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的视角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
2016-12-01陈庭来
摘要:《获得教养的途径》是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它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在于强大的说理能力、严密的逻辑水平,然而与此同时也略显枯燥。教师需要注意向学生传达一个观念,即读者视角和作者视角是可以相通的,先用读者视角理解文章,再从作者视角俯瞰文章,最终达到二者的协调一致。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课文理解
因为《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并不具有使读者一见钟情的美感,因而使得很多人对其望而生畏。可是,如果读者可以将自身感悟同黑塞的生活时代相联系,或许能够很快意识到此文其实非常感人。作者黑塞用驳论式的口吻给我们说明了教养和幸福间的紧密关联,在其雄辩滔滔之后,暗含了对全人类的关怀。像很多杰作从最初的蒙尘纳垢到最终被有识之士发掘一样,《获得教养的途径》必将是一篇越读越觉得好的文章。
一、读者视角的教养获得
若想成功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趣味性指导是不能不考虑的一个问题,教师应当使学生感觉“好玩”,感觉读这篇文章有乐趣、有收获。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一直身处“被教养”的环境之内,心中会有很多感受。出于将经典真正深入脑海的考虑,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将教养获得分几步进行指导:一是学生自我感悟;二是作者感悟;三是二者结合的感悟。因此,在正式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准备活动,借助课前时间,让学生讲讲自己是怎么样“获得教养”的。学生普遍认为“获得教养”主要依靠班级或者学校的活动,此外还有家庭以及社会的生活,像旅游、聊天、网络等等。也就是说,学生认为:想要“获得教养”是无法离开家庭和学校这两个重要场所的,也是无法离开父母和教师的指导的。然而与此同时,却也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获得教养”的过程并不总是快乐的。如此一来“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话题便自然而然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在正式阅读和接触赫尔曼·黑塞的作品以前,学生阅读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
二、作者视角的教养获得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同《劝学》《师说》等文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其中《劝学》侧重于“学”的意义,《师说》侧重于“学”的方法,而《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则侧重于“经典的力量”,也就是需要对世界文学进行不断的探索。很明显,这种“获得教养”的方法既高端又简便。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已经有了急于揭开谜底的心理,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猜测:作者会如何完成这篇文章,如果是你来写,又会如何构思呢?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路进入到课文。由于有了《劝学》和《师说》等文的对比,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以如下提示:黑塞会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是否会如荀子那样大量采取例证手段,或者如韩愈那样采取很多对比手段。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思路得到拓展。
事前的猜测完成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做正式阅读,并注意理清思路。其中,第一段指出何为“真正的教养”:自我完善、寻求生活意义。接下来则说明了杰作阅读的功能。最后两段则是重申阅读经典作品对于精神愉悦并使读者进入新境界的作用。而当文章研读完成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深刻反思这种“获得教养”的方法,明确作者所说的“阅读经典”和“阅读杰作”是一种极富于诗意、极高明的表现方式,从而反观到自身在经验和想象方面的不足。如此一来,借助对比的办法,学生能够意识到作者的灵感之通透、思考之卓越。在此环节中,教师使学生首先了解文章的思路,且再以重复阅读的方式对黑塞的文章加以印证,弄清作者视角的教养获得真谛,为接下来的深入反思提供可能。
三、作者视角和读者视角的交融
教学的最后一步是反思和调整阶段,也就是借助作者视角和读者视角的交融手段,找到“我”和黑塞之间的差距,并寻求差距的弥补办法。对于所有教育来说,“获得教养”都可以谓之其重要主题。可是学生所思考的“获得教养”方案显然同黑塞尚有一定距离。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需要怎样将《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利用起来呢?按照黑塞的观点:在接触了每一位思想家、每一部作品以后,都会让读者觉得满足,这并不是因为吸收了僵化的知识,而是由于鲜活意识的获得。因此,黑塞希望读者可以按照自由的方式对杰出作品加以领略思考,从而将自身同整个人类产生关联,让自己的思维同人类的思维相协调。《获得教养的途径》正是达到这种目标的指导文本,其思想蕴味丰富,而且在语言文字方面也表现出精致的特点,因此学生做到作者视角和读者视角的交融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三重体验:体验一是分析自己是如何“获得教养”的;体验二是分析自己如何创作以“获得教养”为主题的文章的;体验三是将作者和自己的构思相印证,寻求其中的区别。
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加以重新审视,且给学生提出写作500字左右的“学习札记”的要求。学习札记的取材范围为“我和黑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将自己和黑塞相对比:角度一是比较自身获得教养方式同黑塞获得教养方式的区别;角度二是比较自身文章创作思路同黑塞文章创作思路的区别;角度三是比较自身猜想黑塞创作思路同黑塞实际思路的区别。我们可以想见,因为有了这种针对性的读写训练,学生便能够有机会在“我”的思维和作者的世界中自由出入,从而发现自身同作者在思想境界上的差别,并努力寻求缩减这种差距的可能性和具体方法。与此同时,这样的训练方法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分别体验世界各国的经典作品,获得巨大的人文精神财富,从而将经典所具有的无穷力量发挥到极致。
对于中学生来讲,读什么书绝对不是一件小事,在其未来的发展旅途中,是否能够显出内心深处的教养,其根源在中学时代就已经种下。如果教师只能使学生长年累月的分析命题者的思路,不间断地追逐所谓的标准答案,那么必然会让学生离“教养”二字越来越远。也就是说,“教什么”由教材来决定,可“怎么教”却是考量教师水平的关键课题,教师要努力启发学生,在书中读到字里行间、句内意外的东西,以便使学生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方依德,袁亚波.学会“细读”之“读”——《获得教养的途径》课堂细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0).
[2]王科威.课堂要向学生要拓展——四读《红楼梦》:《获得教养的途径》课堂教学片段[J].语文知识,2015,(11).
[3]孙悦.成为你自己——赫尔曼·黑塞和他的《获得教养的途径》[J].中文自修,2015,(11).
作者简介: 陈庭来(1981— ),男,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