华清不清楚,何时报国务院、中央军委,他更是不了解,但对编拟《十年规划》一事,他是知道的。最近一个时期,他在翻阅外国新列编的舰艇装备资料时,脑海里不时闪过部队那些破旧、失修的舰艇。联想到海军正在拟订的《十年规划》,他真切地希望海军能立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搞出一个符合部队建设实际的舰艇发展规划,使海军装备尽快上一个台阶。时间等不起啊!可是,当他一口气把《十年规划》看完,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他彻底失望了。

晚年回忆录中谈到当时的感受,刘华清这样说:“这份‘规划中,前三部分讲规划根据、指导思想、建造方针,引用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但对这些精神理解不透彻,尤其是结合海军作战实际不够。后几部分则与上述精神很不相符。这段时间,我还看了1975年5月1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中共中央呈报的《关于国防工业和部队装备问题汇报会的情况报告》,《报告》中提出了海军装备发展的重点,但在《十年规划》中,这点没有得到体现。……尤其让我吃惊的是,‘规划只强调产量,提出要达到××万吨以上,却不讲装备水平与质量,居然把早就落后的登陆舰和海上民兵装备,也列为‘五五科研重点。”

看完这个“规划”后,刘华清连续几天睡不好觉,他决心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向主持军委工作的邓小平做一次汇报。

8月30日上班后,刘华清在办公室开始动手写汇报。下班后,他草草吃几口饭接着写,一直忙到翌日1点多。稍事休息,又补充修改了一天。9月1日上午,终于写完了,写了30多页,取名为《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以下简称《汇报》)。

《汇报》中,刘华清在肯定海军装备建设和造船工业成就的基础上,针对《十年规划》存在的问题,从确定生产的舰艇的技术水平,海军战略任务的装备需求,与外国舰艇装备差距及国家造船工业生产能力等八个方面,分析了海军装备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刘华清坦诚地指出:“海军装备发展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我认为与海军领导机关对未来战争中海军承担的作战任务,对主席的战略思想、作战方法,对未来海战的特点、作战对象、科技发展趋势等,缺乏深入研究、心中无数有关。因此,对装备技术的发展,不论近期或远期的,都缺乏从战略全局出发考虑,而是局部的、单个的、互不联系的处理问题。”“我们应很好总结自己的经验,接受教训,今后十年不能再走大弯路,小弯路也不应走,也不应走老路。一定要把工作做得更好些,以实现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目的。”文稿中,刘华清还郑重提议:“有必要尽早着手研制攻击型和护航型航空母舰……我国现有工业和科学技术条件是足以具备解决制造航空母舰问题的。”

完稿之后,刘华清从头到尾看一遍,几个地方稍做修改。为避免连累他人,他没有征求其他同志(包括秘书)的意见,只是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9月3日,刘华清又字斟句酌地给邓小平写了一封短信。

邓副主席:

学习了毛主席最近对海军两次极为重要的指示,联系到我们海军当前的现状和今后海军的建设,特别是海军的装备建设的方向问题,觉得有必要向您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现将自己经过多次思考而写成的《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呈上,请予参考。

当天,刘华清将《汇报》与信函一并报送邓小平并毛泽东。之后,为说明写《汇报》的意图和情况,刘华清又给海军政委苏振华写了一封信。

邓小平对刘华清的《汇报》很重视。9月4日,他即抽暇阅读信函及《汇报》稿,还在文稿中做了多处标记。阅毕,在文稿上批示:“振华同志:请你考虑一下。我看有些意见值得重视。”

9月8日,苏振华将邓小平的批示及刘华清的《汇报》稿原件,以及刘华清给自己的信,一并批给了萧劲光等海军党委常委,并做了大段批示。

之后,由于海军党委常委、海军首长意见不一致,加之“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愈演愈烈(翌年“天安门事件”后,在“四人帮”的干预下,党中央做出了“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错误决定),对邓小平此次批示的贯彻再无下文。

将《汇报》呈送邓小平后,刘华清便住进海军总医院。9月底,他从海军调入中国科学院,任中科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邓小平和聂荣臻商定将刘华清调中科院,原是要他配合主持日常工作的胡耀邦搞科技战线整顿的。在“四人帮”的干扰下,胡耀邦主持起草的《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尚未印发,便被诬为“大毒草”,遭到批判。科技战线整顿更无法进行。无奈之下,刘华清一面尽其所能地抵制着“四人帮”的干扰,一面倾力帮助科研人员解决诸如房子、孩子上学等实际困难,做“后勤部长”的工作。至于呈送的《汇报》结局如何、有无回音,他已无暇顾及。

