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供给

2016-11-30彭高亮

经营者 2016年16期
关键词:城市交通

摘 要 公共产品和服务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而城市公共交通无疑是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主要供给方,其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和供给公正性直接关系社会治理水平。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不少城市都面临着巨大的交通压力,就公共经济学视角而言,这主要是城市交通供给难以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交通需求造成的。“公交优先”政策正是城市提高交通有效供给的良策,本文从公共经济学视角对城市公共交通供给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公共经济学 城市交通 公交建设

一、城市公交系统中公共产品的概念阐释

虽然公共产品的实质早在人类社会出现公共契约关系时就已经产生,但直至20世纪60年代,现代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于才在自己的代表性著作《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率先提出了公共产品的理论,此后公共产品理论才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经济学领域。公共产品理论提出后,产品的概念内涵得到了提升,以公共产品理论视角来看,产品不光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私人产品,还包括公共产品以及介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区别于以往的私人产品或商品经济中的产品概念,首先,公共产品有着非常典型的非排他性。也就是公共产品的使用对象是某一特定集体的所有成员,且所有成员共同享有公共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技术障碍或占有成本原因,会使任何一个使用者无法单独割裂占有公共产品的使用价值。其次,公共产品具有典型的非竞争性特点。使用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出现互相影响的情况,这种非竞争性既体现在消费数量上,也体现在消费质量上,用经济学术语来讲,即每增加一个人消费公共产品,边际成本为零。在经济学家布坎南的著作《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对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进行了区分,他指出公共产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私人产品完全遵循市场规律。但是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将一些公共产品供给外包,出现了一种兼有部分私人产品性质和公共产品性质的产品,也就是准公共产品,这种准公共产品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普遍。但是,混合产品同样有广义上的混合产品和狭义上的混合产品之分。广义上的准公共产品是指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中,只要有一项为零即符合;狭义上的准公共产品则仅仅指具有利益外溢性的产品。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公共交通就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城市公共交通一方面具有典型的非竞争性,因为公共交通的使用价值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任何使用者因为政策或成本原因,都不会单独占有公共交通资源,同时,公共交通资源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任何个人对公共交通资源的正当使用都不会影响其他使用者。但是,公共交通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因为公共交通资源同样有其运行的成本,使用者必须支付一定费用后才能使用公共交通资源,而且一旦公共交通供给同需求间产生矛盾,主要是供给小于需求的矛盾,就会出现边际拥挤成本,使用者间的消费机会互相受到影响,因此竞争性因素在公共交通产品中又不能完全排除。与此同时,以狭义的公共产品观点来看,城市公共交通产品也具有典型的利益外溢性特点,私人交通会和公共交通间产生矛盾冲突,这在私人交通发达的大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城市公共交通不仅会给使用者带来交通需求上的满足,还会给城市环境和社会秩序等带来积极影响。

二、增加有效供给是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难题的有效途径

人类社会历史上,除了远古时代的人类出行受到自然条件限制,自从发展交通资源以来,交通资源的需求量总是高于交通资源的供给量。交通资源的供需矛盾由来已久,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基数十分庞大、人口净增长数量十分巨大的国家,使交通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各种交通资源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一些交通资源占有总量更是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交通资源占有量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同许多发达国家仍有巨大差距。目前,我国城市人均公路长度仅为东京的3/5左右,不足伦敦、巴黎等交通完善城市的2/5,就汽车保有量而言,我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不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石油资源量也决定我国汽车保有量短时期内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生态伦理名著《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写道:如果目前中国的私家车普及水平达到美国标准,那么对全球石油资源而言,将会是一个巨大灾难。可见,我国交通资源的巨大压力来自各个方面,交通资源缺口十分巨大。巨大的交通资源缺口不仅不利于民生建设,而且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数据统计显示,仅我国大型城市,每年因交通拥堵和交通资源缺口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就以数千亿计,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0。同时,城市交通问题不仅表现为交通资源紧张、交通压力巨大,还有许多次生性影响。比如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的交通秩序混乱、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发生比例增加,汽车尾气污染、汽车噪声污染、汽车光污染、公路占地造成人地关系紧张等诸多问题。虽然每年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会对交通建设投入巨大的物力、人力,但从现实效果来看,我国各地的交通环境还都普遍存在巨大的进步空间。

