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跨境资金管理的现状及监管难点
2016-11-30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国际收支处赵咏梅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国际收支处 赵咏梅
当前我国跨境资金管理的现状及监管难点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国际收支处 赵咏梅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在美联储加息和我国进一步降低境内融资成本的背景下,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市场避险情绪还会阶段性走高,我国跨境资金流出存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分析目前跨境资金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密切关注影响跨境资金异常流出的内外部因素变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采用2005年~2015年国际通行口径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分析潜在风险,通过对经验国的分析和比对,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跨境资金 管理现状 监管难点 政策建议
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明显加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在美联储加息和我国进一步降低境内融资成本的背景下,境内外利差将继续收窄;英国脱欧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增加,市场避险情绪还会阶段性走高,我国跨境资金流出存在很大的不安全因素。对此分析,目前跨境资金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加强经验国的分析和比对,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1 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
在西方对于跨境资金流动进行研究的历史很长,主要以卢卡斯为代表,形成新古典学派,认为资本流动其本质是权衡风险与收益,实现最大的获利。Aghion、Bacchetta和Banerjee (1999)认为,跨境资金的流动和实际汇率之间有着相互的作用,会造成资本市场的巨大波动。Bacchetta和Wincoop(2000)对新兴经济体的跨境资金的巨大流动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了流动的因素,调查认为,促使跨境资金流入的原因是金融的自由化及其他相关的改革,这些跨境资金的流入使新兴经济体的资产价格受到巨大干扰,也直接影响了经济活动和汇率的变化,这些变化又进一步促进了跨境资金的流入,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1.2国内研究
国内李庆云和田晓霞(2002),收集了1982年~1999年的相关数据,依据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了资本外套规模的测算,调查表明我国资本管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曹诗画(2006)认为,为了有效防范短期跨境流动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需要参照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审慎开展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行为。
任君薇、陈刚(2013)分析了跨境资金的波动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和进出口及价格变化之间的联系,分析指出跨境资金流动与人民币汇率成同向关系,与进口价格和贸易顺差也成同向变化关系,但和出口价格成反向变化关系。
上述各位学者关于跨境资金流动相关的研究说明,促使跨境资金流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逐更大的利润,要有效抑制投机性的跨境资金的规模和频率,可以提高其资金流动的交易成本,才能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
1.3文献研究述评
促使跨境资金流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追求更大的利润以及规避和分散资金存在的风险。尽管跨境资金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会给金融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从以往的研究来看,为了规避其不良影响,主要的措施是采取货币投放对冲政策、控制总需求、进行一定的税收、限制其数量等。
大部分文献中仅仅是分析和研究资本流动所产生的作用,很少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具体波动因素进行定性和分类,尤其是将波动性和动因结合起来研究的较少。因此,本文进行了下述内容的研究和创新:一是在分析和研究国际收支平衡表基础上,分析潜在的流动风险;二是通过加强经验国的分类和比对,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2.12005年~2015年我国国际收支总体状况
根据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第六版)数据显示,从2005年~2015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总体呈现四个阶段性特征(见图1)。
图1 2005年~2015年国际收支状况(亿美元)
第一阶段:2005年~2007年,国际收支快速增长期。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国际收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从2005年的18,129亿美元增加至2007年的28,607亿美元。这三年,外部需求强劲,国内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推动出口大幅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国际市场石油等产品价格上涨,减少了进口需求,促使货物贸易顺差持续攀升,在国际收支顺差中的占比逐年增加至七成。与此同时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强,直接投资顺差大幅增长。三年间,国际收支顺差由2,277亿美元扩大至4,474亿美元,呈现“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5,282亿美元。
第二阶段:2008年~2009年,国际收支增速放缓期。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及国内经济自身调整等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从2009年的28,130亿美元,较2008年减少3,847亿美元。国际收支还处于“双顺差”的状态,顺差增长速度继续保持较低水平甚至收窄,而且经常项目顺差在2008年达到历史峰值4,206亿美元后,2009年急速回落至2,433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在2008年较低基数上大幅增长至1,984亿美元。2009年末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