1979年4月3日,邓小平在接见新上任的海军政委叶飞时,明确指出:“究竟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海军?我看是要顶用的。你们过去提出的《十年规划》,八五(1985年)要搞到××多万吨,不可能,国家没有这个力量,要缩小,要小而精。我冒说一句,××万吨就可以了。海军究竟需要什么装备,型号要具体提出来。过去你们自己没有摸清,提得不具体。装备要能够形成战斗力。……我们的海军应当是近海作战,是防御性的,不到远洋活动。我们不称霸……海军建设一切要服从这个方针。防御当然也要有战斗力,海军的装备、规划要从这点出发。……”

根据邓小平这次谈话精神,中央军委于6月2日做出了《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批复:一、海军装备的发展要根据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制订,舰船发展规模不宜过大,关键在于精;二、要坚决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三、必须贯彻“五个配套”(成套设计、成套试制、成套定型、成套生产、成套装备部队)的原则,新造舰船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四、加强现有装备管理,立足现有装备打仗。

接到军委的批复,海军党委遵照邓小平“要重新制订规划”的要求,组织专门班子重新研究制订了海军舰艇装备发展规划。刘华清1975年《汇报》中的主要意见和建议,基本上均被吸纳入新的海军舰艇装备发展规划中。

劫后重逢,邓小平再掌军机,调刘华清给自己当助手

“文革”后,参与中央领导工作不久,邓小平即主动提出,在以总参谋长身份管军队的同时,“协助华国锋主席、叶剑英副主席管教育、管科学”。在他的提议下,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77年底做出了两项重要决策:11月14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央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以下简称“军委科装委”),统一领导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防工业生产;12月2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关于加速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决定》,要求首先整顿现有装备,以适应战备的要求。同时对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各个时期研发、建设的主要任务等,做出明确规定。

这两项决策,相互关联,总目标是加强对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尽快改变十年动乱给军队装备发展造成的混乱局面,加快部队装备现代化建设步伐。为确保这一目标实现,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班子。

邓小平首先想到了刘华清。经与分管全国科研的聂荣臻及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商量,大家一致赞同。12月23日,中央军委颁发命令,任命刘华清为国防科委副主任。1978年1月6日,刘华清即以国防科委副主任身份,列席了军委科装委第一次工作会议。

会议由军委科装委主任张爱萍主持。会议遵照邓小平有关指示精神,首先研究明确了军委科装委的性质、任务。

接下来,会议研究成立了军委科装委的办事机构,即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军委科装办”)。军委科装办成员以国防科委科技部一局机构为主,同时从各有关单位选调一至两名兼职成员。刘华清兼任军委科装办主任,主持军委科装办日常工作。对军委科装办的职能、任务,会议也做了明确规定。3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宣布撤销,其工作统归军委科装委。这样一来,军委科装办便成为中央筹划军队装备研发的唯一实体办事机构。刘华清成为邓小平抓军队装备研发工作的重要助手。

为了充分了解情况,统一思想认识,搞好部队装备整顿和规划,从1978年6月开始,邓小平用了近三个月时间,与罗瑞卿、王震等一起,依次听取了国防工业各部门与空军、海军等对口军兵种主要负责人的专题汇报。刘华清以军委科装办主任身份组织安排了这一系列汇报会,多次陪同邓小平听取汇报,并聆听了邓小平的讲话、指示。这是刘华清离开邓小平“帐下”近40年后再次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刘华清备感亲切,深受教益。晚年回忆录中,他对这一次次谈话内容连同此前讲过的一些重要思想,做了认真整理并摘要记在书中。

邓小平这些讲话和指示,指明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方向,也为军委科装办工作开展确立了方针、原则和基本政策。在这些讲话精神指导下,刘华清按照军委科装委的要求和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总体部署,组织制定了《1979—1985年国防科学技术(常规部分)发展规划纲要》《1985年前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规划》《1985年前全军常规武器装备体制》等一系列规划和文件。这些文件均得到邓小平的支持和肯定,先后下发贯彻执行。

军委科装办的工作,进一步加深了邓小平对刘华清的了解。1979年初,邓小平正式提议,将刘华清明令调到自己手下工作。

20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结束后,越南政府霸权主义野心空前膨胀,一边武装入侵柬埔寨,一边大举排华、反华,在中越边境频频挑衅。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解放军于1979年2月17日,受命发起反击作战。是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不久,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拉开。反击作战打响后,邓小平工作十分繁忙。2月20日,刘华清接到主持总参日常工作的杨勇副总参谋长的电话:“军委决定调你到总参工作,请迅速交接工作,尽快到职。”

