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2016-11-30王京坡
岳 龙,王京坡,张 静,马 兰,马 雷
(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河北 定州 073000)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岳 龙,王京坡,张 静,马 兰,马 雷
(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河北 定州 07300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2组均行PCI手术,术前均给予阿司匹林(300 mg,1次/d)和氯吡格雷(600 mg,1次/d)口服,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口服。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谷丙转氨酶(ALT)与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结果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治疗。2组治疗7 d后血清IL-6 、TNF-α和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ALT和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均<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炎性因子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继而引起心肌持续性缺氧、缺血、坏死导致的。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其并发症的产生与炎症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具有起效快、疗效确切等优点,但是介入治疗可能引起血管损伤、血管堵塞、心肌损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3]。也有研究表明,PCI治疗后会加重患者的炎症反应,进而影响PCI治疗效果[4]。因此,如何减轻介入治疗对患者带来的炎症反应是目前临床研究的一个重点。炎性因子是由炎性细胞分泌,在炎症反应的过程中释放进入血液,其浓度与机体炎症所处的阶段与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心肌灌注的作用,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这些都主要依赖于其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5]。阿托伐他汀是他汀类药物的典型代表, PCI术前应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可减轻心肌损伤,改善患者预后[6],但是阿托伐他汀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报道较少。本研究观察了在PCI术前给予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炎性因子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在定州市人民医院住院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并且适合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全部患者无严重免疫系统疾病及晚期恶性肿瘤,无肝肾功能疾病,排除对他汀类药物过敏或不耐受、合并慢性营养不良及急性或慢性感染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9~71岁,中位年龄60岁。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0~72岁,中位年龄61岁。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患者及家属对本治疗方案同意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2组均实行经股动脉或者桡动脉PCI手术治疗,术前均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口服,1次/d)和氯吡格雷(600 mg口服,1次/d)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每晚1次,连用4 d,PCI操作方法按照标准的PCI术实施,支架的长度按照病变的血管长度进行选择,支架的直径按照靶血管的正常节段的直径1∶1.1。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每晚1次,连用7 d。
1.3 观察指标 2组分别于PCI术前及术后1周,抽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6、hs-CRP、TNF-α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和AST水平。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后IL-6 、TNF-α和hs-CRP水平比较 2组治疗后IL-6 、TNF-α和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2.2 安全性评价 2组PCI术后ALT及AST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治疗前和PCI 术后均无ALT、AST 升高大于正常值3 倍及以上、肌痛及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表1 2组治疗前后IL-6 、TNF-α和hs-CRP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ALT、AST水平比较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了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之上,由于粥样斑块发生破裂,进而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处发生聚集,在冠脉管腔处形成血栓,由此导致心肌持续性缺氧、缺血进而发生坏死[7]。随着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患者发病后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梗死的心肌组织,并有各种炎症递质释放。炎症反应是造成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以及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IL-6、TNF-α以及hs-CRP等炎性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hs-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是目前公认的反映炎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而可靠的炎症标志物,其已被证实为心脏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对评定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有重要价值,并且与该病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局部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心肌组织损伤、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坏死以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进一步促进hs-CRP的产生,其表达水平的升高也是PCI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原因,与患者的预后也有着重要关系[9-10]。TNF-α和IL-6 是促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二者表达水平显著增加。IL-6 可以将中性粒细胞激活,同时还可以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TNF-α的表达增多,增加了斑块的不稳定性[11]。
目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是国际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12],其主要是使狭窄或者是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腔疏通,进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但是PCI术后有可能导致炎性反应,炎性递质及抗炎递质间的关系出现失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进行手术时,球囊扩张,粥样斑块受到挤压,使得斑块损伤加重,进而暴露内皮下组织,使得微小栓子发生脱落,引发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发生聚集,分泌细胞因子,促使hs-CRP等因子的释放,这可能是造成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因此,如何降低PCI术后炎性反应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阿托伐他汀是第3代他汀类调脂药,具有半衰期长、作用时间长等优点,其不仅具有调脂作用,还具有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斑块进展等作用[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7 d后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2组治疗后ALT和AST水平均较治疗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未出现大于正常水平3倍以上、肌痛及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说明在PCI术前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血管炎症反应,应用较安全,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应用的长期预后及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延长随访的时间进行证实。
[1] 魏勇,欧阳平,汪自龙,等. 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J]. 重庆医学,2012,41(9) :833-835;839
[2] Tan J,Hua Q. Correlations between serum inflammation factors and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 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Yonsei Med J,2012,53(3):501-507
[3] 陈泽芳,陈宋璋,王晓群. 替罗非班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33):27-28
[4] 梁艳媚,林琼申,陈力.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前后炎性细胞因子动态变化的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4):647-649
[5] 黄璟,熊龙根,李国强. 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hs-CRP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 广西医学,2013,26(4):411-413
[6] 王彦方,郑晓晖,胡丰朝,等.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PCI术后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1):55-56
[7] Ponniah JP,Shamsul AS,Adam BM.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sights from Nation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atabase(NCVD),Malaysia[J]. Med J Malaysia,2012,67(6):601-605
[8] Tan J,Hua Q. Correlations between serum inflammation factors and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 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Yonsei Med J,2012,53(3):501-507
[9] Yang T,Peng R,Guo Y,et al. The role of 14,15-dihydroxyeicosatrienoic acid levels in inflamm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ipoproteins[J]. Lipids Health Dis,2013,12(1):151
[10] Zamani P,Schwartz GG,Olsson AG,et al.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death, and recurrent nonfatal coronary events after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the MIRACL study[J]. J Am Heart Assoc,2013,2(1):e003103[11] Al Harbi SA,Khedr M,Al-Dorzi HM,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atin therapy during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and the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a propensity score-adjusted analysis[J]. BMC Pharmacol Toxicol,2013,14(1):57
[12] Steg PG,Jame SK,Atar D,et al.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J]. Eur Heart J,2012,33(20):2569-2619
[13] 张安兴.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塞的作用[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3):256-257
[14] 王妍,张梅,柳秋实,等. 他汀类药物防止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89-1992
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自筹项目(152777182)
10.3969/j.issn.1008-8849.2016.31.020
R541.4
B
1008-8849(2016)31-3474-03
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