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以青花瓷表达对华夏文明的尊重
2016-11-30包崇爱
包崇爱
长达18米的大青花《清明上河图》首次惊艳亮相云南省职工创新创意成果展,就亮煞了所有人的眼球,在一片惊叹声中,我找到了这幅画的主人——云南乐土工作室画家朱文斌先生。
记者:请问您用多长时间完成了这幅《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大概有多长?是怎么画出来的?
朱卫斌:我用了近两年的时间,以3.5倍放大为102×1800厘米,整幅画以工笔画为主,写意为辅,以国画青花瓷的颜色进行描绘。
记者:为什么想到要画它呢?
朱卫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只是,原作太过于写意了,树木无叶,屋瓦不清晰,城墙线只横无纵,人的衣着服饰和牛马牲畜状貌不清,尤其是人物的表情神韵等结构线,让观者感觉认识模糊随意。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我想把他们的真实面貌描绘出来,让观者历历在目。”
记者:您这幅画是临摹吗?还是有您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里面?
朱卫斌:大青花《清明上河图》让每一个人物都有了生动的表情,每一个故事都有了生动的细节!有幸越雷池半步,实属斗胆!
记者:我理解这就是传承与创新吧!
朱卫斌:我希望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大青花《清明上河图》,表达对华夏泱泱大国的尊重,也融入文化传承与发展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记者:您认为这幅作品的亮点有哪些?
朱卫斌:我认为大青花《清明上河图》,亮点之处有四点:第一,以3.5倍放大为102×1800厘米,从宏观上看更为壮观;第二,从微观上看,更为精到严谨,古朴安详中见情趣。第三,精绘突显动态中的人物、牲畜,在以人为本的当今,有意扩大突出人物、牲畜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增强其动态表情刻画,以自然和谐之心境,置身环游于画里画外的风物人情。第四,以青花瓷色为主调,在青花笔墨里,眉开眼笑中,神清气爽,情趣盎然。
记者:您画了多少个人物?
朱卫斌:原画绘制了733个人物,我在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个人的思考和理解,大青花《清明上河图》人物设计多达828个。
记者:您这幅画长18米,是几张宣纸黏贴起来的吗?
朱卫斌:你看,整幅画没有一个接缝,是在整卷的宣纸上完成的。
记者:这个难度真的是超大,您觉得哪个部位是最难的?
朱文斌:改编创作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真实还原宋朝时期的风土人情、社会环境等,要不断地对一些细节进行历史考证;为了呈现更丰富的故事性,要尽量把每一个人的神态动作画到传神,并且每个人神态不一;又由于作品是在一整张长达18米的宣纸上绘画的,稍有差池就容易毁了整个作品,所以用笔必须既要小心细腻,又要大胆豪放。从画面上来说,大青花《清明上河图》可以把每个部分的故事情节分为:商队图,田园图,惊马图,货运图,汴河图,迎客图,纤夫图,搏浪图,远航图,祭祀图,乡情图,盛世图,看命图,寺庙图,赏鱼图,城关图,抬轿图,养食图等等,其中最难的部分我认为是最热闹也最著名的“虹桥”部分,这里的画面,人物最为集中,神情姿态各异,耗费了较大的精力。
记者:展出结束后,您希望这件宝贝归宿何方?
朱文斌:我希望大青花能进入拍卖市场。当然,通过拍卖的方式进入市场,是我们目前能想到的方法之一,如果能有其他的途径得到大家的认可,那是最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