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2016-12-01张凤莲

考试周刊 2016年90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幼儿

张凤莲

摘 要: 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心理品质,它能反映出一个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及对自我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等。现在生活富裕了,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上重物质上的满足,轻视品行上的教育,滋生了不少“小公主”、“小皇帝”。他们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处处以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好强、霸道,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当他们真正面对一日活动、一日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和压力时,却往往不知所措,表现极其脆弱。

关键词: 幼儿 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方法

心理承受能力是指一个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对自我思想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孩子生活在多变的社会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困难和挫折。对此,一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是关系到这个孩子一生的成败。一个心理承受力强的孩子情绪稳定,意志顽强,积极进取,敢于冒险,乐于尝试和创新,面对困难和挫折能迎刃而解,百折不挠。反之,一个心理承受力弱的孩子会表现得懦弱、胆怯、退缩、无耐心,焦虑和自卑,面对困难和挫折缺乏坚持,因为不坚持就不存在困难和挫折。

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如同温室中的弱苗,在千呵护万宠爱中成长。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日益优越,这些在“温室”中成长的孩子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培养,就会经不起风吹雨打,形成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呢?

一、从小磨炼心理承受能力,是给予孩子的珍贵礼物

一个人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培养、磨炼、吸取教训的结果。父母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要从小开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精辟地阐述这个道理。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常常遇到摔倒、擦伤等情况,这时,大人不要惊慌失措,大喊大叫,更不要马上跑过去做他们的“拐杖”,而是让孩子认为这点伤痛是自己能承受的。就不妨试着对孩子说:“没关系,自己摔倒了,自己就勇敢地爬起来,很快就没事了,”当孩子看到大人是这样的“轻描淡写”时,他就不会太看重小小的伤痛。这样特意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经历困难,遭遇打击,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才会慢慢地从这些挫折中得到培养、锻炼,遇到困难不悲观、不焦虑,也不懦弱、逃避,而是学会减压,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积极地想办法战胜自己。如:当孩子被一个比他小的孩子打了而还手时,我们应该及时制止,告诉他那个小朋友虽然打了你,但他比你小,你要给他机会让他改正,让他向你赔礼道歉,说声:“对不起!”你们就会成为好朋友。如果你打了他,你的气消了,他就怕你了,他就不和你玩了,因此你就会失去一个好朋友。孩子尽管不乐意,还是接受了这个提议,几分钟后,他们又在一起继续玩了,早已将刚才的事置之脑后了。因此,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最重要、最基本、最关键的是,在孩子人生之初,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是给孩子的最宝贵的礼物。

二、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给孩子充分发挥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例如: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玩打雪仗,小手冻痛的时候,就鼓励孩子自己搓搓手,放到自己棉衣服里暖一暖,看看会是怎样的。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玩具等,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这时教师或家长应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鼓励、诱导和鞭策他们,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坚持与困难做斗争。实际上,吃苦耐劳精神就是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变,大多数家长如果能改变以往用车接送的方式,多让幼儿远足,就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

2.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一桩桩的意外小事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使孩子的吃苦劲头成为一种稳定的道德品质。老师、家长要结合过去的一点一滴和一件件小事,用通俗浅显的道理向孩子讲明一个人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性。教师更需要用生动的事例说明吃苦耐劳是我们的民族美德,而且做到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使幼儿不但对吃苦耐劳具有感性认识,而且要有理性升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果父母不让孩子经受磨难,总把孩子放在精心营造的舒适环境里,孩子最终就会一事无成。因此,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尽早脱离父母的羽翼,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最终走向成功。

三、不要让孩子在奉承中成长

许多孩子是在充满奉承的环境中长大的。即使孩子做了一件该做的事,周围的人包括父母也是赞不绝口;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敢说个“不”字,还怕“刺激”着孩子,千方百计地帮孩子寻找借口。这就使得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虚荣,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大吵大闹。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能否经得住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诚然,表扬、鼓励等都是极重要的教育措施,不论是什么样的措施,都应客观、公正,不能这样,只能那样。不奉承孩子,就是不单纯地讨孩子的欢心,就是善于让孩子承担应该承担的义务,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小就正视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四、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和耐心指导

1.深入了解和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提高孩子对挫折的耐受力。由于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对挫折的耐受程度就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仔细观察,不断地了解孩子,并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如:孩子摔倒了,教师或家长为孩子讲《勇敢的小白兔》的故事,激发幼儿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2.在游戏活动中创设挫折情境,培养幼儿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及心理调节能力。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或游戏活动中,老师和家长可以随机利用直观的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努力克服遇到的难题、完成任务。例如:由于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当衣服不会穿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爸爸、妈妈和老师帮忙。这时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家长和老师就应该边帮孩子穿边向孩子讲解系穿衣服的方法,然后就不再帮忙,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试试,如果幼儿确实有困难就再指导,在周而复始的练习后,最终就会达到想要的结果。

五、有目的地进行“心理和生理解压”

人与生俱来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没有人不经历挫折和压力的。当孩子遇到打击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应及时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分析问题,使孩子有平衡的心态,才能使孩子避免产生自卑心理,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和生理一样,需要通过长时间的锻炼活动促进其健康成长。为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和生理解压”,还可以在健康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及时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然会不可避免地面对一些心理压力,如性格内向、被小伙伴欺负家庭的不幸,等等。这时,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能使孩子对人生中的挫折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有的放矢。有时候可出点难题,在他们失败、失意的时候给予鼓励,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竞争,能够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大自然是幼儿成长的最好摇篮,我们应该鼓励幼儿到大自然里去锻炼,培养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一旦他们的身体真正受到危害,积累起来的承受能力就会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孩子,必将会成为一个独立生活能力强、有毅力、不畏艰难的强者。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