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折中主义(下):中式折中在中国的实践

2016-11-29黄元炤

世界建筑导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

(文/图)黄元炤

中国折中主义(下):中式折中在中国的实践

(文/图)黄元炤

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中国(近、当代)建筑历史研究与观察家,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ADA)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所主持人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出现了折中主义,是当时中国近代建筑师在进行中华古典风格设计,或试验现代建筑时,所产生的一种模糊与辩证的特征及现象,繁复的中华古典式样、元素与精简的现代线条与思想,常不成比例地体现在同一栋建筑上,大量民族形式的构件与装饰的出现,来转译中国传统元素给人的流行和印象,或许,可以把此归类为中国式的折中,即中式折中。

In 1920s, eclecticism emerged in China. That was a kind of vague and dialectical characteristic or phenomenon when the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s designed with the Chinese classics or experimented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complex Chinese classic style, elements and the simple modern linellae and thoughts were often embodied disproportionately in one building. The appearing of a ma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mponents and decorations to transla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lements gave us a fashion impression. Perhaps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Chinese-style eclecticism.

中国近代建筑师的中式折中在中国的实践,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初之后,这中间经历一段空白期,只有少数几个作品产生,包括有贝寿同的原(苏州)高等检察厅看守所(1921),杨锡宗的原(广州)培正中学美洲华侨纪念堂(1927),吕彦直的广州中山纪念碑等4个项目。

粉墙黛瓦,融于城市肌理当中

离上海不远的苏州,有一个项目也与旧时代联系得很紧密,它宜今又宜古,必须一提,是由贝寿同设计的一个监狱改造的作品,即原(苏州)高等检察厅看守所。

当时这座“旧式监狱”只有两排牢房,随着人犯逐渐增多,牢房不敷使用,拥挤不堪,且常年失修,十分简陋。承接改造设计任务的贝寿同,在考察欧洲等国监狱后,便决意将之改造成新式监狱,以符合时代与现实使用的需求。于是贝寿同加建两翼及前后围合起来,加上原本的两排监房共同形成“十”字形,十字交接处即中间突出部分为八角形的看守平台,监狱看押人员于此楼上就可看押管理所有的人犯。因此,整体建筑平面布局以此八角形为中心,向外呈“米”字形放射式展开,建筑内部即形成4条交通狱道和4条关押狱道的串联流线,其中4条关押狱道皆高出于监房,并开设顶窗增加室内采光,而每列监所皆呈“一”字形排开,共2层,楼上为看押人员的房间和走道,楼下则是牢房,楼上地板会开洞,方便看押人员从地板监看楼下牢房的动静,一方面达到了安全管理的直接与便利,一方面也增加了楼下的采光。而楼下关押狱道的两侧为两两对望的10多间牢房,对称式排列着,空间尺度皆相同,每间牢房约10平方米左右,铺设地板,牢门上有送饭的小门,门下有圆形的通风口。

监狱置身于苏州城,整体建筑形态维持着苏州民居建筑固有的粉墙黛瓦的特色,“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地坐落在古老的街巷内,稍加不留意可能会误以为是普

通的民居、民宅。可以想见建筑已融于整个城市肌理当中,它本身是消隐的,也似乎只想作为配角而成为城市当中的一部分,不会炫耀自己,感觉“监狱似是监狱、监狱又似不是监狱”。由此观察到,贝寿同的设计是不张扬,是低调、内敛的,既和谐也独具匠心,是一种贴近于中国传统、地方性的折中设计。另外此座监狱的改造,成功地瓦解和突破明清旧式监狱的形制,更企图让监狱走向现代化,对往后监狱设计的影响至关重要。