我国交通资源紧张,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交通建设仍然比较滞后,这不仅表现在公共交通资源的硬件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如许多城市公共交通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比较少,公共交通种类单一,“大公交”发展明显不足,还表现在一些公交软件建设方面。比如公共交通的社会福利性特点不足,对于特殊人群的光照不够人性化,线路设置不合理,线路利用率差异较大等,一些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甚至存在恶性竞争问题,这些都加剧了我国目前的交通困境。根据社会学研究成果,城市公共交通事业投入至少应占到城市经济的3%,才能基本实现公共交通所应发挥的基础性功能,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公共交通投入甚至高达5%,而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投入平均不足城市经济总量的2%,大中小城市之间更是差距明显。数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中,选择公交作为常用出行方式的人员比例只占城市人口总数的近四成,而平均而言,选择公交作为首选出行方式人的不足城市人口的三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拥有私家车,这对公共交通事业更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持续下降,而在公共交通发展完善的一些北欧国家,如丹麦、荷兰等,选择公交出行的人数比例甚至可以超过出行人员比例的近80%。

在我国,政府作为公共交通资源的主要供给方,普遍在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诸如缺乏应有的公共交通监管体制,政府支持公共交通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社会影响明显不足,对于公共交通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保证明显不足等。目前,学界主流对于这种以政府为城市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认识,由于政府在公共交通中的作用,所以市场本身的运行机制并不能对这种公共产品交易成本施加有效影响。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众多成功案例,也强有力地说明了以政府财政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以公共交通为城市交通建设发展的重点,能够有效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避免财政的不必要内耗,是城市交通建设甚至是整个城市经济建设的关键。所以如果只想依靠市场,那么城市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将会陷入一种很盲目的逐利状态,无法发挥城市公共交通应有的价值,不能实现有效供给。而且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这种混合公共产品而言,利益的外溢性特点决定其不能被市场所控制,否则短期利益将会对社会的长远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对于个人而言这同样是巨大的利益损失。这种利益的外部化特点也是城市公共交通具有明显社会公益性质的基础所在。社会公益性福利的实现恰恰是政府治理的一项重要目标,而要想减轻市场机制对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掌握着城市经济政策的政府无疑是关键性角色。不管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而言,还是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而言,以政府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产品的主要供给者,都具有市场机制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都是城市公共交通实现良性发展、实现社会良性发展的不二选择。

三、政府提高公共交通系统中产品有效供给的策略

(一)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要想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的良性发展,政府首先要在观念上高度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大部分城市而言,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已经不存在明显的财政困难,关键是对其进行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保障。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最大政策性问题,在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不能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一届政府任期内做出的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很难在下一届得到有效落实,其次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不明确也是许多城市的问题。因此,必须以政府政策明确公交的优先地位,加大公交事业的投入,以法律法规确保城市公交建设的连续性。

(二)通过财政支持、用地支持、政府补贴等多种措施联动支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需要多种条件的共同支持,包括有力的财政支持、用地支持,甚至包括公交运营过程中的政府财政补贴和价格补贴。对此,中央文件也有明确指示,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把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点,在城市交通用地规划中专门重视公共交通的发展;政府财政中对于公共交通发展的预算也不应低于规定水平,应给予公共交通事业以财政补贴,使其价格处于合理范围,体现社会福利性。所以,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重点在于这些政策的落实层面。

(三)以合理的交通管制措施减轻私人交通对公交系统的压力

近年来,我国明显增多的私家车,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公共交通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但是从现实效果来看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私家车管制措施。而私家车单双号限行就是一种有力举措,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使用效率,这种管制措施旨在提高私家车出行成本,鼓励公共交通,各城市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四)以科学技术合理规划增加城市公交利用率,降低公共交通运营成本

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利用率的关键,在于增强城市公共交通自身的竞争力,这些竞争力体现在价格竞争力和服务竞争力上。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和政策手段降低公交运行成本,提高公交服务便利化水平,使人们愿意选择公交出行。

四、结语

重视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不二选择,为此,政府必须承担应有责任,加大公交投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便民化水平。

(作者单位为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彭高亮(1986—),男,广西百色人,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2016级研究生,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助教。]

参考文献

[1] 邓元慧,欧国立,邢虎松.政府在城际轨道交通多元化供给中的作用机理[J].经济问题探索,2014(06).

[2] 程爱军.从公共经济学视角分析“公交优先”政策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8(05).

[3] 赵光辉,丘建华,赵艳.交通运输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供给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09).

[4] 侯小琴.关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问题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

[5] 刘小玲,薛亮.沈阳市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2015(04).

[6] 徐丽群.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优先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研究[J].城市,2013 (10).

[7] 陈国祥.论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对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的作用[J].人民公交,2012(05).

[8] 王忠民.第一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名单出炉[J].驾驶园,2012(11)

猜你喜欢

城市交通
水泄不通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城市交通旅游电子地图的研究与应用分析
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的规划探索
城市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及对策分析
发展城市绿色交通的必要性研究
遥感技术在城市交通规划与监测中的应用
当前“互联网+”形势下的出行变革
浅析城市交通发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