2月23日,中央军委命令下达:任命刘华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协助邓小平处理日常工作。2月25日,刘华清即到总参谋部就任履职,全力投入到协助邓小平指挥前线作战的工作中。

战斗打响后,随着部队迅猛推进,弹药,尤其是大口径炮弹消耗很大,部队携带量不足,且仓储也不多。刘华清到任后,立即查询东北地区两个大口径炮弹厂,但被告知,这两个厂已好久没有正常生产了,储存的炮弹也有限。刘华清当即下令:赶紧开工,全力生产,能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同时部署,一边生产一边急送前线。接着,他根据平常掌握的情况,又安排了河南等地的炮弹生产线紧急上马,突击生产。在刘华清督战指挥下,确保了前线源源不断的弹药供应。

为方便工作,经中央军委批准,军委科装办于1979年6月8日由国防科委转隶总参谋部,依托总参装备部。接着,军委于6月14日发出通知,决定增补刘华清等为军委科装委委员、副主任,刘华清仍然兼科装办主任。之后一段时间里,刘华清在协助邓小平处理日常工作的同时,继续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制订规划、计划,安排科研、生产、引进任务,并协调各方面关系,确保其顺利进行;组织有关军兵种、国防工业部门和有关部委,起草新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使用管理及研制工作程序等方面的法规文件,使军队武备科研、生产和使用三者关系逐步程序化、制度化;为适应经济改革形势,对军品改为订货关系,实行合同制,进行探索。在刘华清主持下,军委科装办的工作卓有成效,越来越受到国防工业部门和军队各大单位的拥护和支持。同时,刘华清从中感受到一个难以逾越的矛盾,即领导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刘华清在一次会后向邓小平谈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邓小平的认可。从1979年3月底开始,刘华清有计划地找军兵种和国防工业部门人员征询意见,举行座谈会。经过半年多调查研究,刘华清形成了对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和建议,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强国防科技装备工作统一集中领导的请示报告》。年底前,以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的名义签发上报。1980年1月4日,刘华清将《请示报告》呈送邓小平,并附短信说明,此报告已经聂荣臻、张爱萍审阅修改。

5月,刘华清陪同军委秘书长耿飚访美。在按照整体计划参与访问参观项目基础上,他留意考察了美国武器装备研发、生产、订货、使用等方面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搜集了相关信息资料。回国后,刘华清以个人名义呈送了《对美国军事科技管理工作的考察和改进我国国防科技管理的建议》,就国防科技装备工作统一管理问题提出意见。

6月29日,邓小平对刘华清此前以军委科装办名义上报的《请示报告》和访美《考察建议》,一并做出批示:“现将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去年12月的报告,和这次刘华清同志访美后的报告,共两件,印发政治局、书记处、军委常委各同志阅。这个问题很大,将在充分酝酿之后,再行讨论决定。”

遵照邓小平的指示,刘华清协商国防科委、国防工办、总参装备部各抽一名干部,由军委科装办牵头,组成调研组,完善改革设想,起草了《关于调整国防科技、国防工业管理体制的请示》。1981年10月23日,张爱萍、王震主持召开军委科装委会议,讨论通过了这一请示报告,并由军委科装委、国防科委、国防工办联合签发,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1982年5月1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方案。

1979年底,随着拨乱反正深入和部队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决定,邓小平不再兼任总参谋长。基于此,继中央军委办公会议建立和总后勤部领导调整之后,总参谋部领导也做了调整:1980年1月11日,刘华清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3月2日,正式免除了邓小平总参谋长兼职,任命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接任总参谋长。

从军委科装办成立至刘华清再次在邓小平直接领导下工作,前后两年时间。或许是处于历史转折关头工作繁忙的原因,他们之间竟没有一次坐下来谈往叙旧,做一点思想交流。但这并没影响他们工作配合的默契。“面对面”工作中,刘华清进一步领略了邓小平的思想风采、人格魅力,邓小平也更加认识了刘华清敢于负责、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特别是刘华清对军事装备建设的研究、思考,给邓小平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刘华清是真正懂科研、懂装备的!”若干年后,他多次这样说。

整顿海军,邓小平再次点将,刘华清受命掌兵海军

1982年夏,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加快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中央军委在进行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同时,对部队大单位领导班子进行了一次大幅度调整。在这次调整中,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任命刘华清为海军司令员。中共十二大开幕的当天,即9月1日,邓小平亲自将军委的这一决定告诉了刘华清。

这天,中共十二大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的刘华清,一早便提前赶到大会堂南大厅等候入场。邓小平从他身边走过时,有意放缓脚步,像是打招呼似的轻声说:“你还是回海军工作。海军问题不少,要整顿!”刘华清不由得一怔,马上意识到:看来海军班子调整,军委已研究过,去海军的事已经定了!

