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栓塞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2016-11-30简崇东唐雄林袁胜山蒙兰青黄建敏
简崇东 唐雄林 袁胜山 蒙兰青 黄建敏
(广西百色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百色533000)
✿论著/高血压与脑血管病✿
脑动脉瘤栓塞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简崇东 唐雄林 袁胜山 蒙兰青 黄建敏
(广西百色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百色533000)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科2010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椎穿刺治疗,观察组给予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恢复良好率较之对照组明显较高,致残、致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好。
腰大池;持续引流;脑动脉瘤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属神经内急危重症,颅内动脉瘤是其主要病因。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常并发脑积水及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传统临床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以脑动脉瘤栓塞术或夹闭术为主,近来也有资料表明联合应用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引流,具有显著效果[2]。为进一步探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有效治疗,本研究对采用脑动脉栓塞后并腰大池持续引流与常规腰椎穿刺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5年8月期间我科收治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包括男42例,女34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41.2±9.6)岁。入选患者均经CT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病因均为颅内动脉瘤;入院时Hunt-Hess分级表现为Ⅰ~Ⅳ级;主要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呕吐、头痛、意识障碍及颈项强直等。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病人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或家属的知情签字同意。
1.2 方 法
所有患者为入院后均需进行头颅CT检查,确定动脉瘤特征,并在24h内行脑动脉栓塞术治疗。此外,对于窄颈动脉瘤患者,可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术;若患者为宽颈动脉瘤,则需要根据患者实际加用双导管技术、支架、球囊等辅助技术进行具体的治疗。术后在进行常规抗凝、抗生素以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腰椎穿刺,观察组则在患者手术后进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患者需取腰麻体位,进行硬膜外麻醉,并选择在L3-4或L4-5椎间隙进行穿刺[3]。待患者脑脊液流出后,置入硬膜外引流管,内径约1mm,行床旁引流。外部需连接无菌引流袋,并与脑室平面持平,每天的引流量约为100~150ml,引流时间5~7d。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还需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纠正,及时复查患者头颅CT,对颅内情况及具体病情发展进行及时的处理。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4],结果可分为恢复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及死亡四个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3个月的临床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根据GOS评分显示,观察组恢复良好率为71.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11%,两组恢复良好率以及致死致残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并发症对比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出现2例脑积水,1例脑血管痉挛,并发症发生率为7.89%;对照组出现了6例脑积水和9例脑血管痉挛,并发症发生率为39.47%。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手术并发症。
表1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n(%)]
3 讨 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多样,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动脉粥样硬化等。对蛛网膜下出血进行治疗,首先要找出其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有效降低动脉瘤再次破裂引发的致死致残率。目前临床对于动脉瘤的治疗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即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动脉瘤蒂。相对而言,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直接在股动脉进行穿刺的无切口、痛苦小、病程短的手术方式,该种方式不直接侵袭脑组织,能有效防止急性期动脉瘤的再次破裂出血,还能及时处理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并发症,具有显著治疗优点[5]。但是,应用该种手术方式也容易产生脑血管痉挛、脑缺血、动脉瘤破裂或弹簧圈断裂等术后并发症。
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则通过将异常的脑脊液引流,维持较低颅内压来实现治疗目的,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势。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可借此尽早实现血性脑脊液的排出,在降低颅内压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脑血管痉挛、急性肾衰竭,预防脑积水、脑水肿等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损害的发生,降低病死率。与传统的腰椎穿刺术相比,实施腰大池持续引流还可有效减少红细胞的破坏分解及颅高压产生的继发性损害,治疗安全性高。本研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和常规的腰椎穿刺治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患者恢复良好率明显较高,并发症明显较少,与实施腰椎穿刺的患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脑动脉瘤栓塞术后应用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治疗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显著。
[1] 欧阳一彬,莫业和,等.探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并早期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09:99-101.
[2] 周志中,李强,刘林,等.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1:81-82.
[3] 袁强,步星耀,孙彦熙,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防治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5,01:28-32.
[4] 朱青峰,周志国,王国芳.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6例[J].临床军医杂志,2013,02:145-147.
[5] 吴贵平,曾文胜,等.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临床观察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22:190-191.
百色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百科计20140904);广西医药卫生计划课题(Z2015091)
简崇东,1978年生,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的基础及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