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编辑层面的党报党刊风格转变研究

2016-12-01杨懿琳

传媒 2016年20期
关键词:党刊党报受众

文/杨懿琳

基于编辑层面的党报党刊风格转变研究

文/杨懿琳

长期以来,媒体在我国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舆论监督和宣传功能。这其中,党报党刊是最主要的党政方针、国家政策和社会民生发布平台,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要坚守阵地,拥有一般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资源和渠道,在编辑工作层面可以代表我国新闻行业的最高水平。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整个传统媒体产业谋求生存转变的背景下,基于编辑层面实现党报党刊风格的转变势在必行。

党报党刊编辑工作的现状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党报党刊具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典型的政治性,在新闻发布体系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性。相应地,作为党报党刊的编辑人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水平在要求层面远高于其他媒体单位,除了应具备精湛的业务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清晰的判断能力。

由于党报党刊在定位上的特殊性,意味着它所获得的媒体资源支持力度更大,尤其是在国家政治生活的特定阶段,党报党刊曾是人民群众主要精神消费来源。例如,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一个较长的周期内,我国媒体行业中党报党刊占据主流地位。但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以后,党报党刊的影响力开始下降。

党报党刊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党报党刊编辑工作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编辑工作脱离了宏观媒体行业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媒体逐渐浮出水面,构建属于自己的“江湖”,而这一时期,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国家队”尚未意识到新媒体时代的价值,错过了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事实上,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整个传统纸媒领域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考验,国内外昔日的“传媒巨人”相继陷入经营危机,纸媒发行量在线上新闻的冲击下大幅度缩水。但党报党刊在发行层面受到的影响似乎不大,但是,这种特殊机制下的发行量并不代表阅读量,更不能够作为衡量社会影响力的标准。

从历史沿革角度分析,党报党刊的发行模式并没有太多的改变。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宏观媒体行业环境的优势将其劣势进一步“放大”,例如在传播速度、媒介平台、覆盖广度等方面,根植于传统媒体领域的党报党刊均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党报党刊应加强“内容为王”的意识——而事实上,强化内容也是纸媒对抗网媒的重要手段。

编辑工作忽视了现代受众阅读习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水平也不断提高,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同时,读者年轻化是一个大趋势,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当前媒体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阅读载体逐渐从纸媒转移到了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电脑),阅读对象倾向于“短、平、快”的“快餐模式”,那么很显然,党报党刊应重点关注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当前人们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不断提高,阅读的一个基本需求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量,而党报党刊编辑中应以受众为本位,改善传播效果。

编辑工作对新媒体传播的价值认识不足。新媒体是21世纪传媒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来说,包括国家各部委、政府机关、国家媒体等在内的机构均开通了线上宣传工具,“民间草根”对于新媒体的关注和应用更是如火如荼,微信、微博等被开辟为“自媒体”平台,与正规新闻机构抢夺话语权,越来越多的“爆炸性”新闻起源于新媒体领域。

涉足新媒体需要运营者具备适应它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但这也恰恰是党报党刊编辑工作应当转变的,对于新媒体传播价值的认识不足,以及人为地将党报党刊与新媒体区分开,这些情况都需要党报党刊改变。

党报党刊编辑风格转变的必要性

我国党报党刊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功能,其发行量也曾让人“叹为观止”,数据显示《人民日报》2015年的发行量达到310万,从传统纸媒报纸角度来说,这一成绩足以“傲视群雄”。但与新媒体平台相比,党报党刊关注度和影响力却相差甚远,在传统媒体备受冲击的背景下,党报党刊必须做出改革,实行自我优化、主动创新,编辑风格转变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具体来说,党报党刊编辑风格转变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客体变化。所谓“客体”即新闻受众,广义上说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党报党刊的潜在读者,客体的态度影响着党报党刊的生存发展。现实情况是,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升,眼界不断开阔,对社会的认知受到了多元化价值观影响,因此对于媒体所传达的信息不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具备了独立思考、评价和判断的能力,这就对党报党刊的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观念变化。长期以来,党报党刊都贴着“权威性”的标签,是党和政府的重要新闻舆论力量。然而,随着我国管制型政府模式向服务型政府模式转变,以及社会组织形式和信息传播功能的变化,党报党刊的一般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烈。