其实,关于回海军工作的事,刘华清在几个月前就有所耳闻。但一经证实,他心里还是不能平静。

“文革”动乱期间,海军是部队中人所共知的“重灾区”。由于林彪、“四人帮”直接插手,海军部队从思想作风到实际工作,都遭受了严重破坏。特别是海军党委、机关,长期分线划派、矛盾重重,致使许多重大问题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军各大单位雷厉风行,很快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海军却一直在历史问题上纠缠不休,部队工作徘徊不前。为了改变这种沉闷局面,军委首长于1979年初将交通部部长任上的叶飞调入海军,先任第一政委,翌年改任司令员,海军工作很快打开局面。遗憾的是,编制体制调整、教育训练改革的大幕刚刚拉开,叶飞病倒了——1980年5月6日,在东海舰队机关视察工作时突发心肌梗死。经过两年多的治疗、休养,病情虽基本稳定,但医务人员的要求仍是“一边休息一边工作”——毕竟已经68岁了!部队“既有外伤又有内伤”,积重难返,海疆情况复杂、形势严峻,舰艇装备大大落后,海战要求越来越高,海军必须有一个跨越式大发展!新时期海军司令员必须是一位真正懂海军、懂装备,打得开现代化建设局面的人!海军机关部队、上上下下,大家拭目以待。

此前,军委、总部首长也曾有人提出刘华清任海军司令员的动议。两个月前,海军政委李耀文曾派人征求过刘华清的意见,刘华清没有明确表态。他明白,虽然在职级上这不是提升,甚至还是由总部首长到部队领导,但这是器重和信任。海军有太多问题要解决,有太多工作要做。9月13日,刘华清即赶回总参交接工作,15日一早便到海军机关报到,与叶飞交接工作。从此,在邓小平等军委首长领导、支持下,刘华清团结海军党委一班人,开始了为建设现代化海军、打造新中国海上长城的艰苦拼搏。

1982年10月,刘华清亲自动员,从海军机关大院作风纪律整顿入手,揭开了海军全面整顿的序幕。在此后两年多时间里,海军遵照邓小平“海军要整顿”的指示,由机关而部队基层,先后进行了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业务整顿、安全整顿、军容和库容整顿。同时,还搞了财务、营房大检查,进行了医院和工厂的整顿。通过整顿,恢复健全了条令条例、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目标,部队精神面貌、实际工作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1983年3月,刘华清抓住部队编制体制调整机会,通过多方工作,力排众议,组织创建了全军第一个专事装备发展研究工作的智囊机构——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海军装备建设结束了单凭拍脑袋、靠领导经验决策的历史,进入到发挥思想库作用进行科学决策的新阶段。

12月,刘华清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签批下发了海军教育训练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海军军事训练改革的若干问题》。文件按照现代海战的要求,对海军训练体制、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保障及军事训练的组织领导等,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要求,全面推广了北海舰队某部创造的“分类分级训练”的经验。

1985年八九月间,海军报经中央军委批准,进行了海军建军以来最大的一次组织体制调整:海军机关在原有司、政、后、装四大部编制基础上增设装备修理部,主管海军舰艇装备维修;舰队,撤销后勤部,主管作战训练、日常管理;基地,转变职能,除负责基地范围内近岸防御外,重点是后勤和技术保障。由此,海军组织体制由原来的海军、舰队、基地、部队四级,变为平行的三级,即作战指挥为海军—舰队—部队,后勤保障为海军—基地—部队,装备修理为海军—基地—水警区。遵此精神,相关部队、科研单位做出调整,同时大幅度缩减了部队员额。