绿琉璃瓦的庑殿大屋顶,中西合璧,雀替作支撑,墙面饰以图腾和纹路,合院式布局

杨锡宗设计的原(广州)培正中学美洲华侨纪念堂,1927年建成,更倾向于“中西合璧”。

广州培正中学创建于1889年,由基督教浸信会教友(冯景谦、欧阳康、余德宽、廖德等)等决议共同发起组织设立教育机构,教育教友的儿女,即开办培正书院,是广州一带的一所百年名校(教会教友办学),1893年改名为培正书塾,1906年定名为羊城培正师范传习所,1907年在东山一带购地始建新校区,1912年改名为培正学校,之后学生激增,财政困难,教友们便组成培正维持会向教友募捐,增盖课堂、宿舍,1928年获准立案为私立广州培正中学,校方决议向海外华侨募捐(共捐得30万元),建造美洲华侨纪念堂(美洲堂),委托给杨锡宗设计。杨锡宗在高3层的美洲堂的设计上改变以往对于西方古典样式的单一追求,在有着拱门、拱窗(帕拉第奥式)及局部装饰元素的西方古典的外立面上方,加上一个绿琉璃瓦的中华古典风格的庑殿大屋顶,采取中西合璧的方式来对应于一个华侨纪念堂(华侨本身存在的事实与意义——跨足于中西两方)。

1935年建成的原(广州)中山大学教职工宿舍是杨锡宗进行现代建筑试验时所产生的设计,他抛弃大屋顶形式,在正立面的二、三层阳台板下辅以雀替作支撑,及在阳台的铁栏杆、建筑顶部墙面上饰以传统的图腾图样和纹路,是个中式折中的设计。而在建筑正立面中间部分,竖向语言鲜明,材料单一(红砖),则突显设计上的纯粹和简单。平面仍是合院式的布局,内廊也用实墙围合,没有任何古典的元素。

原(苏州)高等检察厅看守所

原(苏州)高等检察厅看守所

原(广州)美洲华侨纪念堂

原(广州)中山大学教职工宿舍

原(广州)中山大学教职工宿舍

杨锡宗与林克明一个留美,一个留法,都曾入广州市工务局工作,但林晚于杨。之后,两人也先后设计过原(广州)中山大学校舍,杨锡宗负责第一期校园规划工程,担任总工程师。新校园于1933年动工兴建,1934年秋完工,有20多座校舍和硬件设施,由农、工、理学院迁入使用。第一期建设资金来自于中央拨款、国企盈余及海内外各界的捐款。之后的第二期工程由林克明负责,1934年秋动工,1935年秋竣工,因建设经费庞大,资金短缺,校方便向银行借款兴建。

同样地,林克明与杨锡宗的原(广州)中山大学校舍设计,有几栋倾向于中式折中的作品,如,学生宿舍,在局部屋顶部位为仿古建筑形式,阳台板下辅以雀替作支撑,外墙上有传统纹样。

吕彦直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碑是一系列孙中山先生纪念建筑中的一处,建于1929年。

广州中山纪念碑碑身全用花岗石砌成,高37米,方形碑底,由下到上收分,碑内有一旋梯。登碑时,从首层石拱门进入,在第一、二层设有雕花石栏,四周平台可俯眺。此项目是吕彦直关于孙中山先生系列建筑中更倾向于中式折中的设计,线条简单利落,局部墙面有着中国传统的装饰性图样,全部石刻而成。

中式折中顺势搭上大屋顶浪潮而前行

进入到20世纪30年代初,中式折中的设计渐多,也顺势搭上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兴起的大屋顶式样的中华古典风格浪潮而前行。

雀替饰云纹,龙的雕饰,槅扇栏杆的浅浮雕,局部的装饰元素

原北京交通银行于1932年建成,由基泰工程司的杨廷宝设计。早年,1927年加入“基泰”后,杨廷宝的设计较倾向于西方古典、西式折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杨廷宝逐渐转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试验,在细部装饰上发展出一套中式折中的设计语汇,原(北京)交通银行就是一例。