第三阶段:2010年~2013年,国际收支恢复性增长期。2010年我国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国际经济贸易开始复苏,全年国际交易的规模达到40,049亿美元,国际收支顺差5,247亿美元,不管是贸易方面还是直接投资方面,以及外债等都为历史最好水平。2011年~2012年,国际收支依然表现为“双顺差”格局,但顺差规模大幅收窄,国际收支进一步趋向基本平衡。2012年,国际收支总顺差为1,836亿美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降至2.1%,但跨境资本流动的不稳定,资本和金融项目不断出现净流出趋向,在2011年顺差为2,654亿美元,而2012年则表现为逆差317亿美元。2013年,我国经常项目收支状况不断呈现良好的发展状态,顺差1,482亿美元,和GDP之比为1.6%,资本和金融项目重现大幅净流入,顺差高达3,461亿美元。从长期市场发展来看,市场主体的多种财务运作,使资产负债在本币和外币间进行调整,增加了外汇局势的周期性变化。
第四阶段:2014年~2015年,国际收支顺差转为逆差。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基本形成。2014年经常项目顺差2,774亿美元,较2013年大幅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2.7%。资本和金融项目由2013年的大幅顺差转为逆差514亿美元。2015年经常账户仍保持较大顺差,全年顺差3,306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4,853亿美元。随着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预期打破,“负债去外币化”加大了跨境资本波动,加之跨市场套利改变了传统的在境内结汇、在境外购汇的历史,实现了在境外结汇、在境内购汇,加速了外汇短期的波动态势。201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3,304亿美元,较上年末下降5,127亿美元,资本外流明显加大。
2.2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特征
2.2.1经常项目跨境收支占主导
在我国国际收支交易中,经常项目收支规模占比重远远超过资本和金融项目,一直处于八成以上。在经常项目跨境收支中,以货物贸易交易为主,几乎占七成。
2.2.2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消失
一直以来我国的跨境收支是双顺差,从2012年开始我国的跨境资金开始双向波动,其流动发展为自我平衡、自主调节,并形成“经常项目保持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保持逆差”的新格局,而且经常项目顺差占总顺差的比重开始逐步下降,2010年为六成,2013年下降为三成,2014年则开始大幅反弹。
2.2.3市场主体财务运作加大资金流动的波动性
目前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预期被打破,市场主体会主动的调整自己的本外币的资产负债结构,因此会促进个人增加外汇购入,其他机构也会相应增持外汇,国际贸易的融资也会不断增强,这些都加大了跨境资金的波动,企业的财务运作也开始实施“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而且随着美元的走强,其会继续推进消化外币负债敞口,并借助交叉货币掉期业务,把没有到期的美元贷款转成欧元和日元负债。
2.3跨境资金异常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跨境资金如果异常流动会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热时,如果跨境资本在短期内大量异常进入,会出现市场流动性泛滥;反过来在一国经济发展不滑时,其本币有着较强的贬值风险,为确保汇率稳定,央行会减少外汇的占用,收缩基础货币,使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正常产生效用。
其次,跨境资金的异常流动会干扰外汇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现阶段我国资本项目还不能完全兑换,因此国际游资、国外的投机性资本及其他不合法资金会通过项目交易渠道流入我国,这些跨境资金为了有效规避我国政府的监管,通过会虚报进出口价格,或者通过捐赠款方式进入,或者进行直接的投资,或者通过利润汇出手段规避监管,有的甚至通过转口贸易来避免政府的监管,来实现合法入境的目的,在获利后同样会以其他不合法的方式如地下钱庄的形式流出,这些不合法的外汇交易,对我国的外汇市场秩序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最后,跨境资金的异常流动会增加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程度。目前我国不断实施金融体制改革,各种改革还处于不稳定时期,如利率、汇率、资本项目开放、金融市场监管等,因此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还会有限。在这种大背景下,大规模套利资金集中撤离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3 我国跨境资金管理发展现状及监管存在的难点
3.1现阶段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整体框架
(1)监管目标。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是我国外汇管理的目的。外汇管理还需要确保贸易投资的便利化,避免跨境资金的异常流动而对我国经济带来剧烈的冲击。
(2)监管主体。资金跨境流动的交易主体非常广泛,其交易形式也是多样,在监管上也需多部门之间进行协调管理。如商务部门要对进出口的企业资质进行监管和认定管理等,工商部门则需要对企业的日常来往进行监管,而海关部门则需主要负责企业货物的进出口管理,外汇局及人民银行则需要对外汇资金进行相关的管理和监管,而涉及证券、债券等的外汇还需要证监机构的管理和监管等。
(3)监管架构。IMF发布的第六版《国际收支手册》中,明确了各国需要依据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分项统计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监管还依然按照资金属性、交易行为来划分和管理。
(4)监管手段。我国仍以行政手段为主对跨境资金实现流动监管。通过设置行政许可项目、出台规范性文件,要建设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健全网络。但是受限于行政法规的不灵活性、很难对特定主体进行差别化的监管。
3.2当前跨境资金流出中的监管难点
(1)监管目标难平衡。当前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有着诸多的任务,不仅需要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同时还需要预防异常跨境资金的流动,确保贸易投资开展方便,从而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等。多重目标超出外管部门能力范围。
