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向好困难犹存加强长期稳定短期
2016-12-01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张曙光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 张曙光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张 弛
数据向好困难犹存加强长期稳定短期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 张曙光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张 弛
一、总量态势
1.经济增速继续下降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585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03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59510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90214亿元,增长7.6%。以2015年价格计算,今年一季度GDP增量为9851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22亿元。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0.3个百分点,比今年1-2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1%,集体企业增长2.4%,股份制企业增长7.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3%。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制造业增长6.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见图1)。
2.菜肉领涨居民消费价格,生产者价格下降趋缓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0%,3月份上涨2.3%。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5.1%,衣着上涨1.7%,居住上涨1.3%,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4%,交通和通信下降2.0%,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3%,医疗保健上涨2.9%,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6%。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0.6%,猪肉价格上涨24.1%,鲜菜价格上涨27.3%。
图1 GDP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季同比增长率(%)
图2 价格水平单季同比增长率(%)
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8%,3月份同比下降4.3%,环比上涨0.5%。一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8%,3月份同比下降5.2%,环比上涨0.3%(见图2)。
3.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增加
2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679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68万人,增长2.9%。
4.人民币汇率稳定
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21万亿美元。3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4612元人民币,与上年末基本持平。
2016年一季度,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11369亿元、2075亿元、2610亿元、3566亿元。
二、因素与结构
1.固定资产投资略升,消费略有回落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584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比今年1-2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02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0.4个百分点,比今年1-2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
图3 投资与消费单季同比增长率(%)
图4 进出口单季增长率与贸易顺差单季值(%,亿美元)
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10251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241亿元,增长25.9%,占比为10.6%(见图3)。
2.进口下降幅度超过出口,“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增长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52144亿元,同比下降5.9%。其中,出口30123亿元,下降4.2%;进口22021亿元,下降8.2%。进出口相抵,顺差8102亿元。
1-3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56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242.1亿元人民币(折合354.2亿美元),同比增长4.5%(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558家,同比增长21.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18.4亿美元,同比增长8%(见图4)。
3.财政收入增长微缓,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1-3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896亿元,同比增长6.5%比上年全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32954亿元,同比增长7.8%。
