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陷阱问题与对策

2016-11-30陆小成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摘 要:长期以来高碳发展模式导致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精神和心理的恐惧感,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背离了广义虚拟经济的以人为本要求。西方发达国家要求所有国家都要承担一样的减排责任,并以低碳名义对其他国家进行碳壁垒等经济制裁,形成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低碳陷阱”问题。针对“低碳陷阱”问题,要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深刻分析低碳陷阱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加快低碳转型,发展低碳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构建国家低碳创新系统,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开展低碳外交,提高国家低碳经济主导权和话语权。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低碳经济;低碳陷阱;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6) 03-0054-09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high carbon development model has led to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hich brings a sense of fear of the spirit and psychology, and reduces people's well-being, and deviates from the people-oriented requirements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requires that all countries have to bear the same responsibility for emissions reductions and in the name of the low carbon to other countries were carbon barriers of economic sanc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a "low carbon trap" problems tha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low carbon trap" and need to in the Generalized Fictitious Economy Theory as a guide,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trap of low-carbon may br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then propose a more embodies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mainly including accelerating low carbon tran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industry, strengthening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low 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to develop low carbon diplomacy actively, to improve national low carbon economy leading rights and the right to speak.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trap, development strategy

一、引言

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使得我们这个地球资源耗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不堪重负。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斗争与改造,基本能满足生存的需求,但长期以来的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使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特别是雾霾天气频现,人们难以呼吸到清新空气,带来精神和心理的恐惧感,降低了人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这种经济模式显然背离了广义虚拟经济要求。林左鸣教授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经济学仅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是远远不够的,也是非常片面的。“人心”是“辽阔”的,人的心理满足关注的不仅是物质方面,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效用也是巨大的[1]。基于马克思“生活对象化”人类活动图式的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统称[2]。改变传统的高碳粗放型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发展不仅要重视物质生产,更加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精神生产,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气候变暖、资源枯竭、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之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如何发展低碳经济?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各国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与义务,却存在许多的争论,即所谓的“低碳陷阱”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要求所有国家都要承担一样的减排责任,并以低碳名义对其他国家进行碳壁垒等经济制裁,形成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低碳陷阱”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经向地球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才刚刚开始,或者发展时间比较短,还有较强的碳排放需求,强制性地要求承担同样的减排责任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西方国家提出的碳减排要求和进行的碳壁垒实际上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某种经济制裁,也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新的经济主导权的占领。不过,低碳陷阱可能是真正的经济遏制“陷阱”,但也是全球气候变暖、高碳经济模式不可持续对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必然要求。因此,科学而理性地认识低碳陷阱问题非常重要。针对“低碳陷阱”问题有必要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深刻分析低碳陷阱对发展中国家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对策。

二、全球气候变化:“低碳陷阱”问题的提出

(一)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低碳发展问题

由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通过大量焚烧化石燃料包括石油、煤炭等,砍伐森林和焚烧活动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形成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生存。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现实形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威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也形成了基本共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有效措施,而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4]。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更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5]。低碳发展旨在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思想创新,在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6]。

(二) 低碳陷阱源于西方国家基于气候变暖的国际策略

“低碳陷阱”现象缘于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出台的碳壁垒。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西方主流的共识是试图把它归结为科学问题,但哥本哈根会议期间的“气候门事件”揭露,英国科学家修改科学数据以支持CO2作为气候变暖的原因的数据,引发了少数派关于“碳排放”与大气变暖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的持续争议,认为这是发达国家借碳排放遏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场规模巨大的“骗局”。这种碳壁垒“骗局”或“陷阱”成为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担忧。西方发达国家从战略层面考察,纷纷将低碳经济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与方向。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欧盟将低碳经济、新能源革命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日本提出构建低碳社会和环境立国战略。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气候变化战略,制定新能源政策助推国家低碳发展。联合国发布极具影响力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和《京都协议书》(1997年)两个纲领性文件,并积极组织各国制定可行的低碳发展行动计划。包括美国、日本、欧盟15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如美国、欧盟15国、日本等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分别减少到8155、5123、1219百万吨,如下表1所示。中国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到10716、2205百万吨。西方国家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工业化进程,“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模式让西方国家享受免费污染和经济发展的先到先得优势,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全球气候影响和生态环境污染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结果却要求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承担责任。在此背景下,中国理论界与实践界的部分人士对于减碳心存疑虑,视减排为“陷阱”[7]。