原北京交通银行建筑用地约2000平方米,4层高,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杨廷宝在此设计中采对称式布局,一层为挑高(2层)的营业大厅,二层设一环绕式的廊道,办公室与其他用房环绕着大厅而设,金库设在地下室。正立面采用对称形式,入口台阶旁设有一对石狮,基座为花岗石砌筑,入口上方是垂花门,局部墙面装饰着中国传统图案。立面窗户有3排(横向),最上方一排窗顶内两侧有雀替,饰云纹。云纹饰样也出现在外墙两侧顶部及檐口板。而外墙两侧之内的竖向墙面上有龙的雕饰,微凸。在建筑东边有一挑出的阳台,除了云纹出现在阳台顶部,阳台下方还砌有槅扇栏杆的浅浮雕。这是一栋倾向于中式折中的设计。原(北京)清华大学男生宿舍的设计也是这样的处理,中国传统的细部装饰浓烈。

赵深在回国后不久就加入范文照的设计团队,参与设计一些项目,之后,赵深离开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1931年),自办(上海)赵深建筑师事务所,承接到原上海大泸旅馆项目。原上海大泸旅馆,1931年建成,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高7层,由于地处于临街面,为了满足饭店的功能,建筑采取方正规矩的布局,没有浪费多余的空间,只在一层留出让行人穿越的骑楼空间。虽然无法在外在形体上有所发挥,赵深却在外墙面和柱子加了局部的中国图案装饰元素,体现一种中式折中的设计语言。

莲瓣须弥座,雕饰回纹,菱花槅扇门,仿宫殿大门,藻井天花

倾向于中华古典风格的原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大楼是由范文照、赵深、李锦沛3人共同设计,而基督教青年会在上海另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原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由李锦沛独立设计,于1933年建成。

女青年会大楼,9层楼高,局部5、6、7、8层,属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李锦沛以贴近于街面来设计,方正几何的外形符合现代高层建筑的功能性,在建筑顶部则是层层叠上。外墙面上规矩排列的矩形窗,体现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在装饰部分,勒脚与基座是石刻莲瓣须弥座,墙面、门框、窗与压顶皆雕饰有传统回纹图案,大门是菱花槅扇门和横批窗,仿明清宫殿的大门做法,入口处门楣是仿木外檐,石刻勾头滴水,内部为中式的装修,藻井式天花绘有精致细腻的彩画。材料以红砖与水泥饰面相间搭配,亦强调一种竖向的垂直表述。可以观察到,此项目强调一种局部、细致、优雅的装饰表现,这也是李锦沛拿手的设计手法,因他曾接受纽约布札艺术学院的培训,对装饰艺术相当了解。因此,这是一个倾向于中式折中的装饰艺术的设计。

原(北京)交通银行

原(北京)交通银行

原(北京)交通银行

原(上海)大泸旅馆

原(上海)大泸旅馆

原(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

20世纪20年代末起,许多中外建筑师都尝试将所谓的中华风格大屋顶设计移植到现代建筑上,这样的尝试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在李锦沛的作品中,除了原上海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大楼外,1934年建成的原上海吴淞国家检疫局办公大楼也作了这样的尝试。但是,吴淞国家检疫局办公大楼将中华风格与现代主义结合的企图非常明显,且更强调竖向、垂直与水平、延伸的搭配设计,这似乎看到点赖特的草原式住宅的有机设计的原则,只是李锦沛把它扩大化而已。在竖向、垂直部分,李锦沛在顶层设计复制了貌似传统亭子的屋顶风格,而垂直的高度也有着“塔”的象征性。另外,也用竖向的墙板设计去撑住顶部的传统形式。在水平、延伸部分,以一个横向的几何形体伫立着,到了角边则收了一个大的圆弧,而水平饰带将立面分出4个部分,是现代主义的特征,而圆弧形则带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这样的中华风格与现代主义作结合,确实让人产生一种折中交错的时空感与冲突性的美感。

原(广州)中山大学教职工宿舍

原(广州)中山大学教职工宿舍

原(广州)中山大学学生宿舍

原(广州)中山大学学生宿舍

原(广州)中山大学学生宿舍

半圆形护廊,传统照壁,底部须弥座,霸王拳枋头,简化雀替

基泰工程司杨廷宝在南京的作品,大部分较重要的都是倾向于采用中华古典风格,因多属政府项目、受到《首都计划》中有关建筑形式与风格规定(企盼以“中华固有之形式”为原则)指导的缘故。其次,在传统与现代的过渡阶段中,杨廷宝也尝试将民族形式体现在建筑内外,倾向于一种中式折中的设计操作。

