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热问题 冷思考

2016-12-01整理张晓

国际人才交流 2016年2期
关键词:陷阱一带一带一路

整理/张晓

“一带一路”:热问题 冷思考

整理/张晓

“渝新欧”国际铁路的终点杜伊斯堡是德国西部鲁尔区的重要工业城市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一个月后,在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习近平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一带一路”除了需要解决中国过剩产能的问题,另外也肩负着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头和国家安全的强化这几个重要的战略使命。

2015年11月6日-8日,北京论坛特设分论坛:新常态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暨“一带一路”倡议。来自德国、日本、韩国、英国、印尼、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地约20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互联互通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等等,众多嘉宾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研究成果。

“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

俞建拖(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基金会经济学家)

“一带一路”是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来的。有人说是“一带一路”战略,有人说是“一带一路”规划,或者计划,现在官方统一的口径是“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之后,有很多的解读。最初很多人说中国出了一个很大的“马歇尔计划”,后来官方机构有澄清,我也不认为这是一个“马歇尔计划”。首先,时代背景完全不一样了,另外就对象来说,“马歇尔计划”主要的覆盖范围总体上还是欧洲传统的经济强国,只是当时遭受了经济的重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从互动方式上来看,两者有很大的区分:“马歇尔计划”更多的是对全体的支持,“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一种合作参与的模式。

美国2011年提出了“新丝绸之路”战略,是为了保护阿富汗战争之后的稳定和发展制定的。也试图通过这样一个战略整合美国在中亚和南亚的一些政策。

实际上中国的“一带一路”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新的国际秩序。其实是一个优势互补和资源激活的过程,是一个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平等参与。

“一带一路”面临很多挑战。经济层面上,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度的不一致,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为国家之间提供了互补的可能性,但整合就是很大的挑战。政治体制上,国家的财政方面、治理模式有很多差别,很多国家是在一个非常落后的阶段。社会层面上,有习俗、规则、文化价值方面的挑战。

我们看得见的挑战,技术上一个铁柱的标准怎么衔接,关税贸易的协定怎么签署,这些东西解决起来比较容易。当涉及到经济治理结构的调整的时候,涉及不同的政治体制的政府间签署文件,需要相关国家经济合作产生充分的合法性,我们就会面临非常硬的困难。

其实,热的问题需要冷的思考,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这些是真正需要充分引起注意的。

软件政策的协调

吴忠(南南合作金融中心副主席兼秘书长)

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我国与沿线国家已经有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比如铁路,但可能级别比较低,而且窄轨、宽轨也不统一。

渝新欧铁路沿线有7个国家。重庆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把窄轨、宽轨这些基础设施不一样的东西统一了。其次,各国的海关通关统一了,当时渝新欧沿途7个国家,如果7个国家分别来验关,货物从中国到欧洲的时间就非常长,实际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政策上,包括税收、费用协调、商检。所以当时在中国政府的协调下,这条铁路线跑起来了。

所以,软件政策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一带一路”强调的是互联互通,是“五通”,政策的互通、基础设施的联通、贸易的畅通、资金的融通、民心的相通,是整体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的是软硬的建设要结合在一起。

此外,基础设施的投资金额很大,资金怎么回报是一个问题,否则银行和投资者就不干了。在建基础设施的时候,产业的发展必须跟上,很多的回收效益是从改善了基础设施以后的产业发展中得到回报的。所以,一定要在做策划的同时就布局相关的产业。曾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北大教授林毅夫先生,曾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就是每个国家要根据其比较优势来确定产业发展。所以各个国家不能都搞同样的东西,要根据资源的禀赋,根据比较优势来安排产业。同时,产业发展带来贸易,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够兑现,这样才能够有回报。所以整个“一带一路”设计的资金回报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这样可能就能够更合理一点。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

Tulus T·H· Tambunan(印尼特利沙克蒂大学教授)

