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创新需要经济适用

2016-11-30许小年

商界 2016年11期
关键词:德鲁克随机性企业家

许小年

宏观经济形势越差,我反而越乐观。只有在经济不好时,企业才有压力转型升级,才能下决心告别传统经营模式,探讨、摸索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

创新未必需要高科技

工业4.0听起来很美好,但是且慢,有必要吗?在我看来,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不需要4.0,甚至先进的工业国家也不需要。德国最先提出工业4.0的口号,我到德国看过奔驰公司,在它的生产线和总装线上没看到,而且我认为4.0也没必要。我问德国的大公司高管,你们搞工业4.0的成本是多少?资本开支增加多少?投资回报率是多少?没有人说得出来。

汽车的流水生产线做到工业3.0已经足够了,一块金属板进入车间,机械手(恐怕还不是机器人)把它放在冲床上,压制成型,另一个机械手又把成型的零件传递到下一个工序……最多就工业3.0吧。没必要每块铁皮、每块玻璃上安装一个传感器,再加个智能模组,做成物联网,让每个零件彼此以及和中央控制系统对话。有必要吗?4.0是要花钱的,这个投资能有收益吗?

德国的一些中型企业反而在信息化方面做得相当到位,我见过一家为中小企业提供加工刀具的公司,它建了一个信息化的刀具管理库,客户订购的车刀、铣刀、钻头都摆在库里,每一把刀具上都有个条形码,机器自动分拣,放进盒子在流水线上高速运行,备齐后打包发货。只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刀具需要人工分拣。哪个企业什么时候订的什么刀具、数量和交货时间都在系统里,系统连接客户订货、公司内部的生产、采购、仓库和发货,虽然还有人工干预,但信息化已经基本到位,够用了,不需要物联网、智能化,不需要工业4.0。

企业创新,技术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效率的手段,效率最终反映在财务指标上,而终极的财务指标就是利润。如果工业4.0不能增加利润,要它做什么?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他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里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创新未必需要高科技,传统行业照样可以创新,照样可以提高效率。

我把企业家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交易型企业家,第二类是管理型企业家,第三类叫做创新型企业家。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第一类企业家的机会越来越少。

当下的中国经济不再供应短缺,变成过剩经济了。在供给过剩的环境中,企业转型很困难,企业家很难从交易型转变为创新型,甚至很难转变为管理型,他们还在习惯性地问:“股市年底多少点?房价还能再涨吗?政府政策会有什么机会?”还在做交易套利的打算,而不是创新型企业家的思维。

创新来自于哪?来自敏锐的直觉。创新的机会各行各业、市场的各个角落都有,问题是机会到你面前时,有没有能力把机会变成现实,变成能够盈利的产品。

但德鲁克认为,仅有直觉是不够的。企业家要进行系统的逻辑分析,想象和勾勒出未来大致的商业模式,并且要组建一个管理团队,扩大规模,不断复制已成功的商业模式。

直觉和系统管理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经验积累。德鲁克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强调专注,强调技术和市场知识。只有避免多元化,在一个行业甚至一个细分市场长期耕耘,才能形成积累,才能抓住创新的机会。

所以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不要觉得我所在的这个传统行业没希望,我一定要去做高科技,跨界做金融或者房地产,看着人家赚钱容易。曾经赚过很多钱的美国金融业,今天在收缩,华尔街在裁员,你还想去做金融吗?德鲁克讲过创新不需要伟大,需要简单、小规模、专注和专业化。

攻关式创新 vs 随机性创新

德鲁克认为,如果创新型企业家和管理型企业家紧密合作,可以有计划地对创新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管理,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德鲁克非常重视基于知识的创新,而系统化掌握和运用知识成为创新的前提。德鲁克的方法虽然十分重要,却未必能适用于所有的创新。

创新活动可分成两类:一类是攻关式创新,另一类为随机性创新。攻关式创新有着明确的目标,但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互联网、移动技术的时代,很多创新都是随机的,事先并不知道这项创新能实现什么目标,带来什么效益。德鲁克在他的著作中反复论证系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性,保证创新的技术是可行的,成本是可控的,价格是市场可接受的。系统方法的有效性毋庸置疑,但这样的方法适合攻关式创新,对随机性创新就很难说了。

没有区分攻关式创新和随机性创新,这是德鲁克这本书的一个缺陷。或许因为他本人是研究管理学的,研究的对象是确定性的事物;或许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和我们不同。相对于传统工业技术,今天的互联网和移动技术更加不确定,更难以预测,迭代升级也更快。

