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出佳作
2016-12-02姜有荣
姜有荣
在考场议论文的写作中,考生在语言、结构、技法等方面的差距并不大,主要的差距体现在文章所具有的思辨色彩和所体现的思想深度。富有思辨性的议论文,要避免片面化与绝对化,能由表及里,将思考引向深入,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
要想在考场上写出一篇富有思辨性的佳作,分析问题时,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思考。
一、一分为二,对立统一
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转化。所以,看待人和事物,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到对立与排斥,又要看到联系与统一;既要看到彼此的消解,又要看到相互的转化。
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佳作《小心“营养不良”》 中这个片段:
“文化快餐”只是一种为适应现代生活而产生的文化形式。在忙碌之余,品“文化快餐”无疑是一种不错的休闲方式,或许会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也只是一道单薄的风景而已。真正的文化还是需要埋下头潜心研究,细心品味。
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思考,指出“文化快餐”作为休闲方式是不错的选择,但作为精神食粮却营养不足,分析客观全面,见解深刻,令人信服。
又如,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佳作 《利人亦为利己》 中这个片段:
虽然利人和利己看似并无直接关联,二者甚至有时相互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换。这个条件便是一个人头脑中要具备一种双赢的智慧。
具有这种智慧的人,能用长远的眼光看到“利人亦为利己”的光明未来,也因此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欲利己,先利人,这是一种懂得转弯的双赢智慧!
文章辩证分析了“利人”与“利己”短期对立、长远统一以及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
二、透视现象,揭示本质
古人云:“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事理是在“思”中深入、在“辨”中明晰的,所以看待纷繁世事、人间万象不能仅靠一副“平光镜”走马观花,而应该使用思辨的“X射线”甚至“CT”入骨三分地透视现象,揭示本质。
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佳作《个性是什么》中这个片段:
个性是什么?不是外表,是内在;不是金钱和掌声,是价值和文化;不是敷衍,是一种塑造自我、引领时代风尚的精气神!
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由浅入深,挖掘出“个性”深刻的含意,观点鲜明,内涵丰富。
再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佳作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中这个片段:
有什么样的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人。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北近渭水的独特地理环境造就了老腔独特的唱腔。层层黄土沉淀下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高原人的性子。枣红的肤色、健壮的躯体、朴实的灵魂是华阴人的真实写照。厚重的黄土地埋葬了浮华与虚伪,只留下朴实与真情、雄浑与敦厚、底蕴与内涵。朴素的音韵唯有在这样朴素的大地上,才会创造出纯朴的震撼。在这里,天人合一,自然与老腔共鸣。
文章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切入,剖析了华阴老腔令人震撼的原因,指出了地理环境对人精神的塑造,由表及里,见解深刻独到。
三、追根溯源,探明缘故
有一首流行歌曲,名为“因为爱,所以爱”。但如果用这种逻辑去写作文,那就是“蛮不讲理”。作文中讲道理,往往需要追根溯源,探明缘由。找到事物的根源,才能理顺事理的逻辑链,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案。
如,2016年高考上海卷佳作《用独立与理性,摆脱评价浪潮》 中这个片段:
“评价他人的生活”成为越来越普遍的行为,另一个关键的原因也在于人们的主观意愿。谁不想被关注?谁不想得到别人的称赞?谁不想成为人生的赢家?不错,正是人性中对于被认可、被重视的渴望,让我们成为“Po”主,主动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分享到朋友圈,成为被评价的对象。可见,是内心深处无法遏制的渴望,促使我们将自己的生活从一个小角落推进大众的视野。
文章贴近现实,由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引发思考,从人性的角度入手,深入剖析了人们乐于将自己的生活公之于众的主观原因。
再如,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佳作 《渠清如许》 中这个片段:
广泛的课外阅读,让我结识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良师益友,而我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提高。阅读,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阅读,让我的人格更加完善。因为阅读,我永远不会感到孤单。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渠清如许,只因为有活水从源头流过。我的心灵如此丰盈,只因为读书使我更加充实。漫漫人生路,愿阅读永远与你我相伴。
文段中指出阅读具有提高综合素养、开阔眼界、完善人格等诸多益处,犹如精神的活水,滋养人的心灵,寥寥数语,语言精当,概括全面。
四、转换视角,另辟新径
“角度改变观念。”要想让自己的文章不随大溜,作文时就要调整思维的角度与方向。换一个角度,往往更容易“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写出新意来。
如,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佳作 《小羽的人生智慧》 中这个片段:
读了《农夫和蛇》 这个寓言,我们便以为自己知道了处世之道,感叹好人难当;读了“中山狼”的故事,我们更以为了解了人性,觉得到处都是“白眼狼”;接下来,“不与陌生人讲话”“防人之心不可无”便成了我们的人生信条。
其实,错的不是那些故事,而是你自己,是你自己放大了“阴暗面”这个分子,却忽略了“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巨大的分母。
文章从小羽的为人处世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反面切入,批判了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弘扬社会正气,褒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新颖的视角,使文章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从众多以“成败得失”为论题的文章中脱颖而出。
再如,2016年高考上海卷佳作 《莫让评价成为“绑架”》 中这个片段:
没有尊重的“评价”,无异于“绑架”,与其如此,不如回归沉默。这沉默不代表漠不关心,也不是袖手旁观的同义词,而是把解释、定义、演绎生活的权利,交回每个人自己手里,旁观者只保留思考与体悟,而后自省与思齐。
上海卷的文题是针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一现象,展开思考立意成文,文章指出“没有尊重的评价不如沉默”,视角独特,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责任编辑 张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