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散打鞭腿击打力量的实验研究

2016-11-30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原地均值比重

张 聪



武术散打鞭腿击打力量的实验研究

张 聪

为了分析鞭腿击打效果,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法,对不同级别运动员鞭腿的三种击打方法(高鞭腿、中鞭腿、低鞭腿)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鞭腿原地单次击打时,平均力度最大的是低鞭腿,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2)鞭腿原地连续击打时,连续低鞭腿击打平均力度最大,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其中连续低鞭腿的击打力度稳定性最高,连续中鞭腿击打力度稳定性其次,连续高鞭腿击打稳定性最小。(3)鞭腿上步击打时,平均力度最大的是低鞭腿,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4)鞭腿上步连续击打时,连续低鞭腿击打平均力度最大,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其中连续低鞭腿的击打力度稳定性最高,连续中鞭腿稳定性其次,连续高鞭腿稳定性最小。

鞭腿;实战;对抗;击打

鞭腿是散打技术中最具威力的腿法之一,它既具有屈伸性腿法的特点, 又具有扫转性腿法功能,兼具较强的打击力度和灵活性,在实战中运用十分广泛。目前国内对于鞭腿的研究角度多体现于基础训练方面,而且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关于鞭腿的研究很少,没有对鞭腿的击打效果进行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鞭腿的实证研究支撑。基于此,本研究从实验研究入手,以鞭腿不同方式的击打效果为研究对象,以弥补当前对鞭腿实战研究方面的不足。

1 实验对象

选取60-80KG男女运动员各5名,平均年龄为24岁,运动等级在二级以上。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目的

进行多次鞭腿的三种击打方法(高鞭腿、中鞭腿、低鞭腿)进行实验研究,分别对击打力度、击打角度、格挡位置、应对不同器械防御效果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并详细分析。

2.2 实验材料

(1)数字测力拳击靶1个(显示能力为3位半,即最大数值为1999。累计力度为6位,即999999)。

(2)拳击沙袋(离地60公分)。

2.3 测试指标

2.3.1 最大力度

此数据是在选手的运动过程中提取出最大力量的一击的数值(计量单位Lb),如果当前一级超过以前的最大力度,则更新数值,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下同)。

2.3.2 力重比

此数据是最大力除以选手体重,此数据对于体重不同的选手之间的数据进行比较时起到了公平的作用,利用此数据体重较小的选手可以战胜体重大的选手。此数据反映了运动员的单位体重的爆发力的大小。

2.3.3 能比重

此数据是打击力总和除以体重。这个数据的实质是每公斤体重所产生的能量不论体重大小公平计算。此数据反映了运动员的单位体重的体能。利用此功能,两个体重不等的选手也可以进行较量。

2.4 实验要求

测试时,运动员以实战姿式站在测试拳击靶前,当操作人调试好设备后,出"击打"口令,运动员即可击打拳击靶,如果运动员或设备出现故障,则该次测试无效,重测一次。被试参加三组不同方式的击打测试,第一组为中鞭腿;第二组为高鞭腿、第三组为低鞭腿。

2.5 实验步骤

第一组:10位测试人员分别进行中鞭腿击打实验,分为4项内容:原地单次击打,原地连续击打,上步单次击打,上步连续击打,腿部准确击打沙袋视为有效。

第二组:10位测试人员分别进行高鞭腿击打实验,分为4项内容:原地单次击打,原地连续击打,上步单次击打,上步连续击打,腿部端准确击打沙袋视为有效。

第三组:10位测试人员分别进行低鞭腿击打实验,分为4项内容:原地单次击打,原地连续击打,上步单次击打,上步连续击打,腿部准确击打沙袋视为有效。

2.6 数据分析

对采集的数据使用过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原地单次不同击打方式的效果比较

为了分析鞭腿不同击打方式的效果差异,对60-80Kg的10名被试的原地中鞭腿(单次)、高鞭腿(单次)和低鞭腿(单次)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原地单次不同击打方式的效果比较表