(三) 低碳陷阱催生低碳时代的世界新规则制定权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试图利用碳市场机制和碳关税谋取本国利益最大化,遏制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急速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的发展,占领经济制高点,同时占领道德制高点,获取低碳经济时代的世界新游戏规则的制定权。针对低碳陷阱问题,中国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低碳话语和发展模式[8]。低碳陷阱催生了低碳经济时代的世界新规则思考。西方发达国家可能进行新的游戏规则制定,继续掌控和主导世界新政治经济秩序,长期占领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垄断地位。林左鸣教授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目的归根结蒂是要掌握广义虚拟经济主导权,也就是掌握财富标志生产权和游戏规则制定权[9]。发展中国家要改变历史以来的被控制、被制约的地位,必须高度认识低碳发展及其可能带来的“低碳陷阱”问题。选择低碳发展道路,主动迎接挑战和紧紧抓住难得机遇,制定新的低碳战略,获得应有的国际低碳话语权,重构世界政治经济的低碳新秩序[10]。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才能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环境污染,加快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人们构建更加清新、宜居、和谐的生存、生产、生活空间,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高度结合,才能真正符合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西方“低碳陷阱”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的到来迫使所有国家不得不采取实际性行动进行应对,因此即使不面对这种低碳陷阱,发展中国家也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加快节能减排和低碳转型,资源能源瓶颈性制约以及本国所存在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有战略性、长远性的发展眼光和行动。哥本哈根会议揭开了“碳时代”的序幕,并有可能形成一个以“碳实力”竞争为核心的国际格局。“碳时代”正在逐步瓦解由某一国家全面控制全球事务的可能性,促使各种国际行为体在公共平台上建立碳责任与碳实力之间的平衡[11]。借助这种挑战、压力和危机,迎难而上、积极应对、低碳转型、创新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低碳陷阱困境的重要机遇。

(一) 低碳陷阱背景下的重大发展机遇

低碳陷阱所带来的挑战、压力和危机,也可能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发展机遇和动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包括中国在内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沉重教训,西方国家借助其发达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能在全球进行资源掠夺和侵占,几次世界大战均是以资源能源、土地等多方面的掠夺为目的的西方国家游戏。当前,发生世界性大战的可能性不高,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能源等物质掠夺始终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换了获取物质财富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如通过技术竞争、标准、西方国家所制定的国际条约、规则,控制国际金融体系等,极大程度地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获取。针对低碳陷阱而言,一方面西方国家经常所惯用的绿色壁垒、碳关税、贸易保护政策等,能形成对来自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严重制约,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日益苛刻的国际减排标准面前,中国必须小心规避某些“环境正义”幌子下的“碳陷阱”[12]。但是另一方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低碳转型,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提高技术竞争,形成国际标准和品牌,形成低碳崛起和弯道超车,是中国加快自身发展和强占国际未来制高点的利好机遇和重要砝码。

(二) 低碳陷阱对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挑战

当前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却不能享受这种待遇,其资源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技术等投入,还面临来自全球的政治层面的诸多限制,这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的重大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当人均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现代化水平时,其人均能源消费量至少要在4吨标准油以上(美国甚至高达8吨标准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9吨(美国人均高达19吨二氧化碳)。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在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阶段,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都曾急剧增加[1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碳排放空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不断增加,需要由高碳经济即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而这种成本又难以由私人个人或政府和社会组织承担,发达国家即使有援助的义务,但没有援助的契约性责任。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5月在北京发布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我国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发达国家垄断了重大的低碳核心技术,经合组织发布的《2008专利统计纲要》显示,至2005年,可再生能源专利技术中的36.7%、20.2%和19.8%分别由欧盟、美国和日本所掌握,机动车污染控制专利技术中的48.9%、13.7%和31.4%分别由欧盟、美国和日本所掌握,如图1、图2所示[14]。

发达国家方面虽然多次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但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发达国家缺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低碳技术的政治意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往往受到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知识产权转让费用高,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高昂的转让费用,从而无法获得更多的低碳技术[15]。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差甚远。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经济高碳发展困境和低碳技术障碍等挑战。

(三) 低碳陷阱的辩证反思实际上可能形成国际共赢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经济模式。因此,发达国家如果从共赢、合作、和谐的全球视角和广义虚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简单的碳壁垒和碳陷阱并不利于西方发达国家单方面自身的长远发展,而通过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重视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低碳技术转让、低碳技术输出等,将既有利于共同改善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所产生的系列政治经济问题,也有利于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状况的改善和国家经济绿色增长。因此,也有较多研究认为,西方国家并非完全是“低碳陷阱”。发展低碳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型,进而建立低碳社会,英、法、德、美等欧美诸国以及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印度等早已拉开架势开干了,并非设计“低碳陷阱”,坑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16]。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从辩证反思的视角考察低碳陷阱现象,西方国家的碳壁垒既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压力和挑战,也是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重要机遇。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本质内涵,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17]。一方面,中国自身的资源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小觑,传统高碳模式必须转型,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发展战略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中国为西方国家提供的廉价品的“费力不讨好”高碳模式必须转型。西方国家甚至于全世界在享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直接或间接地规避产品生产可能导致的国家资源能源耗竭、环境污染风险的同时,还以种种借口指责、设置碳壁垒阻碍中国发展。基于内外压力和种种挑战,中国必须正视低碳发展的国际机遇,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低碳绿色发展理念,迎难而上,加快低碳发展转型。应对低碳陷阱,探讨中国反“低碳陷阱”的应对战略选择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战略意义。