1-3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958亿元,同比增长15.4%。
4.狭义货币大增,新增贷款放量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44.62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1个和1.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4.7个和19.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47万亿元,同比增长4.4%。一季度净投放现金1435亿元。
3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03.79万亿元,同比增长13.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98.5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增速比去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61万亿元,同比多增9301亿元。一季度外币贷款减少216亿美元,同比少增557亿美元。
3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45.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4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比去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5.41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一季度外币存款增加386亿美元,同比少增449亿美元。
5.货币市场日均交易大增 市场利率基本稳定
一季度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80.91万亿元,日均成交2.97万亿元,日均成交比去年同期增长103.9%。其中,同业拆借、现券和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分别同比增长115.4%、108.2%和100.0%。
3月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09%,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期低1.6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10%,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期低1.51个百分点。
6.股指大幅波动 股票成交额大降
一季度,A股经历了暴跌、低迷和反弹的大幅波动,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走势基本契合。上证综指由最高3685点快速下跌至2638点,又缓慢反弹至3000点。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的跌幅分别为15.12%、17.45%和17.53%,熊冠全球。一季度沪深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为32.10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2.3%。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12.87万亿元,下降45.0%。
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指数熔断机制,选取沪深300指数作为基准指数,设置5%和7%两档熔断门槛。1月4日和1月7日的两个交易日内,因为触发5%和7%的熔断阈值,造成A股提前收盘。随后不久,两大交易所宣布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熔断机制在A股短暂亮相4天后即宣告暂停。
从长期来看,A股市场仍处于下行阶段,何时见底还言之过早(见图5)。
图5 A股市场走势(2015.11-2016.4)
三、政策效应
1.总体态势
今年1季度,GDP增长6.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幅度并不算小;比上个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呈稳中趋缓态势。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态势相似,增长5.8%,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比1-2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3月份,CPI同比上涨(2.3%)环比下降(0.4%),而PPI环比上涨(0.5%)同比下降(4.3%),是24个月以来的首次上涨和连续49个月下滑后的降幅收窄。农村务工劳动力增加486万,城镇调查失业率5.2%。对于这样的增长实绩,国内一片欢呼,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概括为:运行平衡,结构优化,亮点纷呈,好于预期。发改委发言人和不少报纸都认为实现了“开门红”。我们认为,从实现政府今年的增长目标来看,开局情况的确不错,但回落之势未变,乐观还要谨慎,报喜也要报忧,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从三大需求的情况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比上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增长23.3%,比民间投资增速快17.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长6.2%,比上年加快5.2个百分点。很明显,这是政府直接投资和短期政策刺激的结果。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10.3%,比上年全年回落0.4个百分点,应当说回落的幅度不算小,在我们全力打民生牌和提升国内消费的情况下,商品零售额回落值得关注。进出口仍处于下降通道,且出口降幅(4.2%)扩大(去年下降1.8%)而进口降幅(8.2%)收窄(去年下降13.2%)。3月份出口大增(18.7%),是去年6月以来的首次增长,提振了市场的信心。不过,这一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数效应以及旧历新年造成的季节性扭曲影响,未必是全球需求走强的证据。进口降幅收窄,大宗商品特别是铜和铁矿石进口强劲上升,更值得关注。因为,在钢铁企业港口库存上升的情况下,仍然加大对铁矿石的购买力度,的确出人意料,它与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增加有关,但与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方向和政策相悖。
