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徽古道

2016-11-30撰文吴渭明

浙江林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古樟青云古道

◇撰文 /吴渭明

开徽古道

◇撰文/吴渭明

开徽古道,由浙江省开化县城始,经马金镇,过齐溪,进入安徽省休宁县,再翻过马金岭至安徽省徽州,全程84千米,开化县内里程25千米。始建于唐,修于宋。路宽1至2米,最宽处3米。屯溪至开化段为石板路面,南北走向,现大部分路段被205国道建设所利用。

开徽古道,也叫唐宋古道,即浙江省开化至安徽省徽州的大通道,是古时徽商、浙商经商的必经之路。这条古道还因海拔高、里程长而闻名,它在古时的交通地位相当于现在南北走向的205国道。

在离县城21千米处,马金镇霞田村的一个山坡上,有一座山岭叫青云岭,这里曾是古时开徽古道的必经路段,关口非常狭小,现在新修建的青云岭城门依然屹立在关口。在城门的左边有一株古樟树,冠华如盖,古樟与古城门相益得辉。从古城门向右沿青石板台阶向上,有一座小庙叫青云庙,青云庙始建于元末明初,古为仙家佛地,庙前庙后大树参天。小庙南门的山顶上曾经有一栋清代时兴建的青云堂,古时叫水堂,是专为香客和过往行人提供茶水的地方,如今青云堂已不复存在。然而2015年霞田村投资200多万元在遗址上建造了一座高15米、雕梁画栋的青云阁。登上青云阁,可见青云岭上的一片古樟树林,满目青翠,霞田、霞下古村和马金溪沿岸美丽景色尽收眼底。

现在从青云岭关口公路蜿蜒向上,经过青云庙至山顶的雄塔,仍有一段保存完好的青石板路。这段石板路曾是古时开徽古道的必经路段,开化通向徽州的主要通道。

青云庙这座承扬乡风民俗的古庙虽年代久远,庙墙体已略显斑驳,但这座小庙曾见证过新四军沿古道由此向皖南挺进的历史,至今小庙南边的墙上还留有当年新四军写的标语,“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像这种抗日标语在这条古道沿线曾有许多,因为宣传发动,当地群众积极投入抗日。当年,马金一带老百姓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积极筹集军粮,还有许多热血青年在这里报名参加新四军。所以,开徽古道还是一条红色古道。

在紧挨着霞田村的马金溪旁,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名曰“霞山”,古村落以郑、汪两大姓氏为主,《郑氏宗谱》载,宋皇祐四年(1052),三国东吴大将开国公郑平后裔淮阳令郑慧公继祖志乔迁丹山,至元丰癸亥(1083),律公因洪水毁村而迁居丹山对岸,因见霞蒸丹山、紫气氤氲,故名“霞山”,迄今有951年的历史。霞山村北依来龙山,南环马金溪,山清水秀、环境清幽。古时的霞山曾有“青云岭峻、元水清流、丹山拱秀、紫雾崖深、蓝峰插笔、碧潭钓月、绿野耕云、翠嶂列屏”等霞山八景,是千年古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霞山郑氏始祖郑慧公迷恋霞山景色,从外地迁居霞山。明代初年,开徽古道和村前的马金溪使霞山成了安徽和开化一带木材的重要集散地,经商贩木的贸易异常活跃,在开徽古道上的徽商和郑氏家族都参与其中。这种经商贩木的商业活动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几百年的经营从而造就了霞山村的繁华。他们的先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造起众多的建筑艺术精品,盛时的霞山村有园林、书院,有祠堂、钟楼、寺庙、桥梁、水碓等,如今的霞山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及民国时代的民居、祠堂等古建筑约有300座,可谓古建筑博物馆。

霞山民居与徽州的民居风格相类似,马头墙、砖雕门楼、青瓦、白墙等,以“合院+天井”为基本单元。合院的形式有三合院、四合院,正房大多三开间、两厢房,与正房相对隔天井的南侧用高墙封闭即为三合,建成下房即为四合,当地也称之为“三间朝对”。所有的建筑均为两层楼房,正房明间为敞厅,两次间为卧室,敞厅后金柱间做太师壁,楼梯即在太师壁后。建筑主入口均设置在南向或者东向,南向时一般设在中轴线上,东向时设置于东南角占据一间厢房的位置,垂直于轴线进入。

霞山建筑的外表朴素无华,但内部的装饰却极为精美,其中主要的装饰手段集中在建筑雕刻上,即霞山三雕:木雕、石雕与砖雕。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典型民居建筑,有郑松如宅、暗八仙、梨园聚、中将宅等,其中槐里堂是目前浙西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祠堂之一,在霞山仍保留着当年古道中的一段狭窄古街。如今,走进这个古村落,依然能够感受到氤氲的古风。

从霞山沿马金溪向上有个村庄叫“石柱村”,它四面环山,依马金溪自北向南呈带状分布,北面到古驿道问津亭、祝家渡桥,南面至龟蛇把门,西靠来龙山,东临马金溪。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素有神奇石柱之称。辖区内有苦槠、香枫等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30余株,最老古樟树龄已达1000余年。

石柱村北有一座四角凉亭,亭内有北宋大家欧阳修题匾,曰“环翠亭”。“环翠亭”旁有一千年古樟,树高35米,胸径达9米,六七人难以合抱,树冠可覆盖三亩地,树干中空,可容纳十余人,传说当年黄巢兵败藏于此洞中,蛛网封口,逃过了乱兵的追捕,故称“黄巢洞”。在千年古樟的左边峭壁上刻有“唐宋古道”四个红色的大字。

