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让学生动起来
2016-12-01傅世秀
文/傅世秀
实验课:让学生动起来
文/傅世秀
《模拟“血型鉴定”》实验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第一节《血液和血型》的第二课时。本实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本依据,本实验尝试学生自主构思、动手制作,将微观的知识宏观化,旨在既帮助学习新知识,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进一步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
对教材实验的创新改进
通过教材实验所给的器材可以看出,实验中需要选择化学药品模拟配置4种血液和2种标准血清。教参推荐的化学药品如硝酸铅、硝酸银、氯化钡等,多数都是有一定毒性的。七年级学生尚未接触化学学科,对化学药品更不了解,出于对学生认知和安全的考虑,我对教材实验进行了改进。
由小组讨论设计一套物理模型,表示4种血液和2种标准血清,该模型需要能够通过展示、组装等,简单清晰地表达人类ABO血型的分类、鉴定和输血原则。要能模拟出红细胞上凝集原的不同、血清中凝集素的不同以及凝集原与凝集素之间凝集反应的发生情况。
在材料上,将有毒化学物质替换成黏土,在方法上,将观察并不了解的化学沉淀反应转化成小组主动构思设计模型,并且黏土制作的模型,可以重复使用,节约资源。
实验教学目标
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够使学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依据,本实验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说出ABO血型的分类及鉴定过程,理解输血原则;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和动手创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表达和反思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构思设计并制作物理模型;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完成对血型和输血原则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观念;对学生进行无偿献血教育,建立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本实验教学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ABO血型的分类、鉴定和输血原则。
教学难点:设计ABO血型的分类、鉴定和输血原则的模型。
实验方法设计
学生优势首先,学生对生物实验和动手制作非常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实验和动手制作非常感兴趣。其次,学生有一定的模型构建和实验操作基础。在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在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单细胞生物结构模型以及茎的结构模型等制作中,对使用黏土进行模型制作已经较熟练,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模型设计和制作在方法上,给学生提供黏土材料和模型创作表(见表1),由小组讨论,设计、制作和演示模型。学生要想做出符合要求的模型,必须捋清楚血型的分类、鉴定和输血原则,通过化解难点来突破重点。
表1 模拟“ABO血型鉴定”模型制作小组创作表
教学过程
整个实验按照新课程标准,从情境导入→提出问题→模型设计→模型展示→表达交流→作业布置六个环节开展。
首先从车祸伤者需要输血开始,提出若干问题,如:你是什么血型?献血者和受血者之间血型有要求吗?A型血患者可以接受什么血型?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对于ABO血型,从介绍凝集原和凝集素的知识开始(见表2),对于微观的知识,部分学生理解可能有难度。
表2 ABO血型系统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此时,我顺势提出问题:你能设计制作简单的物理模型来对ABO血型的分类、鉴定和输血原则进行演示吗?通过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在小组讨论设计过程中,我走近学生,参与其中,听取学生的创意构思,并为学生解答疑惑。
当然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还是有很多疑问,提出频率较高的问题有:什么是熊猫血?和ABO血型有关系吗?在医院如何鉴定我们的血型?O型血人是最无私的,AB型血人是最自私的吗?异型血相输会怎么样?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是非常宝贵的,说明他找出了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些障碍通过组间探讨,师生交流,很快得以清除。而在发现问题、清除障碍的过程中,重点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在众多模型中,一班三组设计制作的模型获得了一致好评(见表3)。
表3 七(1)班第三组模拟“ABO血型鉴定”模型制作创作表
它设计简单却很巧妙,通过结构的不同,代表红细胞上凝集原的不同和血清中凝集素的不同,又通过结构吻合来代表凝集反应的发生。
各小组通过构思设计、模型制作、模型演示、组间互评等环节,将课标对本实验所做的要求熟练掌握,准确完成了模拟“ABO血型鉴定”结果表(见表4)。
表4 模拟“ABO血型鉴定”结果表
最后布置作业,将理论知识引导到实际应用,将课内问题延伸到课外实践,将关心他人的情感目标进一步升华:你是否有更好的模型构思和制作材料?调查统计亲属的血型,归纳出成员之间的输血关系图;到附近无偿献血流动站,进一步了解献血的过程和意义,宣传无偿献血精神。
教学评价反思
实验改进后,不仅避免了学生接触尚未学习的有毒化学药品,而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构思”,将“看教具”转变为“用教具”,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教师通过设疑启发,将学生引导到主动解决问题的求知者的角色上。小组讨论、组间互评、分析完善,发挥了每一小组模型制作的最大功能,形成了自主课堂,合作学习。
本次实验,给学生提供的是黏土材料,可能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创意设计,故在作业布置上,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材料的空间。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一六八陶冲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