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霍文克
2016-12-02曹亚红刘海军
文/曹亚红 刘海军
怀念霍文克
文/曹亚红 刘海军
霍文克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友黄正磊提供)
2016年5月13日,霍文克教授追思会及相关史料捐赠仪式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贸大)举行。参加此项活动的有现任校领导,有20世纪的老校长、老教授,还有多名离校已有20年、30年的校友,他们与霍文克教授早年相识,或为师生,或为同事,在这一庄重时刻,大家沉思、静默、感怀,点点滴滴,深情诉说。大家记忆中的霍文克形象逐渐汇集聚焦,至善至美的朴素人生,胸怀大爱的国际主义精神是霍文克教授一生的追求,也在他96年的经历中逐步升华。
威廉姆·霍文克(Willem Houwink),1920年生于荷兰,早年就读于鹿特丹经济大学。学业未竟,二次大战便笼罩了欧洲。霍文克因积极参加荷兰地下党的反法西斯活动,被“纳粹”关进集中营3年之久。1945年,霍文克重获自由。此后,曾供职于美国华尔街银行,在这里接受了全世界最先进的经济学理念的熏陶,后受聘为内华达大学经济学教授。1983年,霍文克教授受聘为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前身)经济学荣誉教授,直至2016年3月25日在美国逝世。
1985年4月9日,时任校长孙维炎(前右)授予美国内华达大学经济系主任、经济学博士霍文克(前左)名誉教授称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档案馆提供)
渡尽劫波,获得新生
二战期间,霍文克被长期关押在“达豪”集中营,九死一生的集中营生活,让霍文克教授的身心备受折磨,也埋下了他日后胸怀大爱的火种。正如他在《一个生存者的达豪故事》中所说:“我缅怀所有在达豪逝去的生命。他们的牺牲为我们换来了自由的种子,我们必须让它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他们赋予了我们一个不可辜负的责任和使命——为创造更美好的世界继续努力奋斗。未来会如何我们无法预知,但创造未来的责任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二战结束后,霍文克先生得以完成学业,拿到博士学位,供职于美国华尔街,后又执教于美国内华达大学,成为资深经济学教授和该校的经济系主任。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霍文克先生从未停止关心这个世界。他带着先进的经济学和教育理念,到访世界各地,关注贫富差距,关心环境保护,关切资源短缺,而与他渊源最深的国度,就是中国;与他情感最笃的学校,就是贸大。
来到中国,结缘贸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大幕,打开国门,面向世界。1980年,霍文克教授随美国代表团访华,感受到这片古老的土地正走向新生,出于对东方文化的痴迷和对中国人民的好感,他萌生了长留于此的想法。机缘巧合,当时的贸大也正谋求借鉴西方的教学经验,进行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1982年,应贸大之邀,霍文克教授初次走进贸大的校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讲学, 1983年,为了更长时间在中国工作,霍文克教授在美提前退休,正式来到贸大任教,1984年霍文克教授成为贸大聘任的第一位经济学荣誉教授。
自1951年建校以来,贸大一直是国家培养外语外贸等涉外类专门人才的摇篮,50年代开始就常年聘请多位外教参与教学。改革开放后,又在1980年率先组团到美国和欧洲考察,与西方高校签署了第一批校际交流协议。凭借这些交流协议,贸大一批批专家学者“走出去”考察、进修,又通过“请进来”的外国专家学者,西方宝贵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在贸大生根,至90年代中期,贸大的学科已扩展到经管文法等领域,国际化特色凸显。霍文克教授就是贸大请进来的外籍专家学者中的佼佼者,他是外籍教师助力贸大成长的一个突出代表。贸大现任副校长林桂军回忆道:“霍文克教授是一位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将最新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知识传入中国的先驱者。”
在贸大档案馆保存的关于霍文克的各类档案文件和照片史料中,可以看到他与相关政府部门和贸大的函件往来。有我国驻旧金山领事馆给予签证的通知,有贸大关于聘请霍文克来华任教的证明,还有贸大聘请、延聘霍文克为经济学荣誉教授的请示。1983年10月,当时的外贸部人事教育局将霍文克教授转为外国文教专家;1984年5月,贸大聘请霍文克为名誉教授,档案馆至今保存着当年贸大孙维炎校长给霍文克颁发“荣誉教授”证书时的合影。早在80年代,霍文克教授就频繁与学校专家学者一起就学术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他与王林生教授、杨乃均教授交流讨论的场景被照片记录下来;霍文克还经常就学校的管理问题向校领导提出诸多意见和建议,他的想法大都是具有建设性的,经常得到领导的肯定和采纳。这些档案文件历史久远,大都泛黄陈旧,而贸大师生与霍文克教授的感情,却历久弥新。
躬耕讲坛,师生情深
储安平在《英国风采录》一书中说:“英国人认为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是一个真正高贵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难,甚至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荣誉的人,而且是一个有良知的人。”“霍文克正是这样的一位具有贵族精神的当代绅士”,校友陈墨这样评价他。
作为将现代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霍文克教授初来贸大时,学校条件艰苦,现代西方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也尚未起步,教材奇缺,英文原版教材更是凤毛麟角。霍文克教授的讲义都是通过一点一点手刻版面、油印成册发给学生的。霍文克教授对学生热情友好,不但安排固定的答疑时间,对于登门求教的师生,也有求必应,与众多贸大师生和校友都有较密切的联系,有的成为“忘年之交”。
校友陈墨回忆说:“去年我曾发EMAlL向他索取信用卡号,想汇点钱给他,尽一份孝心。他回复说:我的钱足够生活之需,你若有余钱,请通过红十字捐给菲律宾灾民吧,我会深表赞赏的。他就是这样的人,总是胸怀天下的贫弱人群。”
在贸大期间,霍文克教授培养了约500名研究生,其中许多人都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骨干力量。霍文克教授带给学生的,不仅是课堂上理论知识的教育,更有课堂下言传身教的熏陶。
1990年,霍文克因在华的辛勤工作和友好合作而获得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荣誉证书。2014年,为纪念国家外国专家局建局60周年,《国际人才交流》杂志、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联合组织“十大功勋外教”评选,霍文克教授获得 “功勋外教”称号。
庆祝建党80周年,霍文克教授与师生们一同唱红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档案馆提供)
斯人逝去,风范长存
霍文克教授逝世的消息传来,贸大校园平静的一天变得不再平静。校友们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悼念,追忆与这位外教过往的点点滴滴。
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写到:“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那么,当下还有白求恩一类的人吗?我们认为,霍文克就是这样的人。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不论贫富,不论肤色,若无大爱精神,何以胸怀世界?我们要纪念的,正是霍文克这种博大的国际主义胸怀。一个在入世过程中受尽苦厄束缚而又重归自由之人,往往有一种出世而坦荡的情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霍文克教授的贸大情缘,归结起来,是他与贸大师生鱼水情的金色友谊,是他长年致力于世界大同的高尚精神,是他长年服务于异国他乡的博大情怀。霍文克教授说:“尽管经历了种种的遭遇,我还是对能活在这个世上满怀感激,并努力做些事情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霍文克教授的一生,都是在诠释这种美好。
人道、博爱、包容、关怀、奉献,我们庆幸有霍文克教授这样的外籍专家,使胸怀世界的国际主义情怀滋养着贸大这片以国际化为办学根本的沃土。继往开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决定建立霍文克教授人物档案,在校友吴卫军和陈墨捐赠的宝贵史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适时在学校举办相关展览,将霍文克教授的精神更好地传承。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