2010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自贸区协议,印度尼西亚是东盟十国的成员国之一。

2016年1月1日,“东盟经济共同体(2015)”开始实施。也就是说,从2016年开始,东盟就会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我们接下来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共同市场,类似于欧盟的单一市场。东盟占了世界上9%的人口, 6亿人是美国人口的2倍,整个的GDP约在2万亿美元左右。

东盟和非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每年都在增长,包括和中国的贸易都在增长。更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东盟的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不是所有的成员国都在增加,但是像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人均收入都增速非常快。新加坡在整个东盟当中水平是最高的,然后是文莱和马来西亚,这些都是中国出口的潜在市场。东盟对华贸易进口多于出口,比如中国生产的玩具就非常多,如果在印度尼西亚家长要给孩子买玩具的话,肯定就会买到产自中国的产品,所以我们对中国的贸易是有赤字的。

电器设备、机械制成品、橡胶制成品是东盟主要的出口商品,但不同的成员国有不同的强项。新加坡和泰国主要出口化学品,泰国、菲律宾、越南也会出口一些办公室用品和电讯用品。泰国也是这个地区的汽车制造业中心,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在纺织制衣行业非常重要。中国市场规模庞大,需要大量的商品。我们对美国的出口出现了下降,但很幸运的是,东盟对华出口不断增加,未来还有继续提高的潜力。

关于东盟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现在还不是我们最大的外资流入国,排在前面的是欧盟、日本,之后是中国,有时候美国也排在中国之前,所以中国还能增加对东盟的投资。

我们应该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来促进贸易,比如减少海关通关的一些限制,简化投资相关的审批程序等,很多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作为一个先决条件,我们要逐步解决中国南海的领土争端,这是能够实现双方增加投资和贸易往来的一个先决条件。

中国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Lee Doowon (韩国延世大学教授)

中等收入陷阱(MIT),现在是发展经济学当中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怎么定义中等收入陷阱,哪些国家成功躲避了中等收入陷阱,哪些国家没有成功,我的分析希望能给中国提供一些借鉴。

这个收入的陷阱,占美国收入的20%—40%之间,像墨西哥、马来西亚这样的国家,收入水平一直在这个区间当中,保持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没有办法继续提升,而且有可能会在这个区间当中永远待下去。有一些则成功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台湾、韩国都是很典型的例子。台湾的这个例子更好,台湾进入到美国20%—40%的收入区间的时候,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变得非常富裕,成为高速的经济体,这就是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差距。

我们希望能够找到到底是什么促进了经济体成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通过对比,我们看到增长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投资,还有体制或者机构的质量。

在推出这些因素之后,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情况。

就投资而言,特别是在投资的量上,中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关于投资效率,中国处在成功和失败这两种情况之间。投资效率用两种方法来衡量,一个是增量资本(ICUR),一个是全要素的生产率,用这两种指标来衡量,中国都是处在成功和失败之间,所以我们很难用这个指标来决定中国到底最后会跳出中等收入陷阱还是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多年来,中国的全要素增长率情况不是那么的糟,一般在3%—6%之间,但最近,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全要素增长率大幅下跌。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整个的增长率下降之后,这种情况会不会持续,是要打个问号的。在政府支出方面,成功案例下,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是那么大,也没有看到政府支出占GDP比值长期升高的趋势。然而在失败的案例中,政府支出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

另一个因素是教育,在失败的案例中,通常可以实现百分之百的小学教育覆盖,但并没有看到中学教育和社会教育上涨的趋势。但是在成功例子当中,中学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同时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不断上涨。中国教育的情况,无论是从量还是从质来说,都是很不错的。

最大的差异在于体制,或者说机构的质量。在这方面中国确是落后的,甚至落后于中等国家的平均水平,所以,这应该是中国真正关注并开展工作的一个方向。

中泰高铁将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和旅游发展,图为位于泰国首都曼谷的大皇宫

猜你喜欢

陷阱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陷阱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陷阱2
陷阱1
甜蜜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