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制造难在哪里
2016-11-30王沛霖
服务型制造难在哪里
服务型制造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也算不上什么创新模式,但是它现在越来越被公认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发展服务型制造,对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并实现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特别是九十年代后,随着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知名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趋势愈发明显。
说到服务型制造,卡特彼勒、GE、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等国外企业都是专家们常挂在嘴边的成功案例。反观国内企业,情况似乎就没有这么乐观了。
徐工、陕鼓、沈阳机床等企业,是很多专家在谈到服务型制造时经常提及的国内厂商,应该算是国内企业中在服务型制造方面进行了较多尝试的企业。那么,服务型制造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显著的业绩变化呢?
查询企业财报可以很清楚地看到,2015年与2014年全年业绩相比,国内上市的徐工机械、陕鼓动力和沈阳机床,其销售收入和净利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沈阳机床甚至出现了6.38亿元的亏损,且2016年第一季度仍然继续亏损。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服务型制造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一些地方政府也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制定了当地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政策措施。但是,要想让企业完成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还是一件机遇与风险共存的事情。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企业自身。
应该说,目前我国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搞好服务型制造,首先是观念的转变,习惯了原有制造方式的企业领导和员工一定要对服务型制造的理念和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其次,服务型制造,改变的不仅是企业某一环节的业务流程,而是要对企业的整个运营体系进行全面升级;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企业必须有服务型制造所必须的技术实力和复合型人才。
付出才会有回报,急功近利思想要不得。企业只有正确地认识自身实力,积极投入,才能避免叶公好龙思维,稳步迈向服务型制造。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