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磷腺苷葡胺与米力农治疗老年失代偿性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2016-11-30李松
李松
【摘要】目的 研究环磷腺苷葡胺与米力农治疗老年失代偿性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心血管科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环磷腺苷葡胺联合米力农治疗老年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经不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失代偿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环磷腺苷葡胺联合米力农治疗良好,减缓了心功能衰竭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环磷腺苷葡胺;米力农;老年失代偿性慢性心力衰竭;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9.0.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其中心力衰竭就是典型疾病之一[1]。失代偿期的心力衰竭主要发生于老年患者,该病病程较长,且在临床上较难治愈[2]。因此,如何更好的治疗该疾病便成了心血管科医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应用环磷腺苷葡胺联合米力农治疗该疾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经我院护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自愿,且均属于失代偿期心力衰竭。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4±5.5)岁;病程3~12个月,平均病程(7.5±0.4)月。实验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58~74岁,平均年龄(66±6.2)岁;病程5~13个月,平均病程(8±0.5)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心血管科常规治疗,即患者卧床休息,吸氧,抗感染、止咳平喘、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环磷腺苷葡胺联合米力农进行治疗,其中环磷腺苷葡胺注射液100 mg+0.9%NS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应用12天,随后进行米力农10 mg+0.9%NS50 mL静脉泵入,1次/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心功能减轻2级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好转,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心功能减轻1级或1级以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变,生命体征未恢复正常,心功能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1例(2.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9例(22.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心衰患者的出现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多见于老年患者。心力衰竭中最常见的是左心衰竭。急性左心衰竭主要是由于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心排血量下降,引起的以肺循环淤血为主要症状,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类疾病[3]。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肺水肿,严重时可发生心跳骤停或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病程较长,患者患病后生活受限,增加了患者的生活负担和经济负担,深深困扰着患者。因此,如何有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便成了心血管科医生研究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研究老年失代偿期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环磷腺苷葡胺联合米力农治疗给疾病的临床疗效。环磷腺苷葡胺可以通过收缩偶联加强心肌的收缩力,而且该药还具有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和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的作用。治疗失代偿期心力衰竭应用此两种药物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心排血量,改变了血流动力学,改善了血液循环。在本文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应用联合药物治疗,其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环磷腺苷葡胺与米力农治疗老年失代偿性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良好,改善了心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鸿宇.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2013,14(02):208-209.
[2] 蔡雪莹,曾惠清,陈 波.环磷腺苷葡胺联合米力农与洋地黄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J].临床肺科杂志,2013,13(04):608-609.
[3] 苏 欣.左西孟旦和米力农分别与常规药物联合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21(03):35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