(南京)中山陵音乐台、原(南京)中央医院、原(南京)中央体育场建筑群与(南京)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这些项目中并没有出现雄伟庄重、富丽堂皇的古典大屋顶,而是从平屋顶的现代功能出发,在简洁的墙面分割上,杨廷宝运用了大量民族形式的构件与装饰手法,来贴近转译中国传统元素的流行和印象,这是一种中式折中的设计尝试,也是传统转向现代的过渡阶段中产生的特殊现象。中山陵音乐台是一个室外场地空间的设计,杨廷宝将音乐台与地形环境作巧妙结合,依山势而建,座位席(3000余人)以放射状的方式设于斜坡上,分成数个草坪区。最上方有一排半圆形的护廊,利用3圈半圆形水平向走道与5条纵向阶梯交错联系到舞台区。舞台区前方有一月形水池,可用来汇聚雨水。舞台深13米多,面宽22米,台口高出草坪,在台口与月形水池之间有一丛灌木花槽。舞台背景墙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照壁(是大门内的屏蔽物及受风水影响产生的一种建筑形式,可分几种类型:木制、石制、砖雕、琉璃),高11米多,宽16米多,底部为须弥座,顶部有云龙纹图案,中间有3个龙头及灯槽。整个半圆形音乐台似乎参照了西方传统露天剧场、斗兽场与竞技场的布局,而在细部上则加入中华古典的样式与装饰,所以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设计。

原(南京)中央医院,钢筋混凝土结构,砖墙承重。杨廷宝依照医院建筑的现代功能来设计,采用倾向于西方古典对称式布局,近似双“T”字形平面(一、二层),三、四层缩减为“一”字形,功能安排得非常集中,也让建筑看起来有跌落层次。主入口门厅设于双“T”交接处,在“T”字伸出的两头有次入口,主入口门厅外有一3开间的门廊,在门廊墙上伸出装饰用的霸王拳枋头。建筑屋顶设有花架,花架处有简化雀替。建筑内部以中廊的方式将功能空间分置两侧,转角处设有楼梯,形成一对称式塔楼。医院为平屋顶,外墙为浅黄色面砖与局部凹凸纹理变化的水泥抹灰(立面横向分割与窗户之间),开设规矩排列的竖向窗。这个项目着重在中国传统的细部装饰(花架、雀替、枋头、云纹等)及细节设计(墙角抹角、檐部伸出、线脚等),它的语言仍倾向于中式折中。

仿传统牌楼,冲天式短柱(云纹柱头),小牌坊屋顶,假石雕纹栏杆,毛石砌筑

原(南京)中央体育场是20世纪30年代远东地区最大的体育场之一,建筑群包括有田径场、游泳池、棒球场、篮球场(与排球场合用)、国术场、网球场、跑马场、足球场(在田径场内)及其附属设施,是个功能齐全的综合性体育场。建成后,拟于1931年举行全国运动大会,但因17省水灾和“九·一八”事变的影响,未能如期举行。体育场建筑群以田径场为中心来规划布局,田径场为南北走向,大门在东西侧,西侧大门往西延伸是体育场对外的主入口道路,其他场地则分布在主入口道路两旁(南北面)。篮球场(北面)与国术场(南面)设于田径场西侧及主入口道路两旁(南北面)形成另一条南北向轴线,篮球场往北是游泳池,游泳池向北转折朝东北向则是棒球场,篮球场的西侧是跑马场,跑马场内则是两座足球场,而国术场往南是网球场,网球场内分3部分,共12个赛场。整体上,体育场布局合理,场地开阔,形式统一,平实壮观。

体育场建筑群所有工程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据不同需求杨廷宝分別不同的平面设计:田径场为椭圆形,游泳池为长方形,棒球场为折扇形,篮球场为长八角形,国术场为正八角形,网球场为矩形,跑马场为椭圆形。

