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导向的政府绩效综合考评研究
——基于杭州个案的分析
2016-12-01□王璐
□王 璐
公民参与导向的政府绩效综合考评研究
——基于杭州个案的分析
□王 璐
本文选取杭州市为研究对象,从公民参与的角度,以2000年以来杭州市的制度创新为背景,全面考察杭州市政府绩效综合考评的发展历程、考评对象、考评体系、典型做法及其成效,探讨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运作过程以及效度,从中抽象出杭州公民参与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的具体模式和经验。
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考评;杭州
在公共行政领域中,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管理措施被广泛运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随着公民监督意识的提高和成本意识的强化,政府绩效评估活动蓬勃展开。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展了如“政府再造运动”、“竞争求质量运动”等一系列以“公民导向”和效益为价值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估活动。除英、美之外,西班牙、挪威、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纷纷引进实施了政府绩效评估,并积极推广公民参与,以至西方学术界惊呼:现代“评估国家”正在取代传统的“行政国家”。
伴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往政府与公民的角色定位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过去那种“唯经济是从”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局限性已经显露无疑。因此,由谁来评估、监督政府工作,提高政府效能就成为我国公共行政领域中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开始了对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可行性、方式方法等的一系列探索与研究,但对于在这个领域中研究较早的西方国家来说,我国在公民参与方面还属于新兴国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都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现状,逐步探索、发展和完善我国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路径。
综上所述,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方面,公民参与政府绩
效评估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选题。本文选取杭州市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以来杭州的制度创新为依托,从公民参与视角,对杭州市政府绩效综合考评的发展历程、考评对象、考评体系、典型做法及其成效进行考察,探讨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运作过程以及效度,从中抽象出杭州公民参与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的具体模式和经验。
一、参与式治理概述
参与式治理的概念是由治理发展而来的,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公民参与。特别是对城市治理而言,如果没有城市公民的参与就不能算是参与式治理。本文中的公民参与特指公民在杭州综合绩效考评中的参与。因为“参与”在政治学中是核心的研究对象,所以很多研究中就把参与等同于政治参与,但在本文中的参与则是侧重公民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把“参与”和治理结合起来,强调了公民参与和协商公共事务的必要性。
参与式治理是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以达到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合作模式。它是近年来公共管理领域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它的出现是与权威式的“官僚制”治理相对立的。参与式治理最基本的要求是赋权让公民参与其中,正因如此,扁平化的组织是比较适合参与式治理的一种社会结构。除此之外,参与式治理还包含了博弈、合作、协商等内容。它强调权力中心的多元化,重视公民参与程度,它的宗旨是达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其倡导者认为,通过公民的参与能够表达出公民的利益诉求,同时还可以提供比政府调查更加全面的信息,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政府的工作效能。现如今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的治理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断受到挑战,引入“公民参与”不仅是理论发展的要求,更有其现实意义。
参与式治理的理论内涵首先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参与?参与什么?谁来参与?如何协调地方当局和合作伙伴的集体行动?而这些问题,我们能从参与式治理的特征中找到答案。
综合各界专家学者意见,参与式治理可以归纳出赋权、参与、协作和网络四个特征。
(一)赋权
参与式治理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平台,使公众可以参与到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政策制定。参与式治理的赋权首先是赋权给这些个人和群体,使他们有资格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通过分析他们自身的处境,和地方政府达成共识,促使地方政府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以改善他们的现状,从而实现“善治”的可持续发展。
(二)参与
参与作为参与式治理的核心概念,与以往的公民参与的最大不同体现在参与者和参与对象两个方面上。参与式治理的参与者是那些以前长期处在公共行政决策之外“弱势群体”。公民参与也扩展到公共服务的整个范围之中。因此,参与式治理为参与者提供了重新参与资源整合的渠道,起到了重新划分政治资源的重要作用。
