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多元解读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2016-11-30杨倩
杨倩
【摘要】随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教育理念倡导语文教学中对文章进行多元化解读,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解读的阅读教学方式。但是,在进行多元解读教学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本文通过解读多元解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何进行正确的多元解读阅读教学,进而探讨如何更好的进行多元化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 多元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63-01
我国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语文阅读教育被应试化,有些阅读中原有的意义已经被扭曲,取而代之的是以答题为目的“标准化”阅读。学生只关心老师的结论是什么,而老师的结论又大多来自现成的结论。[1]在新课改中,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多元解读阅读教学方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一步生动的创造。”[2]多元解读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思维和情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所期望看到的,也是对应试教育中“标准化”阅读的纠正。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对于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留心并予以正确的引导。
一、多元解读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刻意多元解读。
在中学语文阅读中,由于学生主观对文章的理解不同,进而才会出现阅读的理解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存在基础是主观理解不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随意地将这种多元解读的阅读方式用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学生人为划分出不同层面去解读文章,刻意的多元解读。中学语文中很多课文是不适合多元解读的。比如:新闻类课文,这种类型的课文仅仅是陈述事实,文章要传递的就是新闻信息,刻意的去多元解读就没有意义。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过程中,当讲授到文本中的相片墙上那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回答姑娘是在欢迎参观者的到来。这样的多元解读就完全偏离了这篇新闻的主旨。新的课程的教学要求中倡导教师采用多元解读文章,但是,教师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切不可刻意的去使用,一定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特点和文章的内容,根据文章具体情况,合理恰当的多元解读文章。
2.肆意解读,曲解文章含义
文章多元解读的目的是对文章进行更好的理解,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角度多方位的去解读文章,但是在多元解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解读的“度”,不能偏离作者本意。例如在解读《长恨歌》时,对唐玄宗和杨玉环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学生盲目分析唐玄宗早年的功绩以及杨玉环的红颜祸水就是不正确的解读。这些解读都是肆意解读,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强调尊重作者写作本意的必要性,只有懂得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才能够真正理解作品。
针对多元解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多元解读教学。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1.抓住文章主旨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了解坐着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李商隐所写的《锦瑟》一诗,从古至今,这篇诗歌的意境让许多人印象深刻,但人们对它的意境及其所蕴含含义的解读又各不相同。有人说它是在吟咏锦瑟乐器的诗,有的人说它是在表达对已故妻子的怀念之情,有人说它是在自我感伤。阅读到的文本虽然是相同的,但学生可以从中解读出不同的中心思想,这也恰恰说明了阅读者在阅读时的个人审视角度,水平的差异,那么我们就必须更加关注从主题切入多元解读文章。
2.抓住人物形象
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大有裨益。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多样使作者表述多元化文章思想有了基础,文本中经历了许多情节的人物为我们多元解读创造了条件。比如在进行《雷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侍萍这个人物进行分析时,有的学生看到了侍萍的善良,有的学生看到的是侍萍的反抗精神,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这样的多元解读,使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
3.抓住文章语言
中国文学语言是一种奇妙的表述手段,一段普通的文字其中也可能蕴含深刻的含义,要想真正的解读一篇文章就必须抓住作者的语言特征,通过发掘文中语言的暗示,为多元解读提供切入点。比如在讲授李密的《陈情表》时,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要着重加以梳理,引导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来来体会作者措辞委婉,情真意切的情感抒发。当学生对文中“形影相吊”等成语以及死当结草“等典故有了较好的理解后,便可以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在理解语文教材的时候,不能把文本中的文字看成单一的文字符号,而是要把它看成作者传情达意的工具,透过文字去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加深刻的多元理解文本的内涵。[4]教师在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中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讨论,要在感悟和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多元阅读。
三、 结语
文学作品的阅读重在阅读过程中的发现。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去阐释,才能更好地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鲜活起来。但是语文的多元阅读教学不是随心所欲地解读文本,而是要在尊重文本,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多元解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方智范.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9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3]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3.
[4]于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实施策略.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