椭圆形的田径场中间是跑道,跑道内是足球场,跑道南北两端是篮球场和网球场,四周为环绕式的看台(容纳35000余人)。田径场大门在东西两侧各一,且都是仿中国传统牌楼建筑的门楼,作为入口的意象,也增加了田径场的气势,门楼面阔9间,高3层(约10米多)。一般传统牌楼形式分两种:冲天式(柱出头式)与不出头式。此田径场门楼是冲天式,为短柱(云纹柱头),七间八柱,顶上为七楼,为7个小牌坊屋顶,门楼入口有3个高5米多的拱形铁门,进去则是一个大穿堂,再进去是一个内门,而门楼朝向赛场一面有一大雨棚。西门楼内部为司令台,东门楼则为一看台,两台两端相望。田径场的功能完善,备有办公室、运动员宿舍、浴室、厕所、裁判员休息室、新闻记者休息室、男女休息室和男女盥洗室等。

长方形的游泳池的入口是一座仿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庑殿顶,上覆琉璃筒瓦,红砖外墙,入口门廊为3开间,一大(明间)两小(次间),门楣上方有雀替与彩绘,建筑分2层:地上1层与地下1层。地上设有办公处、男女更衣室、男女淋浴室及厕所,地下是滤水器房和锅炉房,用来蓄聚山水与井水,以及自动循环换水。进入游泳池后,绕到办公处后方,再经由一座户外双向剪刀梯而下到泳池区,泳池长50米,宽20米,有9条泳道,泳池四周则为户外水泥看台座位区。

原(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

原(南京)中央医院

(南京)中山陵音乐台

原(南京)中央体育场

原(南京)中央体育场

原(南京)中央体育场-国术场

原(南京)中央体育场-国术场

原(南京)中央体育场-篮球场

原(南京)中央体育场-篮球场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篮球场与国术场,彼此相望,都是八角形平面,因不同比赛要求而有不同的尺度。篮球场所需面积大,故为长八角形,国术场则为正八角形,取八角也有八卦的吉祥之意,这是一种东方文化的象征体现。同样,篮球场与国术场入口各建有一仿中国传统的牌坊(古代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忠孝节义,以及祭祖、标明地名所立之门洞式构筑物),3间4柱,云纹望柱头,而进入牌坊后有一平台,平台四周为环绕式的水泥假石雕纹栏杆。篮球场除了平台对应的那边,另在每一边建有一单开间牌坊,共6座。而篮球场与国术场都利用地形下挖一八角形,中间为球场,球场周围为八角形通道及看台座位区。

(南京)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则是另一个中式折中语言鲜明的作品。紫金山天文台的第一座观象台于1931年建造,总面积500多平方米。一般传统古观象台是一种多层的高台,经由坡道或阶梯(正面而上、左右而上、螺旋式)而上到台顶,顶上有神堂。台体为正方形,台基用黄土夯筑,四周砌砖。同样地,杨廷宝将紫金山天文台也设计成一个台式建筑,分3段(这也受西方古典的影响),经由正面阶梯上到台顶,并利用台体的高度在台顶下设置办公用房,采用对称式布局,有文书室、接待室、资料室、陈列室、馆长室,台顶则是一个2层高的球体观象台。在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有一座跨于石阶上3间4柱的中国传统牌楼,顶部有3个小屋顶,覆盖蓝色琉璃瓦,在各层所围护的钩阑,杨廷宝采取须弥座的官式栏杆做法,而台基与外墙用毛石砌筑,其厚重宛如山石一般,与环境融合一体。第一座观象台建成后,紫金山天文台陆续又在山顶附近建好几座观象台,基本延续第一座的风格。数个球体观象台潜藏在山野绿林之中,在阳光折射下,甚为美观。

