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县古龙山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6-12-01陆国弟
陆国弟
(广西省百色市德保县林业局,广西 德保 533700)
德保县古龙山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与对策
陆国弟
(广西省百色市德保县林业局,广西 德保 533700)
指出了自然保护区为濒危及珍稀性的野生植被、野生动物种群划定了集中保护的特定区域。衡量现今阶段内的生态状态,自然保护区是不可缺失的必要指标,其建设状态代表着生态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准。为构建自然保护区,分析了现今面对的主要问题,结合现阶段内的真实情况,提出了改进完善配套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措施。
古龙山自然保护区;主要问题;管理措施
1 引言
经济在快速进步,面对新的形势,亟待完善全方位的生态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进程中,仍有必要注重更高层次的综合性效益,获得更优的生态成效。自然保护区在具体建设的过程,需要兼顾多样的要素,提升根本质量。强化针对于保护区的常规监管,拓展教育及宣传的总范围。对于此,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现今阶段的建设成就、发展中的问题。依照分区保护及管理的新思路,显示出各区域独特的生态优势,强化构建自然保护区的科学性。
2 德保县古龙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史
198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区林业局《关于开展爱鸟护鸟活动的报告》批准成立“古龙山水源林区”。保护区地跨靖西、德保县,范围涉及两县6个乡镇,16个村公所,19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9675.0 hm2,其中德保片区面积10376.0 hm2、靖西片19299.0 hm2,但保护区没有明确的界线。
为了加强古龙山水源林保护工作,1983年成立古龙山水源林管理站,配备护林员7人,聘请当地群众担任护林员,由林业局发放工资。1988年成立靖西县公安局古龙山水源林派出所,干警编制4人。1986年,德保县设立了多奎水源林保护管理站和多奎水源林林区派出所,派出所现有干警1人。200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我区林业系统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级别等有关问题的批复》确认古龙山水源林区为林业部门管理的县级自然保护区。为了加强保护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自然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2009年7月靖西和德保县人民政府委托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编制《广西古龙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9年11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在南宁主持召开《总体规划》评审会,会议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广西古龙山自然保护区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有合法的业务范围、固定人员编制、固定经费来源、固定办公地点,业务和行政上分别归靖西县林业局、德保县林业局管理,法律地位明确。200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我区林业系统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级别等有关问题的批复》确认古龙山水源林区为林业部门管理的县级自然保护区。
3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和成绩
古龙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地处东经106°33′17″~106°48′44″,北纬22°54′58″~23°11′42″。保护区东西宽21 km,南北长30 km,总面积29675.0 hm2。古龙山保护区是广西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是左江支流黑水河的重要发源地,灌溉农田3400多 hm2,是当地和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是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古龙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桂西南自然保护区群的中心,是连接16处不同自然保护区的重要节点,成为连接桂西南和中越边境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为该区域生物交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据有关科考材料显示,在古龙山自然保护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3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保护区的日常工作包含:综合性考察,明确现今有必要增设保护的区域位置,提供后续工作必备的参照;颁行保护性的规程,提供法律指引,从根本入手确认自然资源的保护地位,推进自然保护规范的进步;构建管理机构,这种基础上搭配技术性的职员,推进正常展开自然保护;设立科研类的自然保护研究组织,密切协同院校等单位来推进科研,提升管理质量。