四、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陷阱问题的对策选择

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应对低碳陷阱,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改变传统的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体现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广义虚拟经济是指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能满足心理、精神需求,是一种基于实物价值与虚拟价值二元价值容介态的,以人为起点,又以人为归宿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经济[18]。低碳经济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广义虚拟经济形态,强调人们要主动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调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要追求对生态的保护,对人们生态权益、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满足。西方国家制造的“低碳陷阱”所带来的各种发展机遇将是中国进行“反低碳陷阱”和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抓住这种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提高国际低碳竞争力,增加国际社会和国际市场的低碳话语权,打破自身的弱势地位和边缘化困境,进入国际社会“第一方阵”,才能为构建公平、民主、自由的新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增加实际性的中国影响力。

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要进行低碳发展的共同治理,整合和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力量,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适应技术水平和能力,同时也借助该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的国际声音和国际地位,实现反低碳陷阱战略和策略,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软着陆”。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慎重、战略性地认识这种挑战和机遇,制定反低碳陷阱战略,加快自身发展,实现技术追赶和经济赶超,才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关键性的对策选择,如图3所示。

(一) 在技术层面,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形成国际低碳核心竞争力

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的技术创新要求避免过于物质化的创新异化行为。因为技术具有双刃剑效应,技术变革既可能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利,也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农药、化肥、添加剂等技术创新实际上是对人类生活形成严重威胁。因技术进步使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加速,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实际上是反映了人类行为特别是技术行为仅仅追求物质生产需求,忽视了人们的心理、精神、生态和谐等需求,是违背广义虚拟经济要求的。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充分显露出技术异化自然物质属性,即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给人类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危害现象,技术异化具有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指出的负面价值效应[19]。在此维度进行思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要谨慎其负面价值效应,选择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在适应和治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层面,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战略,也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更是符合广义虚拟经济范式要求的技术创新。

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应加强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低碳技术转化。中国加强低碳科技创新是破解西方国家“碳壁垒”、“碳陷阱”的战略突破口[20]。以低碳方向为指引的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内在驱动力。低碳技术创新主要包括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等三类技术:一是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为主的减少碳排放的;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三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为主的去碳技术。有学者把低碳技术归纳为3类,即能源替代技术、节能技术和碳隔离(固碳)技术,这三类低碳技术的创新内涵与关键技术领域,如表2所示[21]。

中国如果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低碳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和追赶,有可能在某些或者更多的低碳技术方面占领国际低碳技术的前沿,获得低碳技术创新的话语权和应有地位。发挥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通过国家配套资金支持和相关低碳技术政策的扶持,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共同建设低碳技术创新试验室、国家工程低碳技术研究中心,促进低碳技术转化和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突破“低碳陷阱”和“锁定效应”困境,加强关键共性低碳技术攻关,抢占未来世界经济制高点。对于我国而言,加强国家或区域低碳创新,需要布局和谋划低碳技术路线图,在智能电网、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锂离子电池技术等重点领域制定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低碳重大研究计划,提高低碳技术创新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世界经济和技术竞争的制高点,进而突破技术方面的“低碳陷阱”和“锁定效应”困境,如图4所示。突破“低碳陷阱”和“锁定效应”困境,我国各级政府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建立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建立低碳技术发展的专项基金从财务上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给予采用低碳技术进行生产的企业税收优惠,以降低低碳技术的应用成本,促进节能减排,破解资源能源瓶颈性制约问题,促进经济模式的转型[22]。同时,企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低碳形象和履行低碳责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在经济层面,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加强能源结构调整,构建国家低碳经济形象

