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问——杀出险境的沉思

2016-12-01杨迎宾

党史文苑 2016年21期
关键词:白崇禧中央红军全州

杨迎宾

1934年10月17日,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开始渡过于都河,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随后,中央红军相继突破国民党重兵构筑的三道封锁线,于11月中旬进达广西湘江地域。

此时,蒋介石已调集25个师数十万大军,精心构筑了一个严密的口袋,企图消灭红军于湘江东侧。而中央红军正一步步钻进这个口袋之中。

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后,跋涉在崎岖险峻的五岭山区。五岭是指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一般在海拔1000米之上,较高的在2000米以上,东西长约640公里,南北宽约310公里,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5省区交界处,是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为了不暴露目标,红军一般在夜间行军。有人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当月亮被云遮住,部队就要燃起火把行军。这种火把通常是一束劈开后又捆扎起来的竹子。有时还用松枝,还有盛满了煤油的竹筒。这时,无论是从山脚下仰视,还是从山崖俯视这条忽隐忽现、逶迤盘旋的火龙,那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但是,行军并不都是那么轻松美妙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战士们有时在自己的背上拴上白布条子,好让后面的同志看清楚跟上来。有时在危险的小山路上夜行军,后面的同志要将双手搭在前面同志的肩上,以防偏离那条狭窄的小道。这些小道经常是很滑的,如果一个人摔倒了,后面跟着的一班人也会摔倒,搞不好,有时还会从二百英尺高的陡崖上摔下去。”

国民党大军在潇水以西、湘江以东的兴安、全州、灌阳之间,构建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其中,湘军刘建绪的第一纵队,开赴广西东北部的全州,与广西夏威部第十五军组成拦截红军的正面防线;中央军吴奇伟的第二纵队,由薛岳指挥,沿湘桂公路祁阳、零陵、黄沙河一线进行侧击,保持机动,防止中央红军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中央军周浑元的第三纵队,湘军李云杰的第四纵队、李韫珩的第五纵队从东面将中央红军压向湘江防线。湘军刘建绪与桂军夏威防区的划分以湘桂边界的黄沙河为界,桂军担任兴安、全州、灌阳至黄沙河一线的防御,湘军担任衡阳、零陵、东安至黄沙河一线的防御。此外,粤军陈济棠部的两个军列阵于湘粤边境的红军侧后,截断红军后路。湘江的大门被严严实实地封闭了起来。高山相阻,两河相夹,这是军事上典型的“死地”。红军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继续前进,强渡湘江,必然与湘系、桂系发生恶战;要么掉转方向进入广东或广西,必然与粤系或桂系发生激烈冲突。这就是蒋介石“一举除三害”的毒计,既除去中央红军,又消灭地方实力派。

对红军来说,国民党重兵包围是一种危险,恶劣的地形更是一种危险,然而最大的危险是错误的军事指挥。主要决策者不善于利用复杂地形,更不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只是搬用军事教条,按图索骥,依据并不十分准确的地图指挥作战。焦虑万分的毛泽东建议,红军立即改变进军方向,“沿潇水东岸经保和圩、雷家坪等地经零陵的杰山铺,再向东北攻祁阳,过湘江,在两市镇或宝庆一带与敌决战。然后再返回中央根据地”。彭德怀也建议,红军应在灵活机动中抓住战机,消灭一部分敌军,打乱敌军部署,创建新的根据地。博古、李德消极避战,拒不接受正确意见,一味向西退却,意图尽快脱离险区,以致丧失大好机会。

国民党地方实力派识破蒋介石的阴谋,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保,对红军采取“送客式”追击。红军长征之前,陈济棠派遣代表与红军秘密谈判,同意为红军“让道”,前提是红军不进入广东腹地。由于陈济棠的“配合”,红军顺利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前三道封锁线。红军在向湘江奔袭时,白崇禧通过潜伏在南京的内线得知,蒋介石压迫红军从龙关虎两侧地区进入广西、广东,让红军与桂系、粤系拼个你死我活。白崇禧不愿意充当蒋介石的炮灰,命令桂军主力撤离,只留下少数部队扼守湘江据点。他的手下提醒说,这样做等于把湘江防线撕开了一个大口子。白崇禧愤然道:“老蒋恨我们比恨朱毛还更甚,这个计划是他最理想的计划,管他呢,有匪有我,无匪无我……不如留着朱毛,我们还有发展机会,如果夏威挡不住,就开放兴安、灌阳、全州,让他们过去,反正我不能叫任何人进入广西内地,牺牲我们全省的精华。”白崇禧制定了“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送客”方针,全力阻止红军南下广西。桂系留下的据点,湘军本来可以接防。何键效仿白崇禧,迟迟不派军前来。从全州到兴安界首之间的130里湘江两岸,数天竟然没有敌正规军防守。如果红军抓住这一机会,利用敌人内部矛盾,采取轻装急行军,完全有可能以较小的损失渡过湘江。可是在“三人团”的错误指挥下,红军抬着十分笨重的器械,“甬道式地行军”,结果丧失了宝贵的渡江时机。

在蒋介石严令下,国民党中央军、湘军、粤军、桂军纷纷向湘江赶来,完成了对红军的合围。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湘江的水,被红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

险情并没有解除,甚至更严重。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大军,在红军前去湘西的路途中张网以待。湘江战役,数万红军将士用生命提出了一个血淋淋而又沉甸甸的天问:如何冲出险境,转危为安?谁也无法回答,然而又不能不回答。湘江战役,以惨败的方式否定了“三人团”的错误指挥,强制性地为红军作出了新的选择。1934年12月12日,红军到达湖南通道县。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下步行动方向。红军已丧失了在南方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这在大家的心中基本形成了共识。究竟去哪里?毛泽东说:向西,到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去。红军转兵贵州,使得蒋介石苦心安排的围歼红军的计划落空了。

题图 湘江战役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猜你喜欢

白崇禧中央红军全州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全州三江口》
欧来荣作品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老妹子」白崇禧
广西全州小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及找矿方向探讨
白崇禧与抗日游击战
追歼白崇禧 三次大较量
白崇禧“小诸葛”之誉的由来
中央红军最早实行供给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