以上这些建筑都是以现代的赛场与天文办公功能空间结合仿传统宫殿、牌楼、牌坊形式及细部装饰手法,中式折中的语言鲜明。

八角形穹隆顶,细致的庭柱伫立,雕梁画栋,露天花园

因设计上海百乐门舞厅而享有较高声誉的杨锡镠,知名度迅速提高,顺利地接到原(上海)大都会舞厅项目。

大华饭店因股东纠纷而被拆除后,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工部局便在原上海大华路(今上海南汇路)和上海麦边路(今上海奉贤路)一带建市房,而原上海戈登路(今上海江宁路)的空地(原“大华饭店”位置),由广东商人江耀章于1934年投资建造大都会舞厅,由杨锡镠负责设计。舞厅呈八角形,里面正中有穹隆顶,顶下有一个圆形舞池,舞厅内有8根图案精巧细致的庭柱伫立在舞池周围,四周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但在室内跳舞,太过喧闹,夏天闷热,于是江耀章便希望舞厅开敞通风。大都会舞厅便布置在花园里,成为半室外的舞厅,舞客休息时,还可观望窗外的芳草树木,庭园景观,当夜幕低垂,灯火渐亮,人来到大都会舞厅,翩然起舞,惬意悠哉,别有一番情调。大都会舞厅的设计是一栋倾向于中华风格的现代舞厅,这迥异于百乐门舞厅的现代的竖向表述、装饰艺术,可以观察到杨锡镠的设计始终摆荡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有时西式折中,有时又竖向表述、装饰艺术,偶尔又来点中华风格,设计上的分裂思维清楚地体现着,而他也成为旧时代舞厅的设计专家。

抛弃繁复古典,减少装饰性,仿北京鼓楼,飞檐大顶,梁枋藻井,华丽檐饰,几何体组成,开窗面的秩序

《大上海计划》于1929年实施,同时也为建筑师迎来了一些政府项目的机会,这些政府建筑更多体现着是一种中式折中的设计语言,与时代背景及经济条件改变有关,当时主要负责的建筑师是董大酉。

董大酉在进行这些政府项目(原上海市博物馆、原上海市图书馆、原上海市运动场、原上海市运动馆、原上海市立医院、原上海卫生试验所、原中国工程师学会工业材料试验所)设计时,调整策略,运用有限的经费,抛弃了繁复的中华古典风格设计,并减少装饰性元素的运用,或予以简化,朝向中式折中的设计,原上海市博物馆与原上海市图书馆就是如此。这两项目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董大酉在设计上,将两建筑分为上下两段:下段设计成一圈方正并只存在少量装饰性元素的几何体,同时在立面上体现一种秩序感的矩形或竖向的开窗面,以尽量简单为原则,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上段是一个仿北京鼓楼造型的中华古典风格的门楼设计,高4层,重檐歇山顶,覆盖杏黄色琉璃瓦,有飞檐大顶与梁枋藻井,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横生。远观时,建筑仿如戴了一个小帽似的,因此,建筑的上下两段形成强烈的对比性,古典与现代并存,中式折中意味鲜明。而原上海卫生试验所也是如此设计,建筑是几何的长方体,屋顶中部是歇山顶,两侧为庑殿顶,覆盖黄色玻璃瓦,有着华丽的檐饰,墙面有长寿等中国传统的装饰性纹样。

而原上海市运动场则要比原上海市博物馆、原上海市图书馆、原(上海)卫生试验所简化,已不见大屋顶式样,且在设计中,因运动场本身较注重功能性的使用,加上经费有限,董大酉将运动场朝向更简洁、干净的设计,建筑由几何体(长方形、圆形)组成,人造石饰面,显得利落大方,只在局部墙面饰以斗栱、花落等中国传统的装饰性纹样。原上海市运动馆也是如此设计的。董大酉还在运动场的外围设置了一圈清水红砖墙的拱廊,内部底层作办公与商业使用的店铺,供出租用。原上海市立医院与原中国工程师学会工业材料试验所是这一批政府项目中最为“精炼”的设计,董大酉的策略没变,只是将形态更简单化,并相对突出了开窗面的秩序感,似乎更倾向于现代建筑中象征性的理性表述。