(三)协作
参与式治理一改利益冲突者的冲突现状,转而向协商与妥协过程整合。参与式治理民主协商的基层化普及。同时,集体参与的政策的制定为实现政府和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可能。鼓励普通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参与公共事务,增强政府与公共行政机构、公民和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协商合作。
(四)网络
治理网络是指为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并制定合理决策,各方组织利用对话、协商等方式来达到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的机制。正如瓦尔特所言:“作为治理的公共管理,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处理网络状,即相互依存的环境。公共管理因而也是网络管理。”
二、杭州市公民参与导向的政府绩效综合考评实践
(一)杭州个案实践的背景
2000年以来,杭州市政府在管理体制上做出了一系列创新,其中公民参与导向的综合考评就是制度创新的产物之一,在杭州“民主促民生”治理理念的带领下,市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杭州的经济也在平稳的发展之中。而这样的模式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
总体来说,参与式治理是在政府合法性和有效性面临压力和挑战下的产物。在新环境下,政府的能力越来越受到外界的质疑,政府效率越来越不让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成本依旧在上升,“官僚制”的弊端日渐显现出。“政府的政策和计划不仅没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益处,反而还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政府自身造成的公共问题比所解决的问题还多。”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对民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参与式治理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治理理念,更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上述是参与式治理出现的共同背景,而因地制宜,杭州也有其特有的背景和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来的十几年中,其GDP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也越来越高。例如杭州的“停车新政”,通过互联网征集整理了近28万字的建议,参与人群从老人到小孩,从社区工作人员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大家群策群力,为解决杭州停车难问题出谋划策。通过一系列的参与,杭州市民逐渐习惯了通过各种渠道和政府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一般情况下,有数据显示,收入较高者比较关心公共事务,所以杭州经济的发展是公民参与导向综合考评的背景之一。
杭州模式是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进行的,因此杭州市民在强大的政治环境下逐渐形成了参与型的文化和风气,这也反过来推动了杭州模式的深入发展。文化是制度的产物,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杭州模式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支持,而且这里不可忽略的是领导在这期间给予的强大支持和坚定的执行信念。所以杭州的政治环境同样是其取得成功的背景之一。
目前,杭州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都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杭州信访局数据显示,2005年市信访局收到的建议在信访总量公民参与导向的政府绩效综合考评研究中占到了20.03%,2006年、2007年所占到的比例分别为24.6%和22.2%。由此可见市民对杭州公共事务的关心程度较高,建议也较多。同时,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改革的逐渐深入,给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治理的转型势在必行,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是杭州公民参与导向的政府绩效综合考评的宏观背景。
(二)杭州市综合考评的发展历程
杭州综合考评以“创一流业绩,让人民满意”为宗旨,从社会评价、领导考评、创新创优以及目标考核四个维度,对市直单位和区、县(市)实施全方位、综合性、多维度的考核评价。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过程。
第一,杭州综合考评的起源和发展时期,即前综合考评时期。(2000-2004年)从2000年起,为了根治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四难综合症,提高政府效能,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推出“满意单位和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引入外部评价,以根治机关“四难”综合症,切实转变机关作风。与原有的市直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双轨并行,共同开展党政机关考评工作。
第二,杭州综合考评的体制建立时期,即正式确立综合考评体系时期,既“从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向综合考评的跨越”,2005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目标责任制考核与满意评选(社会评价)进一步结合,同时增设领导考评,对市直单位实行综合考核评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综合考评。2006年8月,全国首家正局级常设考评机构——杭州市综合考评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成立,标志着杭州综合考评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