4 自然保护区发展中的问题
发展自然保护区,根本点应为变更观念,真正接纳自然保护意识的必要性。然而,某些区域及部门仍没能给予必备的重视,没能提上日程。即便经过了审批,也没能切实着手构建保护区。针对土地及林权等深层次的纠纷没能妥善解决。在某些区域内,仍倾向于随便占有或蚕食保护区。此外,保护区多构建于偏僻区域,交通不顺畅,经济也较落后。这种状态凸显了经济及生态的更大矛盾,加剧了环境消耗。人为破坏居多,毁林开荒状态下的保护区被缩减,乃至沦为孤岛。某些保护区拥有较大典型价值,但却没能配备应得的保护。从现状来看,古龙山自然保护区仍存在如下发展中的问题。
4.1 缺失顺畅的体制
没能理顺体制,缺失了实时性的沟通。从类型来看,自然保护区包含了野生动物类、自然遗迹及生态体系这3类,覆盖于荒漠、湿地及森林、海域、草原等地带。针对不同区域,也配备了不同部门用来维持并且保护。在现存体制下,保护区运转必备的经费调配表现为多样来源,倾向于重复建设。相比于质量,较多部门更注重于构建保护区总数,忽视了日常管理。保护部门重叠,分割为较多条块且呈现了多头监管的趋向。规划混乱并且多变,在现今体制制约下的各部门也缺失了平衡性,没能充分沟通。主管部门总数是较多的,缺失统一调配及监管,影响监督的实效。
4.2 分布的保护区不均衡
存在保护盲区,分布至各地的保护区并不均衡。地理条件呈现为复杂性,因而分布着不均衡的保护区。在各地范围内,针对于保护区构建并没能予以重视,分布状态体现为差异性。从总数来看,北方相对是较少的,中西部区域也没能配备足够的保护区。从部门划分看,自然保护区起始于林地保护,这个部分配备了较高水准的保护区,总数也是较多。然而与之相比,草原、湿地及滩涂的保护区并没能与之匹配,只占有较少的总体比例。
4.3 缺乏资金的保障
调配的资金不够,缺失完善保障。在较长时期内,财政统一调配了国家级保护区必备的运转经费;其余保护区,被归入地方来扶持。地方财政比较紧缺,很难抽出额外财力用来扶持保护区。严重的情况下,某些区域甚至倾向于毁损生态,因而付出了更沉重的自然代价。缺失持久性的投入,保护区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价值。少数部门在初期构建过程中,甚至尽量上报更少的自然保护区以便于缩减支出。在缺失运转经费的状态下,无法配备更齐全的保护设备。缺失人员编制,保护区范围内也常见偷采或偷猎的恶劣现象。生态遭受毁损,阻碍了持久且稳定的自然保护事业。
5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
在今后时期内,自然保护区总数还会持续累加,并且更注重根本的生态质量。在效益及速度这两个方向上,都要做出改进。较多保护区都亟待予以抢救,从严落实平日内的监管以及全面保护。面对现实问题,若要设定持久的保护思路并非简单,要经过较长期摸索探究。必须提升必备的意识,全方位入手来逐渐完善保护区。详细而言,现今针对于古龙山自然保护区可以设定如下改进思路。
5.1 强化根本认识
完善生态保护,构建更多且更优质的保护区,唯有从根本上摒除落后的意识,才能有所改进。应当转变观念,提升业务水准及总体素养。在各层政府中,生态及资源保护取得的成效应被看作必备的考评指标,构建责任机制。需要拓展现今的宣传范围,借助于报刊及电视这类媒体来拓展日常宣传的覆盖面,普及科技生态类的常识[4]。此外,还需要深入至更广的群众中,赢取各界支持。这样做,有助于提供日常运转必备的资金,以用来扶持保护区。
5.2 构建法规约束下的新体制
应当理顺体制,构建更全面的法规保障,并且从严予以落实。健全关联性的自然保护法规,在设定的阶段内有必要强化常态的保护。例如:展开执法检查,设定日常性的专项查验。在立法层次内,也应尽快颁行相联的保护条例,在短时内注重完善。社会进步的状态下,仍有必要摒除多头监管,增设统一的管理局。在各个省区内,也有必要配备专用性的监管部门,落实多层次的全面保护。
理顺自然保护的体制,还需增添必要的运行投资。应当明确的是:自然保护应被看作公益类的事业,它所需的投入相对是较小的,对应着的成效却尤为显著。投入更多的资金,常规性的保护区建设应被归入预算体系。鼓励全面投资,构建专门用来保护珍稀物种的基金。如果条件准许,还可以划定公益林等多样项目的补助,维持丰富且多样的物种优势。
5.3 摸索双赢的新途径
针对自然保护,有必要密切结合保护及发展,处理好全方位的关系。经过长期的摸索,要探寻经济进步及保护生态二者的契合点,构建双赢的桥梁。应当密切进行多方主体的协作,保护区发展应被融入总体地方经济之中。通过这种改进,地方群众拥有了真正的收益,也便于探究联合保护的新思路,促进当地增收及致富。
6 结论
从目前状态看,自然保护区在现实建设中仍没能完善,有待进行长期的改进。探究完善的思路,要详尽划分科学的保护区,依照设定好的规划予以落实。在日常管理中,要增加全方位的保护区监管。作为公益事业,构建更科学的自然保护区不可缺失地是筹措及投入资金。为此,应从根本上改善保护区的建设条件,配备更高水准的管理人员。落实分类及分区的日常监管,整合全面的性能。在未来实践中,还需强化保护区的协调性及总体性,显示独特的人文自然特色。
[1]吴逊涛,赵 芳,李先敏.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有效管理措施[J].防护林科技,2014(12):48~50.
[2]王京歌.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与问题[J].生态经济,2015(3):10~13.
[3]权 佳,金 羽,徐卫华,等.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2(4):104~107,142.
[4]赵献英.自然保护区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作用和意义[J].自然资源学报,2015(3):279~285.
2016-09-27 作者简介:陆国弟(1973—),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林政资源管理、森林资源调查、林业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S759.9
A
1674-9944(2016)19-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