2.关注食品价格上涨
1季度CPI上涨2.1%,3月份上涨2.3%,还属正常,其中,食品上涨7.6%,值得关注。上涨的原因,一是由于低温寒潮影响,鲜菜供应不足,价格上涨35.8%,影响CPI约0.92个百分点;二是由于前期猪肉价格长时间低迷,养猪户积极性受挫,导致生猪存栏下降,猪肉供应偏紧,肉价同比上涨28.4%,影响CPI约0.64个百分点。菜价上涨是季节性因素所致,现已开始缓解,菜价出现回落。与菜价不同,猪肉价格还会在高位运行一段时间,因此,还需要分析讨论。
按照常规,春节过后是传统的猪肉消费淡季,但今年节后,肉价在高位企稳的基础上再次进入上升通道,这种情况很少见。3月份以来,各地猪肉价格已经突破2011年19.6元/公斤的历史高点,而且还在上涨。据农业部的数据,截至4月2日的一周里,猪肉均价为每公斤25.67元人民币(去年同期是17.35元/公斤)。不少市民反映,肉价高得吓人,“钱袋子”吃不消。猪价上涨扭曲了猪粮比价,猪粮比价的盈亏平衡点是6:1,现在达到了9.13:1,一头猪的盈利超过800元,且今年的饲料价格比往年低15%-20%。这就不正常了。据业内人士分析,猪价上涨的原因有三,一是前几年价格持续低迷,一些养猪户减产或者退出市场,据农业部的数据,去年约500万养猪户退出。二是各地提高环保门槛,许多养猪户达不到标准。三是今年春节前后的寒潮雨雪,影响了仔猪的生长。
除此而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我国生猪行业一直处于周期性涨跌的波动之中,人称“猪周期”,且生猪出栏量变动1个百分点,猪价会变动6、7个百分点。我们的政策调控往往价高时介入,支持生产,价格回落时又放手不管,这样不是平抑周期,而是放大波动。15年来大致经历了5个“猪周期”,基本上是3-4年一个周期,波峰分别出现在2001、2004、2008、2011和今年。出现“猪周期”的原因是家庭散养的比例较大,易于受市场行情的左右。只有当规模化养猪占市场需求的80%以上,“猪周期”的振幅才有可能趋于平稳。因此,破解“猪周期”的出路还在于产业升级,在扩大规模化、专业化、工厂化养殖的同时,促进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同时要提高养猪技术,特别是育种技术和防疫技术。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猪周期”还会存在,且时间跨度会更长。因为,前几年的猪肉价格大跌,不少养殖户亏损累累,退出后进城打工,不会再回来养猪。现有的大型养猪场也具有垄断价格的优势,为了维持目前的暴利以弥补前几年的亏损,也不会急于补仔猪以便后市投入市场。因此,猪肉价格维持高位的时间可能比人们预期的要长,且每公斤20元左右可能会成为常态。
受猪肉价格上涨的刺激,鸡肉价格也逐渐走高。因为受疫情的影响,我国祖代鸡的进口仍然受限,乐观的估计是今年第4季度放开,而引进祖代鸡到繁育出父母代鸡,再到繁育出商品鸡苗大约需要1年时间,因此市场供不应求,有可能使2017年的鸡肉市场迎来2011年的辉煌,“猪周期”有可能叠加上“鸡周期”。这是值得预先考虑的。
3.去产能和再就业
目前,煤炭、钢铁、有色、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电力行业堪比煤炭,虽无产品堆积在仓库里那么直观,但很多企业的一半机组停运,分配的发电量仅够维持电厂“不饿死”。传统零售业受到网购的冲击,也处于“严冬”之中。不少企业亏损严重,债台高筑,依靠政策补贴过日子,形成一大批“僵尸”企业,占用了大量资源,扭曲了市场秩序。仅以上市公司为例,若以每股收益来衡量,从2013年到2015年,有260余家A股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为负值,整体资产负债率近70%,负债合计达1.6万亿元,主要分布在煤炭、钢铁、水泥等重资产行业,是去产能的重镇。而煤炭行业也许是重中之重,38家上市公司中20家2015年预告净利润亏损,前3个季度,国有及国有控股煤炭企业累计亏损28亿元,而2014年同期利润为398亿元。
在煤炭方面,山东能源集团、陕煤化集团已经开始行动,并取得了初步经验。山东能源集团已经处置8家“僵尸企业”,关停16家亏损企业,同时从精简机关入手,累计控员4.3万人,节约人工费用35亿元,减亏1.88亿元。陕煤化集团前2年已经关闭16对矿井,退出产能830万吨,分流职工上万人,今明两年,再关闭10对矿井,使落后产能和劣质煤全部退出,今年减员1.5万人。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平煤集团也发布了今年关停矿井和转岗分流的计划和指标。
国务院文件明确指出,职工安置是“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初预计,煤炭行业安置职工100万人,人社部经过初步统计宣布,增加到130万人(另有钢铁行业50万人)。按照2015年底全行业445万人计算,分流安置人员占30%。可见任务相当繁重。为此,国家将建立过剩产能退出通道,1月22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征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今年测算征收的额度为464亿元,此外中央财政每年将出资1000亿元解决过剩产能退出问题,持续4-5年。主要用于企业退出后的人员安置、地方化解过剩产能中的人员分流安置奖补。
民营钢铁和煤矿的关闭和重组,损失只能自己负责。一位煤老板无奈地表示,“当初花1700万元买的煤矿,现在170万元都卖不出去”。有些有开采前途的煤矿只能卖给国家或大型煤炭集团,但关闭煤矿的职工安置无人负责,因为上述文件关注的都是国有煤矿的问题。国有钢铁和煤矿中的僵尸企业主要采取行政关闭和重组的办法,而政府又不可能对这些企业一视同仁。例如,对于东北特钢集团和淄博矿业有限公司发生违约,政府并未制定针对他们的援救计划,而中国中钢集团却得以至少5次延长债券回售登记期。政府还通过让银行把所持有的债券转换成股权的办法来拯救产能过剩濒于破产的大企业,3月份,中国华荣能源股份通过一项计划,把27亿美元债务转换为企业股份。这样,投资者无法区分实在的风险和风险幻觉,实际上是把坏账转移到金融系统的另一个口袋里,不是化解而是增加了金融风险。
4.房价上涨及其调控
在实体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了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在以前出台的促进房地产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今年1月份,房价上涨的城市增到25个,四个一线城市一跌三涨,深圳同比上涨52.7%,领涨全国房价14个月,上海和北京分别以21.4%和11.3%的涨幅紧随其后。北京的二手房在连续上涨16个月的情况下,成交量创下34个月的最高记录,均价从上个月的34564元/平方米涨至39497元/平方米,上涨14.27%。部分二线城市楼市也开始走强,十大城市中住宅价格同比上涨9.19%,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同比上涨4.37%。