第三,杭州综合考评绩效管理强化时期,即深度发展时期。既“从综合考评向绩效管理的跨越”,2007年以来,杭州综合考评积极探索绩效管理新路径,完善绩效指标体系,深化社会评价,推进创新创优,增强诊断治理功能,强化绩效管理。
(三)杭州市综合考评的设计
1.综合考评的基本导向
杭州市综合考评是以战略导向、公民导向、绩效导向和职责导向四大块为基本导向的。
第一,战略导向。在设定考评目标的时候,将市委和市政府提出来的战略目标作为市直单位和区、县(市)年度工作任务的重点,凡是完成市委、市政府战略目标情况好的,综合考评的名次就靠前,反之则靠后。市直各单位要想在综合考评中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扎扎实实地把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和重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公民导向。把破解“七难”、群众满意作为争先创优的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满意,就必须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综合考评结果中,群众关注的“七难”问题解决得好,群众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评价就高;反之,则评价较低。
第三,职责导向,把履行职责、依法管理作为争先创优的基本点。不否认执法和管理部门工作的难度,但决定其综合考评的排名并不在于职责本身,而在于履行职责的理念、态度、方法和力度。执法和管理部门只要坚持以民为本,务实创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在综合考评中同样能够取得好的名次。
2.综合考评的运作机制
杭州市综合考评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其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杭州公民参与导向的综合考评是以政府为主导、市民为导向、媒体为平台,通过“评价—调整—反馈”的循环机制来实现转变机关风气、解决“七难”问题的工作目标的。在这个多元主体的工作机制中,政府主导和公民参与的作用自然不容小觑,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媒体在这之中所起到的作用,媒体在社会中的本职工作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在该机制中它通过媒介作用,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了参与的平台,另一方面它及时地将社会评价报告反馈给大众,让公民知晓自己参与的成果和政府的相应措施。
公民参与导向的综合考评是“四问四权”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的体现。所谓“四问四权”就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问绩于民,而公民参与导向的综合评估表面上看来仅仅是问绩于民的一个环节,其实不然,在问绩于民中,其实也暗含着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即“评价—调整—反馈”的机制,在市民评价政府工作的同时,也会反映自己所关心的事务及提出处理的建议。所以“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和“四问四权”的公民权利机制同时保证着杭州模式的顺利进行和发展。
3.综合考评的评价体系
本文以杭州市的市直单位考评为例。市直单位的综合考评的主体可分为综合考评单位(74家)和非综合考评单位(43家)两类。以社会评价为评价主体,综合进行目标考评。
社会评价主要是考评办组织调查人员,按随机抽样、上门入户调查方式,向全市居民代表(含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发放社会评价表,并通过邮寄方式向企业、民办非企业和行业协会寄送社会评价表,其他各个层面代表的社会评价表也由各牵头单位按时发放到位;与此同时,为拓宽社会评价参与渠道,在“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杭州考评网面向公众同步开放“网上评议”,接受社会各界咨询和评议。
图1 杭州市市直单位综合考评体系
4.公民参与的典型做法
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杭州形成了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公共部门绩效综合考评办法。坚持公民导向和注重绩效是其两大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第一,社会评价信息透明化。将年度社会评价的报告向公众公开,对需要重点整改的项目进行公示。让杭州市民更多地了解到考评单位的工作情况与绩效,将社会中的民众与机关单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尽量降低。
第二,参与平台开放化。坚持公民导向是杭州政府绩效考评的核心,杭州政府打造的稳定、开放、覆盖全市的公民参与网络,是公民参与权的有力保障。他们的努力方向主要有拓宽评议代表的广度和增加市民的参与渠道两个方面。在扩大评价主体方面,从2007年开始,将外来务工人员也纳入到社会考评的主体中来;在拓宽参与渠道方面,设立社会评价的公开电话,尝试开展网上评议等。
第三,“评价—调整—反馈”的工作机制。强化对社会意见的整改,将群众反映突出、涉及面广的问题列为重点整改项目,有效地推动了杭州“七难问题”的解决。
(四)杭州市公民参与导向的综合考评取得的成效
综合考评自实施以来,自始自终把让人民满意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杭州市政府机关作风在考评实施的过程中有了显著的转变,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强,办事效率越来越高,市民对机关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整个系统运行地越来越顺畅,发展环境也越来越好了。而这其中因为公民参与所取得的成效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转变机关作风的“杀手锏”和破解民生问题的“指挥棒”是对公民参与成效的最好总结。即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和通过对社会评价环节九方代表的意见进行梳理分析才破除杭州在发展中面临的民众最关心的机关作风问题和民生问题。
三、杭州公民参与导向的政府绩效综合考评的局限
(一)政府主导的悖论
