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男性气质培育

2016-11-29曾凯胡海桃

求知导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曾凯+胡海桃

摘 要:近年来,“伪娘”“男生危机”现象愈演愈烈,社会性别角色中性化趋势日益显现,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男性气质的重建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以“刚柔相济”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两性气质思想的有益因素,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构建现代男性气质有着重要的教育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男性气质;刚柔相济

一、“男生危机” 引发的思考

“拿什么拯救你,男孩? ”近年来,“男生危机”“中性风”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网络和各大媒体上各种“伪娘”和比女子还阴柔的奶油男孩受到追捧。曾今施瓦辛格、高仓健、李小龙式的英雄主义男性气质不再是男性青少年的唯一取向。部分男性青少年讲话嗲声嗲气、娘娘腔,戴耳环、做美容,行为举止日趋中性化和女性化。很多人不禁感叹,现在男孩身上表现出的男性气概已经越来越少了,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性别中立”的社会。一时间“男性气质弱化”的观点引起强烈共鸣,社会掀起了一股“拯救男孩”的风潮。 相反,一些社会性别研究学者则认为对这一现象应当理性看待。男性气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同的男人建构了不同的男性气质,有刚性的、柔性的、刚柔相济的,等等。“伪娘”“中性风”现象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男女两性气质的二元对立,传统单一的男性气质正向多元化男性气质转变。

男性气质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马克思认为,在现实性上,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均是人类的品质,两者统一于人的本性。美国社会学家康奈尔指出:“性别的常识性知识绝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的理性认识,通过这些实践,性别就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或完成了。”那些呈现“阴柔”之气的男孩不需要被“拯救”,他们不过是在实践属于自己的男性气质而已。当今“中性风”“伪娘”等社会形象的出现,只不过是现代社会价值追求在男女性别气质上的反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避免片面强调“中性化”现象的积极或者消极影响,而要采取包容理解的态度从社会文化角度探索现代男性气质培育之路。

二、 传统文化定位中的男性气质

如上所述,男性气质是社会文化构建的产物,在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下男性气质各不相同。如西方的“霸权男性气概”模式,将男性气质主要定义为孔武有力、竞争好强、富于攻击性,等等,但这绝不意味着能简单地用西方文化的定义来判断东方男性的男子气质特征。作为世界优秀文化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对于构建怎样的男性气质形象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定位。

1.男女气质同体

所谓男女性别气质问题,都可归于一个本源问题,那就是男女定位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将阴阳关系比附男女两性关系。或者说,男女关系定位是由阴阳理论推演出来的。《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界的“道”从阴阳开始。《易传·系辞上》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系辞下》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人类社会两性关系也是从阴阳开始的。

在中国古代诸多文献中,“阴” “阳”往往有多种表达形式。阳阴、男女、牡牝、雄雌、公母等作为同类概念常混用,日、乾、天、春夏、父、夫、男、雄、牡、大、刚、动、尊、大人等词皆谓“阳”,月、坤、地、秋冬、母、妻、女、雌、牝、小、柔、静、卑、小人等词皆谓“阴”。常有人从《易传·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八个字出发,将乾坤与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认为乾所代表的是阳,而坤所代表的是阴;乾所代表的就男性,品性是尊、刚、主、强、动,主外,坤所代表的是女性,品性是卑、柔、从、弱、静,主内,从而推断出“男尊女卑”和男人地位比女人高。其实,依据《易传》的上下文,此处的“尊卑”也可作位置的“高下”解。“天尊地卑”只不过表示天地的上下位置, 并不含有崇天抑地的价值判断成分。天地本无尊卑贵贱之分,阳阴无刚柔动静之义。阴阳是一种对立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男女也是如此,而非此消彼长,强调强弱,而是通过平等协商,达成双方的和谐统一。

男女关系是一种对应关系,而非对立关系,阴阳有刚柔气质之别,不能将阳刚阴柔僵化地对应于男刚女柔,女子亦可以有阳之刚,男子亦可以有阴之柔,而且阴阳相互交融才是和谐统一体。比如在伏羲八卦次序图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两仪生四象”,“阴”生“太阴”和“少阳”,“阳”生“太阳”和“少阴”,阴阳相生,在太极双鱼图中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并非两种完全对立的独立个体,而是相互包含。《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强调万事万物都有阴阳,阴阳相济,相克相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周易·乾·彖》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只有乾坤并重,阴阳相济,才有事物的均衡、和谐与稳定。可见,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男女皆是阴阳和合而生,都内含阴阳两性之气,不同的人偏重有所不同。历史上从来不乏女性气质偏重一些的男性和男性气质偏重一些的女性。几千年来的“男尊女卑”观念,只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将男是阳、女是阴的认知僵化了的结果。

