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心比照,自能识别陷阱

2016-12-01沈悦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原文中选项原文

沈悦

文言文阅读的第3道选择题归属“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要求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能力层级属C级。其难度显然要比词句的理解又高了一层,不但要求同学们具有较强的判断推理能力,而且还必须了解命题者出题的思维习惯,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命题者在命制这道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因此,找到干扰因素并将其排除是选出正确答案的有效途径。通常高考命题者用来干扰答题者视线的设题陷阱有以下3种。

1. 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命题者编制试题时,故意把张三的事加到李四头上,或把张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官职上做的事搅乱混编在一起,造成干扰,引起错解。比如2015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第7题的D选项是这样表述的:“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而原文中却是这样表述的:“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细看原文,就可发现这篇墓志铭是文章主人公欧阳伯和的儿子欧阳宪请张耒写的,根本与苏轼无关,命题者之所以放了这么一个烟幕弹,只是因为原文中有“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这么一个句子。所以这道题的陷阱是一个典型的“张冠李戴”。

2. 曲解词语、无中生有

这是命题者抛出频率最高的圈套。命题者喜欢在选项中错误地解释原文中关键的词语,把好说成坏,把小错说成大错,把想法说成行动等,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从而造成干扰。比如2015年上海卷第23题的B选项: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而细读原文,读者却能获得这样的信息:作者的认识早已有之,只是通过这篇记写出来。这就叫无中生有。

3. 强加因果、牵强附会

命题者无来由地从甲事扯乙事,在它们中构成因果关系,使同学们思维混乱。比如上海卷的A选项:“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但从文本内容来分析,可知文章体现了一种“廉退”思想,“欲静而未能”说的是想要真正的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这与“久未写记”根本没有因果关系。

当然,了解命题者在错误选项设置上经常走的套路,并不等于就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思路。文言文阅读必须建立整体意识,必须按照以下步骤进入文本。

[借“题”解“文”,概括题就是理解的好帮手]

文言文在字词上的障碍不可否认,读懂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好在命题者间接地帮了同学们,这个帮助就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道选择题。这道题全用现代汉语来表述文言文的内容,四个选项加起来,90%的信息是正确的,而且就是那个陷阱也是很小很小的一个错误点,根本不影响同学们对文章大意的摄取。这是命题者留下的一条捷径,一把钥匙,同学们一定要抓住,在正式看文本前,先看此题文字。

[通读全文,圈点勾画主人公]

通读全文时着眼于整体理解,不必拘泥于个别字句。在这个过程中,圈点勾画做标记是必要的。例如在主要人物姓名下标上着重号以示强调,给相关的人物编上代号以便理顺人物关系,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下画上波浪线以便明确事件发展过程等;在出现“变化”(包括人物官职升迁、地点转移、事件发展、时间推移等)处尤其应做上特殊标记。通读全文时做标记,不仅能帮助我们快速理顺文章思路,尽快把握文章大意,在解题时也会发挥重要的提示作用,最起码节约了回头找情节的时间。此外,最好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哪些人,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总之,要学会习惯性地多问自己几次“他干了什么事情”,这样才能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顺序化,网络化,才能信手拈来。

[准确找到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

寻找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这是一个必需的步骤。在前两步厘清文脉的基础上,寻找选项就会变得很容易。比如前文提到的江苏卷采用的就是中规中矩的命题思路。本题四个选项设置合理,重点突出对欧阳修长子品格的分析判别。A项信息在文本的第一段,B项信息在文本的第二段,C项信息在文本的第三段,D项信息在文本的第四段。同学们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这些信息所在,前提还是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陷阱都在细节,所以要细心比照原文]

答案必须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要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方面的表述。要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文言文阅读第6题C选项这样表述: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然而作者在原文却是这样叙述: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这里有出现了细节上的差异。关键就是看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状类”这两个实词。“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意思就是“另外找了两个形态像宦官的人杀死”,可见最后被杀的不是宦官。可见命题者命题之细心,可见同学们解题时需要什么级别的全神贯注。

[练习]

轮扁斫轮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①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②!”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庄子·天道》)

[注]①轮扁:轮,姓氏;扁,名。②已夫:罢了。

本文寓理于事,请概括轮扁的观点,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轮扁的观点是“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对轮扁的观点应当辩证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传统文化确实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他只以他手头的实际操作为例,但却忽略了一些抽象的道理并不以实际操作为佐证。

猜你喜欢

原文中选项原文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