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又频频出手加码。在大量供给货币的同时,2月2日,央行和银监会共同发布《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调低个人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与此同时,2月19日,财政部官网发布消息,调降房地产交易契税和营业税。据有人测算,降税后价值200万元的房屋最高可省4万元。此外,住房公积金政策也做出了调整。在这种情况下,逾百个城市频出楼市宽松政策。
在货币供给宽松和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一、二、三线城市新建住宅均价全部上涨。2、3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上涨的分别增加到40个和43个,一季度,深圳新建商品房均价48089元/平方米,环比上涨18.4%,同比暴涨79.3%,二手房均价环比上涨11.62%;全国25%的城市二手房价格上涨。2月27日,杭州城东杨柳郡首期房源开盘,388套房吸引客户超过1400组,约3000人,开盘2小时后宣布全部售完。上海也同样出现热销场面,352套千万豪宅开盘当天被抢光。深圳、南京等热门城市,也出现“裹棉被排队”的“漏夜抢房”景象。环北京区域楼市也很火爆,上涨最快的是“北三县”,燕郊最高达2.3万元/平方米,大厂1.5万元/平方米,固安突破1万元/平方米。4月9日,保定下辖涞水县华银城·青年港楼市开盘,一天内售罄。房价上涨,地价也上涨,出现“面粉比面包贵”的现象,2月23日,北京土地市场迎来春节后的首拍,9家房企和综合体参与竞拍大兴区91937平方米纯住宅面积以及大量配建和商业用地,最后,绿地以39亿元的总价以及配建15000平方米代价夺得,楼面价4.7万元/平方米。总之,1季度楼市热度不减,进入4月,一些地方的楼市还在“发烧”。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谁在操控楼市,不是很清楚了吗。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于是全面启动楼市,房价上涨过高,政府又出面加以控制,但是控制是控制不住的。因为政府是最大的受益者,除了税收的真金白银以外,还有GDP和政绩。这就是房地产市场十多年来越调越涨的秘密。有意思的是,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上涨,而用行政手段限购进行调控,用加杠杆的办法去库存,居然被作为经验推广。这样,政府行为永远都是有道理的。
5.货币政策和金融运行
今年以来,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全面启动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在大力进行逆回购操作的同时,一方面运用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注入中长期流动性,另一方面利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以及将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和商业银行债券纳入公开市场操作和SLO质押品范围,补充短期流动性不足。3月1日,即G20行长和财长会议当天,又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释放货币宽松信号。这是自去年初以来的第7次降准,此举可释放流动性6000亿元左右。因此,形成货币过度扩张的态势,新增贷款破记录,1月份达2.51万亿元,1季度达4.61万亿元,M1、M2增长分别比去年同期高1.8和19.2个百分点,成为楼市上涨的重要推手。
大家知道,全球央行货币政策普遍宽松已是不能承受之重,美国加息已经止步,欧洲央行把主导利率降至零,隔夜利率为负,日本也是无节制的量化宽松,G20会议也大唱宽松调子,然而世界经济仍然未见起色。就在会议召开之时,央行宣布降准,不能说与国际舆论和压力无关。央行行长在G20会议上解释说,中国“不会是过度基于外部经济或者资本流动来制定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被有人解读为,中国货币政策调整以我为主。此举虽然市场表示欢迎,G20的行长和财长予以赞赏,然而,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扩大资金规模的套路,难改结构的矛盾和压力,反而加剧了惯性思维和惯性套路的恶性循环,潜藏着更大的风险。其实,央行的操作可以并行,一方面降准,一方面升息,因为消费物价上涨(2.3%)已经明显超过存款利率(1.75%),实际利率为负。
五、趋势预测
国际经济形势令人失望,IMF最近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不仅下调了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并且明确指出,世界经济的痛点是,全球经济仍然维持弱势复苏的格局,下行风险更为突出,这会造成长期的破坏性效应。其难点在于,金融危机的遗留问题仍未解决,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除了各国宏观政策分化,一些经济体政策操作空间缩小,结构性改革停滞不前,单靠货币政策不足以应对下行风险和巩固复苏成果。增长乏力的更大原因在于,旧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消退,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尚未成熟,新旧转换之际世界经济整体增长动力不足。IMF把中国看作世界经济的亮点,认为科技创新显现中国经济回暖。
从公布的经济数据看,1季度中国经济确有企稳回升趋向,但问题仍然在于,对短期稳增长和长期转型调整的权衡和选择,1季度前者用力过多,对后者有所影响。如果持续前面的做法,2季度有可能保持6.7%或者更高,如果加大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等调整力度,发展人力资本和开发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那么,经济增长还会继续回落。我们主张:加强长期,稳定短期。据此,对2季度和全年的经济运行预测如表1。
表1 2016年第2季度和全年经济运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