在杭州“三位一体”的考评体系中,政府始终未能完全从“划桨”的角色转变成为“掌舵”的角色。虽然经过十年的努力,杭州市政府在削弱政府全能主义上已经初见成效,但总的看来,在整个综合考评体系中,政府依旧处于主导的强势地位。政府主导,这是参与式治理的要求,但这里也同时存在着政府主导的悖论。政府主导公民通过政治参与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终实现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发展。在整个体系中,需要政府以一个发起人、倡导者的角色出现,而不能完全依赖公民自觉与公民意志。但要明确,政府的主导并不意味着无度干预与彻底干预,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作为评估主体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是这在中国是不现实的,当然杭州也不例外。无论是在“四问四权”中作为施动者的角色还是“三位一体”中的主导地位,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掌控无处不在,“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和“评价—调整—反馈”的工作机制中,政府设置议题和主导过程。。所以,政府主导是一个悖论,政府的过分介入会使其失去参与式治理的真正意义,然而要政府采取放任型的管理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样会造成公共责任的缺失。
(二)公民参与的瓶颈
上面已经说到杭州公民参与导向的政府综合绩效考评在十年间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效,包括转变机关作风和破解民生问题。市民通过参与各级机关的综合绩效评估,将自己的建议及满意度作为信息反映给杭州市委、市政府,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也积极梳理公民的建议,科学分析,得出各年度的评价建议报告,再通过媒体反馈给市民,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已经开始形成较为良好的互动关系。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忽略它的不足之处。参与式治理的真正意义所在就是公民的参与,公民导向的综合考评如何保证公民参与的动力和积极性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杭州模式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实上,这样的确能够保证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但同时它也造成了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动力的不足,例如在“开放式决策”中,两年共累计网上参与的人数只有38.5万人次,就连杭州城标的市民投票在第一轮中也只有12万张选票而已。形成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
其次,公民参与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公民具备参与的能力,这是参与式治理成功的关键,因为只有如此,公民的参与才是有效的,否则只能是以增加行政成本的代价换取虚有其表的民主。对此,杭州模式的应对方式是从市民、企业、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等9个层面的人中按比例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投票人员进行评估,这样在保证公民参与的能力上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参与评估的市民是来自不同层面的人员,大家的思维方式不同,知识储备也是参差不齐,这样的评估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证,还要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当作为这个社会评价的评估主体所得出的评价有比较大的内部差异的时候,作为主导地位的政府应该如何对待这样一份评估结果也是值得思考的。
(三)基于参与式治理的模式分析
杭州公民参与导向的政府绩效综合考评是比较典型的参与式治理,下面让我们从参与式治理赋权、参与、协作、网络的四个特征来看杭州模式。
1.赋权
杭州公民参与导向的政府绩效综合考评属于杭州“民主促民生”治理模式的一小块内容,它们都是杭州城市民主实践的成果。2006年发布了《中共杭州市委关于设立杭州市综合考评委员会办公室的通知》,该办公室在整合市级机关目标管理、市直单位满意不满意评选和机关效能建设等职能基础上组建,将公民参与制度化、规范化,并且通过媒体报道,将此向社会公布。在社会评价的环节上,赋予公民一定的投票权利,使得公民作为评估主体对各级机关的考核上占有一定的权重,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规定了投票的规则。
2.参与
杭州市民通过对各级机关年度工作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间接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来,有效地改善了各级机关的党风,增强了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提高整个政府系统的效能。不仅如此,市民还可以通过社会考评环节将之间最关心的问题反馈给政府,使得市委、市政府在工作重心和目标上更加明确,在对各级机关的考核指标上也逐年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形成破解杭州“七难”问题的工作机制。
杭州模式中的公民参与,虽然和完全的公民自治还有差距,但其强调普通公民的实质性参与和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与参与式治理是不谋而合的。实际上,完全的公民自治参与是理想主义的,是不现实的,参与式治理也不是要追求达到公民完全参与自治的效果,而是要在公民参与和政府回应中作一个结合。
3.协作
公民参与导向的综合考评其实是集体行动的一种方式,它将公民直接或间接地引入到政府决策中来,通过政府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博弈、协商,梳理各方意见并对其进行系统地、深入地分析,在尊重各方立场、诉求,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条件下,科学地形成解决方案和政府决策。杭州模式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探索,党政、市民和媒体“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是综合考评成功的保证,其中媒体在协商平台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4.网络