2.君子刚柔相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人们推崇的男性形象是“君子人格”。长期以来,由于儒家的“中庸”色彩,加上西方主导的“霸权男性气质”模式的影响,“君子人格”往往被视为阴柔性甚至“女性化”的人格。但仔细梳理传统文化,作为“君子”,不仅包括自强不息、刚毅不屈的“刚”的一面,而且内含温文尔雅、谦逊包容的“柔”的一面,追求一种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的价值取向。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法天,将刚健有为、奋斗不息纳入自己的人格结构中,但君子要成其乾健之德,还必须谦柔谨慎。“君子”的阳刚之气,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男性荷尔蒙的释放,而是内含着中国男子所具备的优秀性格和品质。诸如“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勇者不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制天命而用之”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精神构成了“中国脊梁”,造就了无数顶天立地、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与“阳刚之气”相对,在“君子人格”中还包括“柔”的一面,如“温、良、恭、俭、让”的道德伦理;推己及人、屈己适人的处事原则;温雅好礼、谦让仁爱的价值取向;雅正平和的“中和之美”,等等,都具有阴柔的特色。在“君子人格”中蕴藉着刚与柔、阴与阳、仁与智的互动互用、灵活而和谐的内在精神,对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人格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君子人格”中,“刚”与“柔”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互动互济,不可偏废偏爱。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只片面地强调一方而抛弃另一方,都会导致不良后果。曾国藩认为:“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 程颐认为:“刚柔相济为中,而乃以纯刚,是过乎刚也。以刚为天下先,凶之道也。”过于阳刚容易招致凶险,以纯阳之体而怀阴柔之德,刚柔相济,才能吉利。君子之德,在阳刚之中还要有阴柔,在阴柔之中含阳刚,刚柔相济才能成君子修德之功。如,在《周易·乾》卦中,“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乾卦主刚,但刚中有柔,在健劲之中谦退。《周易·坤·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道柔中带刚,内直外方,才能顺应乾道阳刚之性,成就坤道之厚德载物。《周易·恒卦·彖》云:“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君子只有坚持“刚”与“柔”的辩证统一,使双方达到平衡发展,混然为一,才是恒久之道。

三、传统文化对男性气质培育的现代启示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结构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男性气质。重新梳理传统文化中的两性气质思想,不仅有利于向世人展示中国男性独特的气质魅力,而且对我们当下在多元价值文化下构建现代男生气质有着重要的教育启示。

第一,要增强文化自信,展现中国男性气质独特魅力。长期以来,中国男性的“柔化”气质,不仅被西方歧视为非性化或者女性化,更是受到国人的非议。但仔细分析传统两性气质思想,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强加给中国男性的女性化刻板印象和观念,无非是对中国文化简单化的理解。“见义而不为,无勇也。” “知耻而后勇”,在对“勇”的定位上,与西方强调争勇好胜、富于攻击性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从“仁”与“义”上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强调男性阳刚气质的一面,而且着重培育谦谦君子柔性特质的一面。中国的男人既可以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这使得中国男性的性格面貌更为丰满,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体验。这不禁令人想起张敬珏在《男人与男人之间:重建华裔美国男性气质》一文中对书生(Shusheng/poet-scholar)这一中国男性形象的礼赞:“中国书生绝不粗鲁,绝不是非性的(asexual)……当我想到书生的时候,我并不在乎他实际上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学者,而是与他相关的种种特征:殷勤、礼貌、幽默、正直的人格、对物质和政治利益的蔑视、对暴力的厌恶。对我而言,这些就是造就男性的重要品质。”因此,在现代男生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信,而不应该妄自菲薄,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去培育中国男子的优秀性格和品质,展现中国男性气质的独特魅力。

第二,要转变观念,消除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观念。由于受“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男性气质的讨论都始终围绕是否足够阳刚这一标准而进行。当“伪娘”“中性风”现象愈演愈烈,人们不禁惊叹恐慌“男孩女孩化”“阳刚之气退化”。其实,对于这一现象,我们根本没有必要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对立。所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男女皆是阴阳和合而生,都内含阴阳两性之气,女子可以有阳之刚,男子亦可有阴之柔。尤其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理智、坚强、独立、合作、自信、沉稳等成为人们获得成功所必须的品格。具有中性化气质的女性拥有了一些传统意义上本应属于男性的性别特征,使她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自信、勇敢、主动、理性。具有中性化气质的男性也拥有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细腻,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因此,在构建现代男性气质中,我们必须消除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观念,充分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消除一贯以来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而且也有助于矫正男性传统性别角色偏差,进一步丰富社会性别角色的内涵。

第三,要注重人格教育,探索双性化气质培育路径。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人格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围绕“君子人格”,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人格教育理论和体系。在传统士大夫追求的“君子人格”中,既内含刚健有为“阳刚”的一面,又有温文尔雅“柔”一面,而这一人格特点也正符合当今社会学家倡导的“双性化气质”人格。事实上,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是阴阳和合而生,同时具备阴阳两气。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纯粹的男性和绝对纯粹的女性。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具有两性气质的一些特点,其差异仅在程度深浅而已。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一个具有双性化心理和行为特质的人,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往往要优于单性化者。所以,在构建男性气质的过程中,我们要探索双性化气质培育路径,注意在尊重性别差异前提下,鼓励个体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学习异性的长处,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培育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完善的人格,才是正确的男生气质培育之道。

参考文献:

[1](美)康奈尔.男性气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胡海桃.唐代女性理想人格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

[3]张学军.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阳刚美及其现代价值[J].学术论坛,2005(5).

[4]杨 军,王成玉.程颐讲周易:白话《伊川易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5]李笑野.《周易》的人格结构观探索[J].河南社会科学,2002(1).

[6]耿殿磊.阳刚之气与君子之风——李小龙形象的男性气概[J].电影文学, 2010(4).

[7]颜雪艺,唐安奎.论青少年性别气质中性化与学校教育引导[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3).

[8]陈 微.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关于当代青少年的性别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1996(6).

[9]刘顺传.阳刚之气 君子之风——基于社会学视角对“阳刚教育”的审视与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4(6).

[10]吴 希.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对和谐社会人格建构的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1]张丽红.儒家的君子人格及其现代价值[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1).

[12]华 桦.论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