从表1可以看出,最大力度平均值最高的是原地低鞭腿为406.75Lb,其次是原地中鞭腿,最大力度均值为383Lb,原地高鞭腿最小,最大力度平均值为110.6Lb;但是力比重的平均值结果显示,中鞭腿最大,均值为56.08;低鞭腿第二,均值为55.07,原地高鞭腿第三,均值为29.28;能比重最大的是高鞭腿0.7,其次是中鞭腿为0.3,最小的是低鞭腿,平均为为0.115。原地击打时,低鞭腿的最大力度较高,单次击打时显示出:低鞭腿的平均力度最大,中鞭腿次之,高鞭腿最小的现象,说明在体重相同的情况下,被试中鞭腿力量最大,然后是低鞭腿和高鞭腿。被试人员选择适合自己的攻击距离,对拳击沙袋进行单次原地中鞭腿时,腿的运动轨迹是由身体中心轴向腿部,力达前端,往往配合腰力,腰发力的有效程度决定了击打效果,中鞭腿技术相比较于低鞭腿和高鞭腿来讲,单位体重发挥出来的力量更为直接,显示出较高的力比重。

3.2 原地连续不同击打方式的效果比较

通过对被试的原地连续中鞭腿(5次)、高鞭腿(5次)和低鞭腿(5次)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原地连续不同击打方式(5次)的效果比较表

从表2可以看出,最大力度平均值最高的的是原地连续低鞭腿为558lb,原地连续中鞭腿其次最大力度均值为447.8lb,原地连续高鞭腿最小最大力度均值为117.8lb;力比重的显示,低鞭腿最大,均值为79.18;中鞭腿其次,均值为66.76;高鞭腿最小,均值为17.16;能比重也相似,低鞭腿最大,均值为2.82;中鞭腿其次,均值为2.46;高鞭腿最小,均值为0.56。原地连续击打中,低鞭腿均值最高,中鞭腿次之,高鞭腿最小。低鞭腿的原地单次击打规律同样适用于连续击打,在体重相同的情况下,被试连续低鞭腿力量最大,然后是中鞭腿和高鞭腿。在对拳击沙袋的连续击打过程中,低鞭腿的击打,发力较为稳定显示出较高的力比重。能比重是打击力总和除以体重,这个数据的实质是每公斤体重所产生的能量不论体重大小公平计算,此数据反映了运动员的单位体重的体能,主要是反应多次击打时的稳定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连续击打的效果。

在原地击打的过程中,能比重低鞭腿最大、中鞭腿其次、高鞭腿最小,说明低鞭腿的连续击打力度较高且差异波动较小,体现出了击打效果的稳定性,主要是因为低鞭腿过程中的击打面积较大,能够让每次击打都具有杀伤效力;与此相比较,中鞭腿的路线属于中线,线与面相比较,击打范围缩小,稳定性不足;高鞭腿击打时主要受力的部位是点,容易发生力量偏移,每次高鞭腿的力量具有不稳定性。从能比重差异可以看出,在原地多次击打时,单位体重内低鞭腿的效果最好,中鞭腿其次,高鞭腿最小。

3.3 上步单次不同击打方式的效果比较

通过实验,上步中鞭腿(单次)、高鞭腿(单次)和低鞭腿(单次)进行的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上步单次不同击打方式的效果比较表

从表3可以看出,最大力度平均值最高的的是上步低鞭腿587b,上步中鞭腿其次最大力度均值为443lb,上步高鞭腿最小最大力度均值为143lb;力比重的显示,低鞭腿最大,均值为83.44;中鞭腿其次,均值为66.44;高鞭腿最小,均值为33.6;

可见,最大力度平均值最大的是上步低鞭腿,其次是上步中鞭腿,上步高鞭腿最小。力比重也相似递减依次是低鞭腿、中鞭腿和高鞭腿。在原地单次击打时显示出:低鞭腿的平均力度最大,中鞭腿次之,高鞭腿最小的现象。同样适用于上步击打方式。在上步鞭腿击打的过程中,被试运用腰部力量更加有效,击打显示出的数据大于原地单次击打。

3.4 上步连续不同击打方式的效果比较

研究还对上步连续中鞭腿(5次)、高鞭腿(5次)和低鞭腿(5次)进行了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上步连续不同击打方式(5次)的效果比较表