杭州公民参与导向的综合考评发挥了多元评估主体的作用,建立起了一个立体的评估网络。它建立起了多种公民参与的渠道和公共平台,形成了党政界、媒体界、学术界、专家界的四界联动的趋势,构筑了一个“多元主体、政府主导、公民导向、合作治理”的城市治理网络。
总而言之,杭州公民导向的综合评估是“民主促民生”的理念要求,也体现了参与式治理的宗旨。通过赋权、参与、协作和网络多方位的调控,最终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推动杭州服务性政府的建设,转变传统的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和和谐高效的发展。
四、完善杭州公民参与导向综合绩效考评
(一)科学削弱政府强势主导地位
杭州公民参与导向的综合考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政府的作用太过突出,在综合考评系统中,杭州市委、市政府扮演的是强势的主导角色,而且这里有一个政府主导悖论,即政府既不能完全放任不管,又不能过于强势主导。因为如果完全由政府主导包办一切,那么参与式治理只能是虚有其表;要是完全由百姓说的算,那么如何保证公民不被其他居心叵测的利益团体所影响。所以如何科学地削弱政府的强势主导地位成为完善公民导向的政府综合绩效评估的首要突破点。如可以在考评系统的设计上科学地征求市民的意见,在保证考评体系科学有效的前提下,政府仍旧主导大方向,一些细节问题可以适当地让市民参与到其中来,比如在参与评估的市民的选取上、社会评估所占的比重上等。但归根结底,要想科学地削弱政府的强势主导地位,还是要回到公民参与能力的问题上,如果公民的参与能力跟不上,那谈削弱政府强势主导地位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二)突破公民参与的瓶颈
“参与式治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力,而这两点也正是目前我国所欠缺的条件,因此公民导向的综合考评注定是要在政府的引导推动下进行的。通过政府的倡导和推动,培养公民的参与积极性和参政能力,逐渐形成一种公民参与的文化,再由这种参与文化反过来推动“参与式治理”往更深层次发展。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是从地方自治开始的,地方自治是民主社会的基础,地方层面的民主能够培养公民,教会公民如何享受民主。从“身边的民主入手”,在民生的问题上引入公民参与,是比较合适的路径。杭州参与式治理就是从普通市民最关心的事务入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市民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因为是普通市民所关心的事情,所以这类事务相对来说对公民参与能力的要求较低,并且市民对此一般有比政府更加充分的信息优势。因此这样的路径选择有利于培养公民的主人公意识和参政议政的能力,促进政府和公民的良性互动,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提高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但是前面的内容有提到,把市民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他们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上,会大大降低公民政治事务的参与性,造成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所以在保证公民参与积极性的同时,需要尽快培养公民的参与能力,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在培养公民参与能力上,除了在以民生问题带动公民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方式以外,还要积极寻求其他提高公民参与能力的方式。如可以通过一些媒体的报道宣传,将一些鲜活的实际参与案例更多的展现在市民面前,在各级政府网站上提供相关的咨询和教育板块等。前面提到的这些方式其实都是一种快餐式的方式,要想真正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仅仅依靠这种快餐文化是不行的,快餐方式只能起到一种带动作用,需要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在教育上下功夫,全面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才是标本兼治的方式,尽管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这是值得我们等待的结果。
五、结论
虽然杭州模式的成功有其特有的背景和环境因素,但是通过对其成功模式的分析,还是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首先它在理论层面上证实了参与式治理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至少在与杭州经济水平发展程度、市民文化程度类似的一些城市,是具备进行参与式治理的基本条件的。对于这类城市,杭州模式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而对于那些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都和杭州有差距的城市,在努力发展经济和提高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有选择性地借鉴一些杭州模式的成功之处。
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分析杭州模式,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第一,“关注民生”,各级机关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普通市民最关心、涉及面最广的问题上来;第二,“四问四权”的公民权利保障机制,即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问绩于民。第三,“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政府为主导,公民为导向,媒体为平台的多元主体治理模式。第四,民主决策和关注少数,在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也要关注少数人的意见,避免“多数剥削少数”的现象。第五,公民参与权利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出台正式的文件规范整个操作流程,明确公民的参与权,保证公民参与不再虚有其表。我们有理由相信杭州模式将成为一个成熟的发展模式。
[1]邓建.城市管理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青志敏.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08,10(4).