原上海市运动场

原上海市运动场

原上海市立医院

原(上海)浙江兴业银行

原上海市立医院

原(上海)大都会舞厅

原上海市博物馆

原上海市博物馆

原上海市图书馆

原上海市卫生试验所

开设大玻璃窗,讲求亲民,竖向线条与开窗

在上海起家的赵深,于1931年春,与陈植合办(上海)赵深陈植建筑师事务所后,承接到了原(上海)浙江兴业银行、原上海恒利银行、原(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等项目。其中,原上海恒利银行是倾向于西式折中的设计,原(上海)浙江兴业银行与原(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则倾向于中式折中的设计。

原(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拟建11层,共计200万造价,之后减为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位于临街面及路口转角处,平面呈梯形布局。当时(20世纪20年代后)绝大部分的银行建筑倾向于古典的设计,由于营业大厅及办公空间皆设在一层,为保有私密性,外墙用石材作立面饰面,仅开设小窗,总体上是封闭的。陈植与赵深打破此陈规,以一种相对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在一层墙面开设大玻璃窗,讲求亲民,二层亦是,而三层以上因是办公房出租,3窗并列,较有私密性。同时,建筑不是沉重的古典(一般银行的设计体现),而是倾向以竖向线条与开窗节奏的折中表述,只在局部墙面以水平带饰装饰(方块状),用不同材料作区分构成红白相间墙面。

三段式的折中,摒弃大屋顶,简化斗栱,实用原则

原(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项目由赵深与陈植、童寯共同设计完成,因为当时他们3位已于1932年合办“华盖建筑”,此项目是童寯入股后第一个参与的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由赵深先完成平面设计,陈植与童寯之后参与讨论,根据功能需求决定总体布局。设计共4层,一、二、三层为办公室、会客室及会议室,四层作储藏档案用。而室内设计由陈植负责,同外部一样,室内有着局部的中华古典装饰元素,如天花、柱梁等,并施以彩绘。

承接到原(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还有一个前因,原本有两方案,“华盖建筑”方案是业主外交部因经济紧缩、比较考量后所选中的。

原(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于1931年春筹建建筑,有外交宾馆(20万建造)与临时办公大楼(60万建造),外交宾馆委托基泰工程司设计,临时办公大楼委托“华盖建筑”设计,因“基泰”与“华盖”是中国近代著名建筑设计机构。1931年夏,外交部与“基泰”与“华盖”就各自设计内容与条件签订合同。同年,因“九·一八”爆发,接着“一·二八”事变及《淞沪停战协定》,工程暂搁置,之后时局变化,政府经济紧缩,而外交事务又剧增,建筑使用要求发生变化,从以宾馆为主转以办公为主,辅以官员宿舍,仍交由基泰工程司设计。

原先,“华盖建筑”设计的办公大楼是倾向于简化的古典形式,三段式(基座、墙身、檐部)的中式折中的语言,平面呈倒“T”形,并摒弃大屋顶,采平屋顶,檐部有简化斗栱作装饰。而基泰工程司设计的宾馆,平面也是倒“T”形,前后以楼梯联系,并采取的是大屋顶的中华风格,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屋前有月台踏步,局部墙面有装饰与彩画,极为华丽。时局变化后,外交部将办公大楼仍交由基泰工程司设计,但由于经济紧缩,原先的宾馆方案过于华丽,造价高,不符合经济条件,又因前次设计费(外交宾馆)存在争议,于是,外交部便选择与“华盖建筑”接触。时任外交部次长刘荣杰是陈敬第(陈植叔父)的邻居与好友,又因这层关系,“华盖建筑”取得多次与外交部沟通的机会,说服了外交部,终获得办公大楼的设计权,当然,更因他们的方案(临时办公大楼)简洁、素朴与典雅,强调功能,造价较低,符合“实用”原则。之后,在办公大楼的基础上,酌量扩展一部分作迎宾用。