介质变化。新媒体时代也是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传播介质所具备的优势甚至超越了新闻内容价值本身,包括即时通讯、微信微博、邮箱博客等,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网络传媒手段,进而催生了全新的媒体传播形式,如典型的社交媒体。而党报党刊的平面媒体属性比较明显,传播方式也比较单一,受众人群十分有限。

需求变化。在我国媒体行业发展历程中,党报党刊得益于它的资源优势和主体优势,在新闻传播策略上,强调广泛覆盖,因此长期以来受众都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随着民主社会制度越来越完善,受众对信息多维度考量的需要也越强烈,党报党刊想要获得关注,就必须转变编辑风格,从受众思维角度出发。

党报党刊编辑风格的转变策略

从新闻媒体的行业角度来说,“编辑”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工作类别,绝大多数编辑行为以编撰、修改为主,或者根据现实需求进行特长分工,涉及美术、技术、校对等诸多方面。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党报党刊编辑工作相对单一,以文字操作为主,但在这一领域的相关要求却是极为严格的,如何实现编辑风格的创新,以获取受众的关注,提高自身在社会的影响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三个转变方向,以供广大编辑人员参考。

发挥自身优势、借鉴网媒特征。不可否认,在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战略等冲击下,党报党刊现在处于一种十分不利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丧失了自身的优势。从编辑角度来说,绝大多数党报党刊的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新闻修养、政治头脑以及理论水平,同时,他们也有优势渠道来获取第一手资源,在选题、策划、分析中往往能提出更敏锐的意见。然而,受限于载体、机制、模式等方面,部分党报党刊内容千篇一律,编辑工作缺乏亮点。基于此,应该充分借鉴网媒特点,大量注入鲜活、新颖、活力的元素,改变人们对党报党刊的印象。在这一方面,一些进步较快的党报率先做到了,如《人民日报》在“十八大特刊”上针对不良思潮影响的批评,就用了“拼爹”“屌丝”等网络词汇,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

同时,党报党刊自身的优势也是值得发扬的,相比其他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党报党刊编辑在细节、深度、准确性、严谨性等方面更突出,更适合做一些深入性的剖析,这是新媒体领域绝大多数平台无法做到的。例如在宏观经济、国企改革、社会保障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内容上,党报党刊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不再做“传声筒”,而是发挥“手术刀”的功能,能够在风格上让读者耳目一新。

紧跟时代步伐、解读时代话题。

就目前情况判断,党报党刊的特殊地位仍会持续一个较长的周期,这也意味着它将继续获得体制赋予的优势,同时承担体制要求的义务。在这一框架下实现编辑风格的创新,可以从体制本身入手,在侧重政治性需求的同时,赋予内容更多时代性。“十三五”是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期,从经济体系调整到产业结构改革,从宏观经济调控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党报党刊编辑工作可以沿着“中国梦”的执政思想不断发散,从老话题中找出新亮点。例如,“习式热词”本身就是一个时代话题的浓缩,通过对它的解读而展现这个时代特有的现象,将极大丰富编辑工作的内容,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细分读者定位、打造精品内容。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报党刊的主要读者就定位于党员群体、干部群体、领导群体等。应该说,这种定位从党报党刊的宣传功能上说并没有不妥,但从市场角度来说,应该扩大与其他类型读者的联系,按照工作性质、年龄阶段、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不同标准展开读者细分,实现受众精准定位;这样一来,既可以实现编辑力量的集中,也可以促进内容风格的转变。此外,注重精品打造,提供高品质的阅读体验,使受众从心理、精神层面产生认同。提高编辑力度,注重风格转变,满足受众需求,以精品内容来实现发行扩大、影响扩大,是党报党刊的良性发展道路。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党刊党报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融媒体时代党刊如何做好选题策划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注重党刊学用 确保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