德鲁克用柯达胶卷的发明说明什么是攻关式创新。对于这类目标比较明确的攻关性创新,德鲁克的系统研究和系统管理方法是比较有效的,随机性创新则另当别论。

随机性创新的特点就是事先根本不知道这项技术能带来什么,目标都不清楚,怎么进行系统的研发呢?随机性创新,无法用德鲁克所推荐的方法来提高成功的概率。

在随机性创新方面能做什么呢?由于目标不清,事先不知道创新将带来什么,甚至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创新?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所以叫做“随机”。尽管是随机事件,带有相当大的自发性和偶然性,但也不是无所作为,完全的放任自流。企业可以做的是营造和保持一个开放的环境,鼓励独立和自由的思考,建立创新的文化,让各种各样创新主意、设想无障碍地涌现,为创新的尝试及时、恰当去配置资源。

如果说德鲁克的系统开发方法可以提高创新成功概率的话,开放、自由的文化则是增加创新出现的概率;前者关注创新的“质量”,后者则靠创新的数量取胜。鼓励大家都去试,谁知将来哪一项会中头彩,反正尝试的次数越多,中彩的可能性越大。

即便对于随机性创新,德鲁克的忠告也并非没有帮助,它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商业的常识,归根结底,创新也是个商业活动,不过形式特殊一些而已。不久前还风云一时的“互联网思维”就在常识上栽了跟头。创业公司谈的都是技术、流量、用户数,很少有人问成本是否可控,什么时候赚钱以及从哪里赚钱,好像互联网公司从来不想赚钱的事,似乎赔得越多越高明,这就违反了商业的基本常识。

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思维来证明,不赚钱的生意都是耍流氓,就这么简单。有的公司说,要想赚钱是分分钟的事,实际上却年年不赚钱,弄到没有外部融资就活不下去的地步。

亚马逊那么多年不赚钱,最近终于有利润了,但利润来自云计算,而不是主营业务电商。现在亚马逊的定位和市场估值已发生变化,它不再是一家电商公司,而是云计算的技术提供商。我们要问国内电商同样的问题,你什么时候赚钱?不赚钱规模做得再大,有什么意义呢?投资者为什么要持续给你融资,买你的股票呢?

荒郊孤狼 vs 风口群猪

德鲁克在这本书里一有机会就讲专注,我十分赞同,当下国内企业尤其需要专注。德鲁克分析美国汽车业的变化,说明专注和企业成败的关系。

20世纪初期,汽车还是美国上流社会的奢侈品,一般人家负担不起。亨利·福特看到汽车销量在美国每三年翻一番,认为汽车是一个能带来巨大利润的新机会,开始琢磨如何让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

福特意识到,把奢侈品变为大众消费的关键在于降低汽车价格,于是他采用了流水生产线,降低生产成本,重塑了整个汽车产业。

福特聚焦大众市场获得成功,通用则跟福特错位竞争。其创始人杜兰特认为,汽车会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必不可少的交通和运输工具,通用的定位就是“通用”,卡车、轿车什么都造,什么都卖,自己造不了卡车就收购一家,通过收购与兼并健全产品线。

福特价格便宜,通用各类车都能生产,沃尔沃另辟蹊径,它的卖点是坚固耐用和安全。

沃尔沃在新英格兰地区打广告,说它的底盘永不锈蚀,而且坚固得像辆坦克,撞车事故中都是别的车翻掉。沃尔沃为它的专注也付出了代价,车子重、油耗高。但是市场就是这样,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守住你的细分市场,突出你的特色,一定会有收益。

宝马、沃尔沃在上世纪60、70年代都是默默无闻的小字辈,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能够生存到今天,实属不易。美国汽车业巅峰的时候有200多家厂商,现在仅剩2家,一家是福特,另一家就是通用。

200多家都被淘汰了,剩下的凭什么生存?就凭专注,盯住细分市场,坚持自己的特色并且做到最好。宝马的定位是“年轻的成功人士的座驾”,开辆宝马,里面坐的人不仅成功,而且年轻,你买不买?保时捷盯着跑车做,大众市场每年卖几百万辆跟我没有关系,我只做跑车,世界上最棒的跑车。

坚持差异化,坚持自己的特点,别每天老想着怎么成为风口上的“猪”,风口上的“猪”太多、太拥挤,给你留下的空间很小。大家都做同样的事,那不是创新,创新是荒郊野地里的“孤狼”。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进入了L型的轨道,中国的大多数企业也将经历L型。下行之后要在谷底停留多长时间,我也不知道,三年、五年的思想准备总是要的吧。在谷底不要单纯地熬,你也许可以熬过去,但当漫长的衰退结束时,你会发现和新的机会失之交臂。

在L型的长尾巴中,要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思考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思考经过这一轮寒冬,行业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的机会可能在什么地方?少读微信推送,多读些书,看看其他的企业在做什么,海外的企业在做什么,未来产品、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守住自己现金流的前提下,尝试做一些创新。

猜你喜欢

德鲁克随机性企业家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考虑负荷与分布式电源随机性的配电网无功优化
适用于随机性电源即插即用的模块化储能电池柜设计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
基于游程数的非参数随机性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