从石柱村的千年古樟往北50米处,“问津亭”旁有一处叫“仙女乳”的地方,“仙女乳”位于环翠亭旁,一块天然的岩石下涌出泉水,像极了母乳滴水。相传,明初汪良志借唐宋古道经商,修“继述堂”,灯火旺盛,祭祀之日红光冲天、祥瑞映地,每到祭祀,观音临界,做过七七四十九场佛事后,随行仙女见石柱风光秀丽,不忍离去,又与本村汪氏少男两情相悦。后人仙相隔,留下“仙女乳”。“仙女乳”终年泉水不断积聚形成小潭。

从“仙女乳”往南的千年古樟附近,古道中间有一块0.5米左右的块石,块石周围全部砌着小鹅卵石,宽约3米,往北走,路面由两块0.5米左右的块石砌成,宽约1米。再往北走,路面就只有一块0.5米左右的块石,这是开徽古道上保存较好且最平整的一段。再往前就是祝家渡,这是古时到马金溪必须经过的一座桥,这座桥现已不存在了。过溪后开始翻越高岭,古道开始在崇山峻岭中穿越。到齐溪镇卫生院后通向半山腰,然后翻过一道山冈,从马金溪上方半山腰的一条横路往下走约400米,就到了安徽休宁县龙田乡,这里群峰连绵,满目翠绿,村口有一个古树群,有苦槠、枫香36株,古树林旁的村庄里,有马头墙、砖雕门楼、青瓦、白墙等,置身其中,如入画中。

从这再往北约11千米,就是马金岭,马金岭地处皖浙交界,高1130米,主峰杨坑尖海拔1137米,为徽州、睦州(后改为严州)、衢州分水岭。马金岭是开徽古道的重要一段,古时归属开化县。

马金岭修于南宋乾道年间,为璜源吴氏六世祖吴时敏出巨资修建。时年71岁的吴时敏当年修建这条路时采用“高则夷之,下则筑之”的策略,砌石阶五千多级,历时多年,铺就了这条全长30余里的古道。

翻过马金岭就是屯溪。巍巍马金岭,奇岩峭壁竞秀,山岭陡峭难行,千百年过去了,古道仍断断续续地横亘在崇山峻岭之中,虽已不见当年的繁忙,但它像一位历史老人,经历过世事沧桑和星移斗转,见证着繁荣和衰落。

一个隐秘的地方,因人迹罕至而成谜似乎理所当然,譬如桃花源;而一个处于闹市之郊、历经千年并芳名远播的村庄,在考古学家们翻来覆去地检索后依然成谜,可谓天方夜谭。

庆元大济村,位于县城东南郊,每日往来宾朋无数,熟悉或陌生的,在她身上徜徉、流连,或阐释或解构,哪怕口若悬河,说到底仍是存在诸多未解之谜。

我到大济亦有数次,尽管只是一个凑热闹的过客,但也想探听她的来龙去脉,求证她的未知真相,解读她的魅力所在。然而每次除了拾人牙慧,俱无功而返。

据有关资料显示,宋真宗景德三年(1004),是吴氏五世祖吴崇煦公最初开发了大济村。这个时间非常精确,大济建村比庆元建县还早了将近200年。那时候的大济,归属龙泉县,与县城龙渊差着两百里地,就算那个时候庆元有了乡级建制,依然是偏远又荒蛮之所。吴姓属于望族,应该说最初属于贵族,自从吴国被越王勾践覆灭以国为姓四处迁徙,这个氏族想来在归属越国的浙西南一带隐居更须保密。他们散落在深山老林之中,不太可能有规模宏大的聚集活动,更不敢将皇家喜好显露出来。经过这样几百、上千年的消磨,在生活外形上,与普通山民已无二致。然而,贵族好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与骄傲流淌在血液里,只要条件许可,便极力恢复家风渊源,将生命的内核进行打磨。不消说,吴氏在庆元这样人气并不旺盛的地方传下五世还开发大济村,其家族的威仪未减,作为光宗耀祖必不可少的耕读途径,自当极力推崇。他们把开村始祖记录得这么清清楚楚不足为奇,但是,到了家族越发旺盛、信息渐渐发达的年代,后人却将村史细节涂抹得语焉不详,留下诸多谜团,反而令人百思不解。

济溪贯穿大济村,溪上有座“双门桥”。庆元有“廊桥之乡”的美誉,在庆元廊桥随处可遇,当地人司空见惯。“双门桥”无论规模、造形还是精致程度,在廊桥国里都不见长。然而,就是这个平平无奇、貌不惊人的家伙,却颇有来头。说是大济肇基始祖,也就是吴崇煦公的两个儿子于天圣二年(1024)和景祐元年(1034)考中进士。宋朝是一个特别崇尚读书的朝代,在那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年代里,一个家庭两名进士,这份荣耀在全国也值得一夸。许多地方,考中了状元,会立一座牌坊,不管是木刻的还是石雕的,都很考究、费银两,然而无上荣光。吴家自然也不例外,蒙皇上恩准,也要建造牌坊光耀门楣,同时也树立榜样,

猜你喜欢

古樟青云古道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詹青云的A面和B面
姚晨:重上青云
巍巍古樟兮
“天下第一樟”
古樟
千年古樟
访茶马古道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