[3]胡纹菘、马素伟.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的公民参与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2).
[4]何文盛,廖玲玲,孙露文.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1).
[5]孔令兵.论行政执法中的公民参与[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14(5).
[6]李静芳.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分析[J].行政论坛.2001.9(47):25.
[7]刘玉清,董婷婷.试论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11).
[8]刘怡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9]刘焕明,时伟.与公民参与为基础推动民主政治发展[J].学术交流,2011,(1).
[10]彭国甫等.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10-231.
[11]史惠媛.公民参与型责任政府构建探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12]史晓静.服务型政府构建中的公民参与[J].公共行政,2009,(11).
[13]陶学荣,林琼.试论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下公民参与机制建设[J].行政与法,2006,(11).
[14]吴薛.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8.
[15]万金玲.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路径选择[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16]余逊达.公民参与与公共民生问题的解决:对杭州实践的研究和思考[J].杭州(我们),2011,(2).
[17]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主体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4,(5):19.
[18]周志忍.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我国的实践历程与前景[J].中国行政管理,2008,(1).
[19]赵修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价值取研究[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12(2).
[20]何文盛,廖玲玲,孙露文等.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2011,(01).
[21]刘祥军.试论公民评价政府的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2010,(08).
[22]韩迪.我国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知识经济,2010,(12).
[23]卢倩.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价值预期、内在困境与制度性构建[J].行政与法,2010,(12).
[24]郝继明.完善确保公民参与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J].领导科学,2009,(08).
[25]陈玲玲.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分析[J].改革与开放,2009,(07).
[26]李乐为.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J].经济研究导刊,2009,(24).
[27]肖峰,董殿文.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2009,(09).
[28]蒋敏娟.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全程参与模式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05).
[29]刘静,刘玲.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8,(18).
[30]尹樱洁.当前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31).
[31]张彩红,张艳臣.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的公众参与[J].法制与社会,2007,(03).
[32]钱士侠.我国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初探[J].经济论坛,2007,(11).
[33]胡亚斌.政府应树立公民取向的绩效评估观[J].领导科学,2007,(23).
[34][美]凯瑟琳·纽科默等.迎接业绩导向型政府的挑战[M].张梦中、李文星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35][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6][美]阿里·哈拉契米.政府业绩与质量测评——问题与经验.张梦中、丁煌等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37][美]菲利克斯·A·尼格罗,劳埃德·G·尼格罗.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M].郭晓来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8]Louise Conn Fleming.Civic Participation:A Curriculum For Democracy[J].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2011, 40(1).
[39]Maureen M.Berner,Justin M.Amos,Ricardo S.morse.What Constitutes Effectives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 Views From City Stakeholders[J].2011.
2015-11-07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0
王 璐(1989- ),女,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D630
A
1008-8091(2016)01-007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