低碳经济模式是适合广义虚拟经济要求的新型发展范式,即改变传统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或者零污染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和谐经济模式。发展低碳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产业碳排放强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国家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低碳经济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低碳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发展低碳产业战略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对传统高碳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低碳改造,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和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加强对传统高碳产业和企业的低碳化改造。二是发展低碳绿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再生能源产业,减少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优化能源结构,重视低碳新能源开发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如重视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开发,降低能源碳排放强度。三是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低碳绿色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均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心理、精神价值等消费需求,属于典型的低碳经济和广义虚拟经济形态。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制造业服务化和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质量提升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低碳型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推进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 在创新网络层面,构建国家和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实现低碳崛起与弯道超车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人是目的而非工具。因此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忽视人的主体性地位,要构建更加和谐、公平、持续的创新网络,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发展体系,才能更加有效实现人们物质生产需求与精神需求的高度结合。因此,为加强低碳发展,应该重视构建国家或者区域层面的低碳创新系统。所谓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与低碳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组织机构和制度与机制等实现条件构成的网络体系。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和区域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发展要求,提升区域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23]。构建国家或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应加强低碳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加强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城市之间的低碳科技资源整合与低碳创新联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低碳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产权体系和国际低碳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通过低碳创新试点,培育创新者的低碳创业意识、提升低碳创新与低碳实践能力,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实现低碳崛起和弯道超车,应构建应突破行政体制障碍和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加强面向低碳经济的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国家低碳创新系统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低碳科技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低碳技术扩散与低碳技术转化、产业孵化等服务,依托机场、港口、车站等交通枢纽优势,促进不同区域间的低碳产业分工、梯度转移和低碳产业集聚,加强国家或区域低碳合作与优势互补,构建功能互补、宏观布局、市场互联的低碳创新一体化机制。

(四) 在人才培养层面,应加大对低碳技术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国家低碳人才竞争力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高度重视人的主体性价值体现,认为人们只有同时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社会,才能真正挖掘人的强大潜能,这样的经济形态才是和谐的、持续的、文明的。实现低碳发展离不开人才,需要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所有的国际竞争都离不开人才的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人才,国家从反低碳陷阱战略的制定中,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加盟与合作。一方面是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离不开高端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大低碳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针对市场需求和低碳技术发展的需要,加强低碳技术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力资源水平,提高技术吸收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区域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是加大低碳发展、低碳创新、低碳金融、低碳战略等多方面的服务型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发展的专业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低碳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服务保障。此外,中国还应加强对其他国家的低碳人才交流,以低碳人才培养为举措提升中国低碳发展和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五) 在国际合作层面,积极开展低碳外交,获得反低碳陷阱的国际话语权

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的低碳发展,强调各国之间、各区域之间的均衡、协调、和谐发展,强调国际合作与互惠互利,避免和拒绝传统的资本掠夺式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时代既是国家之间经济竞争问题,也是国家之间的实力政治问题,中国应积极开展“碳外交”,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增强自身的“碳实力”,积极履行减排承诺,维护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4]。应对低碳陷阱所带来的压力,中国应当加强与发达国家进行低碳技术转让、低碳创新资金援助、低碳技术市场开放、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等合作方式,尤其要加强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争取国际资金、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低碳创新的长期合作平台和协调互动机制。中国应积极发挥在低碳创新国际合作中的先行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交流,通过各种交流合作和协调互动,加强低碳创新的系统规划和协调互动。中国应积极改善与周边区域关系,加强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合作,共同构建国际低碳金融中心、低碳物流中心、低碳技术研发中心等,实现低碳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建立国际化、立体化、生态化的低碳物流和低碳交通体系,实现对全球战略性低碳资源、战略性低碳发展通道优化整合,提升低碳创新的全球竞争力。制定国际低碳新标准,实现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公共治理。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要在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形成更高、更严格的低碳标准,发挥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应有的低碳话语权和低碳竞争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经济发展理念,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靳涛、侯绿林、陈嘉佳.为什么要给“经济人”赋予更多人性?——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探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1):12-18.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5.

马永红、刘贤伟.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2):28-34.

武雁萍.低碳经济的法律路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3):58-61.

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32-34.

刘国建.中国梦语境下的低碳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2-76.

王倩、黄蕊、双星:“碳陷阱”:理论辨析与政策导向[J].经济学家,2011(10):45-51.

张连国.低碳陷阱:民主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低碳经济[J].河南社会科学,2011(4):82-84.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5.

陆小成、冯刚.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创新驱动价值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5(3):65-70.

Anthony Giddens. The politics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Polity Press, 2009,P162.

肖洋.国际海运减排博弈及中国面临的“碳陷阱”[J].现代国际关系,2013(6):35-39.

曾宪植.试论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代价和正负效应——兼论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80-83.

崔玉清.知识产权保护对低碳技术转让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1(1):48-51.

陈文剑、黄栋.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障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20):21-24.

孟赤兵.发展低碳经济要统一认识[J].中国科技投资,2010(11):29-30.

王家庭.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3):85-89.

赵洪江、沈玉清.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创造机制、居民消费决策及价格行为[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3):21-28.

徐治立、王娜、王妍.技术活动广义虚拟经济属性哲学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4(1).

陆小成.中国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2(1):1-4.

周五七、聂鸣.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7):19-21.

葛小芳、傅正华.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J].价值工程,2011(13):6-7.

陆小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基于技术预见的视角[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6):98.

肖洋、柳思思.后哥本哈根时代的中国“碳外交”[J].当代国际关系,2010(9):53.

猜你喜欢

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
为湖南低碳经济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