刘华清认为,作为一个海洋大国的海军,中国海军无疑当属“战略军种”。除肩负作战任务外,理所当然应负有和平使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海军遵照邓小平关于“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指示,于1984年10月派出舰艇、飞机并官兵300多名,参加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此次考察历时142天,舰船编队往返2.3万海里,不仅按照计划圆满完成了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建站任务,而且在航渡中组织干部进行了远航实习训练。在此基础上,刘华清部署了新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出访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南亚三国。这是人民海军建军30多年来编队出访的破冰之行。编队回国后,刘华清与李耀文联署签发报总参并中央军委的报告《海军友好编队出访南亚三国的情况》。

经过数年的反复酝酿、精心研究,刘华清于1985年底提出了中国新时期的海军战略:“近海防御”。之后,又通过一年多方征求意见,修改、完善,于1987年2月报中央军委审查批准。从此,中华民族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海军战略。海军战略的确立,不仅使海军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目标,更唤醒了中华民族久已淡漠的海洋意识,凝聚全社会关注海军、关注祖国的海洋权益,同心协力经略海洋。

在领导部队大刀阔斧整顿、改革,强化教育训练的同时,刘华清怀着高度历史责任感组织编制了《海军2000年前发展设想和“七五”建设规划》《海军2000年装备发展规划》,规划了海军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发展航空母舰、经略南海及军事人才培养等重大课题都拟定了具体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刘华清任职海军后,邓小平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参加关于海军装备发展、海疆斗争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对刘华清交出的一张张答卷,邓小平非常满意。1985年8月22日,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军委副秘书长、总参谋长杨得志及三总部、军纪委领导出席了海军党委扩大会,杨尚昆、张爱萍、杨得志先后在会上讲了话。杨尚昆说,这次海军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是海军历史上变动最大的一次。海军这几年工作不错,邓主席有评价,军委的同志也这样一致认为。杨得志说,邓主席主持军委工作以来,海军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这几年的工作又有新的进展,军委、邓主席是满意的。

风雨60年,亦师亦友,刘华清在回忆录中提笔沉重地写道:难忘小平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此前,邓小平病情明显加重。中央打招呼,要求领导同志不要离京。当时正值新年旧岁之交,事情很多。刘华清忙着处理一些积聚的文案和材料,同时要求工作人员注意邓小平的病情通报。2月4日,他与中央政治局常委其他成员一起随同江泽民前往301医院看望邓小平,表达春节问候。当时,邓小平病情尚稳定。2月14日,中央发出紧急通知:小平同志病危。

2月19日,刘华清出席了全国国防科技工作会议,在会上讲了话。几天来,记挂着邓小平的病情,他身心疲惫。晚9时,正准备提前休息,突然接到中央通知: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邓小平同志逝世了!尽管邓小平病重已久,且几天前就发了病危通知,但乍一接到通知,刘华清感情上还是难以接受。电话尚未放下,眼泪已夺眶而出。当晚,他与其他几位政治局常委一起赶到301医院,向邓小平遗体告别。

治丧期间,刘华清怀着难舍难离的悲痛心情参加了一系列悼念活动。晚年撰写回忆录,他笔力沉重地把当时的感受记在了书中:

2月24日,我参加了在301医院举行的小平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告别厅里,小平同志面容安详,静静躺在鲜花丛中。再也看不到他的睿智目光,听不到他的谆谆教诲了。根据安排,告别仪式后小平同志的遗体要去火化,这将是见他的最后一眼……我立正敬礼,泪眼模糊。恍惚间回到了59年前的洪洞县马牧村八路军总部。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小平同志。他刚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我领受了警卫护送他回师部的任务。当时,我是一二九师司令部秘书主任,才22岁,经验不多,回程中路过新区,差点让小平同志连饭都吃不上,出了洋相。烧炭的汽车出毛病后,我惴惴不安,他却毫不在意,骑上我借来的马,谈笑风生,一路烟尘赶到了师部。当时我哪会想到,和小平同志的这次相遇,会对我的一生产生那样深远的影响。也更不会想到,此后数十年间,当年的邓政委会在中国的政治舞台如此活跃,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这样巨大的贡献。时间真快,眨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恋恋不舍看了小平同志最后一眼,默祷:老人家,您走好……

小平同志90华诞时,我曾挥毫写过四个大字:“功德无量”。这是我的由衷之言。小平同志,我们永远怀念您。(全文完)

猜你喜欢

军委邓小平海军
Lower bound on the spread of valley splitting in Si/SiGe quantum wells induced by atomic rearrangement at the interface
晓褐蜻
我的海军之梦
重庆谈判期间的军委通讯工作
红色读物
New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Unavailability of Identical Spares in Cold Spare Configuration
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历史意义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