从表4可以看出,最大力度平均值最高的的是上步连续低鞭腿为614.6lb,上步连续中鞭腿其次最大力度均值为560.8lb,上步连续高鞭腿最小最大力度均值为113.6lb;力比重的显示,低鞭腿最大,均值为86.3;中鞭腿其次,均值为84.62;高鞭腿最小,均值为19.3;能比重显示出,中鞭腿最大,均值为2.86;低鞭腿其次,均值为2.68;高鞭腿最小,均值为0.66。最大力度均值和力比重的均值均呈现出上步连续低鞭腿均值最大、中鞭腿次之、高鞭腿最小。上步连续击打并没有对上步原地击打产生明显的影响,低鞭腿的击打效果还是较中鞭腿更加直接。能比重可以反映运动员的单位体重的体能,主要是反应多次击打时的稳定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连续击打的效果。在图6中,上步连续中鞭腿的能比重均值略大于低鞭腿的均值,差值为0.18。被试在上步连续击打过程中,受条件的影响,略微的均值差并不能准确显示出低鞭腿和中鞭腿的稳定性。高鞭腿由于受力点太局限,力量容易发生偏移,稳定性明显不如其他两种击打方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鞭腿原地单次击打时,平均力度最大的是低鞭腿,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

2.鞭腿原地连续击打时,连续低鞭腿平均力度最大,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其中连续低鞭腿的击打力度稳定性最高,连续中鞭腿力度稳定性其次,连续高鞭腿稳定性最小。

3.鞭腿上步击打时,平均力度最大的是低鞭腿,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

4.鞭腿上步连续击打时,连续低鞭腿平均力度最大,其次是中鞭腿,再次是高鞭腿;其中连续中鞭腿的击打力度稳定性最高,连续低鞭腿力度稳定性其次,连续高鞭腿稳定性最小。

4.2 建议

根据鞭腿的击打位置不同,中鞭腿、高鞭腿和低鞭腿在实战对抗中运用的情况也不同。中鞭腿在各种格斗中运用最多最广,其兼具攻击距离和击打力度,达到攻击目标的腹部、腰部以及胸部等部位的效果;高鞭腿,其运用难度相对较高,需要较好的腿部和髋关节的柔韧性。低鞭腿,相比较其他两种腿法而言,最具击打力度和击打稳定性,唯一的缺点是攻击范围较其他两种腿法要小很多。

在鞭腿的教育训练中,一方面要进行充分且高强度的基础训练,使运动员消除对外形的过分注意,使其运动反射功能不断地得到完善加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轻松地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和持久的耐力连续发出威力无比的鞭腿击打效果。另一方面,为了使运动员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和更高的训练目标,应该注重有效的训练方法。模拟现场教学,结合周围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面临不同的情况下选择适合的腿法进行运用。

[1] 张宜康.浅析武术散打中边腿腿法的运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

[2] 申国卿.散打边腿的技术要点和鞭击力训练[J].体育函授通讯,2002.

[3] 李恒山.散打边腿的技术分析与训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

[4] 陆林.散打边腿的技术分析与训练方法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

[5] 冀海翔.散打后鞭腿击打效果的生物力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

[6] 刘存忠.武术散打鞭腿动作二次发力特征剖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

[7] 张勇.散打鞭腿技术动作转动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Experimental Study of Whip-Leg Striking Force of Wushu Free Combat Movement

Zhang Cong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trikingforce effect of whip-leg , use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experimental, made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about different levels of whip Legstriking which include three striking method (high leg whip, middle leg whip, lower leg whip) . The results show that: (1)in single leg whip hit, the average maximum intensity is low leg whip, the second was leg whip, the third high leg whip. (2) When the whip hitting leg-sit continuous, the lower leg whip hitting have maximum power, the middle leg whip was second,highleg whip hitting was third; and the strength stability is the best when used continuous low blows whip leg, the middle leg whip was second,highleg whip hitting was third;(3) when used stepleg whip striking , the average maximum intensity is low leg whip, followed by the leg whip, the high leg whip was third. (4) In the movement of the leg whip hit , the lowintensity leg whip hitting was most powerful, the second was the middle leg whip, the last was high whip leg hit; the highest strength stability in movement was low blows whip leg , the second was middle leg whip, the high leg whip was third.

whipleg; combat; confrontation; hit

张聪(1987-),女,河南郑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浙江警察学院警察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53

PE Department of Zhejiang Police College, Hangzhou 310053, Zhejiang, China.

G852

A

1005-0256(2016)011-0064-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6.011.027

猜你喜欢

原地均值比重
《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案
原地等候
教你一套排石操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一种简易实用的液体比重计对陶瓷砖喷釉工序的改善
均值不等式的小应用
言论
应用均值定理“四”注意
如何使“等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