(2)本外币监管难调控。跨境人民币在跨境资金流动中对原本的外汇资金替代效应日益显现。跨境人民币监管是由人民银行跨境办来进行管理和负责的,外汇局仅仅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却缺乏相应的监管职能。
(3)监管方法不确定。如何对跨境资金进行微观方面的监管,我国在这方面还缺乏系统的方法,相关的法规其操作性还不强。而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目前我国仅存在一些监测指标供参考,因此如何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4)监管法规难梳理。由于外汇管理面临的形势不断变化,监管制度也几经变迁,不经过系统学习,也很难全面掌握。最近尽管我国外汇总局对法规进行了梳理和完善,但法律体系仍然很复杂。
(5)跨境资金流动渠道难识别。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规避资本管制的渠道不断增多,维系资本管制的成本也大大增加,异常跨境资金识别难。
4 跨境资金流出国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4.1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曾经一度闻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出现就是由于资本在一年内迅速外逃引发的,出逃资本高达8000亿美元,其资本的流出量几乎超过其7~8年的流入总量5000亿美元,在应对这一问题时,大多数的东南亚国家基本都是采取减少财政支出或者本币贬值以及提高利率等方法,但是所达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只有马来西亚政府实施了强有力的外资限制自由流出才确保了其币值的稳定。
结合190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典型的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之后,证券资本和其他资本都有大幅的资金外流。Kaminsky和Reinhart通过研究发现,许多有过货币危机的国家在其外汇市场出现损害前也发生过较为严重的国内银行危机,一次银行危机开始后的48个月内会跟着发生一次国际收支平衡危机。
Jurgen von Hagen和Tai-kuang Ho(2003)在共生危机研究中认为,之所以可以根据银行危机预测未来货币的不稳定性,其依据有可能是资本天生就有着自由流动的特点,当银行面临危机时他们就会迅速撤离,从而促使货币危机的出现。此外,共生危机的联合出现是共同因素的结果。包括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中介、汇率为基础的通货膨胀稳定计划、不适当地实施金融自由化和国际流动性短缺。
4.2IMF资本流动管理新框架
关于IMF资本流动的管理,其新的框架的内容,一是调整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渠道主要是通过实施恰当的汇率政策进行调整、通过调整外汇储备积累进行相关的调整,以及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进行积极调整;二是借助资本流动相关的管理措施进行管理,如征收托宾税、无息准备金等措施在内的审慎管理政策。
在跨境资本的流入时期,这些资本要考虑利润和机会,因此新兴市场国家可以通过主动降低境内外利差、提高流入成本等来进行预期效果的控制。在资本流出时,经常是由于金融危机,跨境资本为了规避风险而发生迅速撤离。
4.3如何有效防止资本大规模外逃
对于新兴市场,在既有的IMF资本流动管理框架下,要结合变化的形势,有效控制资本的大规模流出。因为大规模的资本流出会造成本币的快速贬值,快速恶化国内经济发展形势,而且由于市场化规律的存在即宏观审慎政策的限制不能对资本流出进行有效监管。因此,当大规模资本开始流出时,要及时进行政性的干预,避免资本的大幅度流动和本外币的兑换,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并为国内实施刺激性的经济政策打下基础,行政性资本控制手段是一道重要的保护墙。
5 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出的政策建议
5.1要积极进入和实践“均衡监管”理念,不断完善我国的资金监管政策
在相关对策及措施制定时,不仅需要积极防范和控制境外投机性资金的流入,还需要谨慎预防资金大幅度的突然流出,不仅重视流入还要重视流出。对于资金流出,在相关政策制定时要全面考虑贸易主体是一个不断增多的过程,也要注意交易额和投资规模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制定完善的资金流出政策。
5.2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要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系统检测,要构建科学的监测监控体系,提高系统数据的采集水平,不仅从宏观上,也要从微观和中观上来构建预警指标体系,要提高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水平,从而获得准确的系统数据信息,加强关联比对。不断引入先进的监管理念如主体监管理念,进行一体化的监管,从而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的自动化、一体化监测,特别是汇率变化及其他投资项下资本的流出情况。
5.3力促联合监管到位,加强监管部门纵向和横向的信息共享与监管协作
尤其是对于关联交易,应将其纳入管理等部门重点监管范围,对其实施综合监管。我国相关的外管、海关、税务等涉外单位应构建信息共享的协调一致机制,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共同应对跨境资金的异常流动。
5.4推进汇率体制改革,规范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
综合考虑,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进程,不仅考虑一篮子货币政策,也要参考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收盘汇率状况,完善离岸汇率的形成机制,根据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进程,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增加汇率的弹性,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引导和调节需求。当离岸、在岸价格呈现较大差异时,要主动调节两地市场的汇价,促进两地汇差处于合理区间,从而有效打击套利资金的利润空间。
[1] 杜鹏.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现状与特征分析[J].上海金融,2011 (6).
[2] 马德功,张畅,马敏捷.货币危机预警模型理论与中国适用[J].上海金融,2007(12).
[3] Kaminsky B G L,Reinhart C M.The Twin Crises:the Causees of Banking and Balance-of-Payments Problems[M].American Economic Rewive,1999,89(3).
[4]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4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EB/OL].豆丁网,2015.
F752
A
2096-0298(2016)10(b)-075-03
赵咏梅(1982-),女,甘肃人,研究生,经济师,主要从事外汇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