不对称的几何体量组合,尽量从简,黑瓦坡顶,去除多余装饰,嵌琉璃花砖

之后,“华盖建筑”业务也往南京拓展,也由于南京的关系,在设计上有了一些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南京)中山陵园内建有许多文化与景观设施,包括有中山陵墓、牌坊、陵门、碑亭、祭堂、音乐台、流徽榭、美龄宫、藏经楼、中山文化教育馆等,其中的中山文化教育馆(1936年)是孙中山先生儿子孙科(时任立法院院长)倡办的,以“阐明孙中山学说和思想,恢复中华固有文化”为创建宗旨,并成立中山文化教育馆筹委会,选在原上海莫利爱路10号办公,由总务组部署办公室,购置各项应用物件,孙科任筹委会委员长。之后,筹委会欲在南京建造中山文化教育馆,向南京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提出用地申请,并在中山陵园内灵谷寺前择一地,作为建馆之用,委托“华盖建筑”设计,由赵深主导,童寯参与设计,1934年动工,1935年完工。抗战期间,该建筑毁于战火之中。

在设计上,“华盖建筑”采取不对称的几何体量组合方式,由3个不同的设计单元构成,以3层塔楼为主轴,向外突出为主入口,建筑内部设有大厅及办公空间,两翼为高2层图书馆,顶部有坡屋顶,但予以简化。在立面材料上,就地取材,覆贴当地产的黑色面砖及水泥饰面,坡屋顶用黑瓦。因为经费紧张,绚丽的古典风格与材料就不适合,设计尽量从简,去除大面积多余的装饰元素。塔楼的主入口处,有一凹入的半室外天井,与两侧几何块体形成竖向高大的垂直印象,而块体顶部稍带装饰性,嵌琉璃花砖,此手法贴近或截取于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语言,气势宏伟,更传达了一种浓浓的中国情怀,倾向于中式折中的设计。

两翼围合成内院,临时性,对称式布局,坡屋顶

原(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

原(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

原(长沙)清华大学矿物工程系机电楼

原(长沙)清华大学矿物工程系机电楼

原(贵阳)花溪清华中学校舍

抗日战争爆发后,“华盖建筑”业务大幅削减,1938年赵深先到湖南考察,当时原(长沙)清华大学矿物工程系教学楼和机电楼正在施工,他便处理相关后续工程事宜。矿物工程系教学楼和机电楼是清华大学南迁至长沙所兴建的两座校舍,委托“华盖建筑”设计,两栋皆为3层楼,对称式布局,两翼延伸围合成内院,红砖清水墙,坡屋顶。在立面上,仍可看到横向的水平分割墙板,倾向于中式折中的设计。

原(贵阳)贵州省立科学馆

原(贵阳)贵州艺术馆

原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

原(南京)国民大会堂

同济大学水泥实验室

童寯则受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化学专门委员叶诸沛(1920—1971,中国近代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之邀到重庆,从事设计工作(1938—1939),主持资源委员会重庆炼钢厂的规划,而资金来源以国家投资与银行贷款为主,按供需合同进行生产,使用国家投资并承付利息,赢利按比例分成,实行盈亏自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者。1940年,炼钢厂与纯铣厂、炼锌厂合并为电化冶炼厂,设于綦江三溪大田坝。

1939年冬,童寯途经越南、香港,短暂回到上海,后于1940年春赴贵阳,设立“华盖建筑”分所,并协助赵深在昆明分所的工作,主要设计与监造项目有原四川资中酒精厂、原贵阳花溪清华中学、原贵阳南明区省政府招待所、原贵阳花溪贵阳县政府、原贵阳儿童图书馆、原贵阳招待所、原贵阳民众教育馆、原贵阳湘雅村国立湘雅医学院讲堂及宿舍、原贵州省立物产陈列馆、原贵州艺术馆等。

抗战后,贵阳远离战场,处于大后方,受战火波及的程度较小,全国各地沦陷区的工厂、单位、学校纷纷内迁贵阳,为贵阳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支持,部分建筑师也转移到贵阳发展,并开始建造房子,包括政府建筑、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等。但因战时的现实条件较差,多数企业、甲方盖房子多偏向临时性的想法,所以,房子建成后,较简单粗陋,无法反映战前所达到的建造水平。而这种临时建筑的产生,反映了迁往贵阳的人们战后迁回原聚居地(沦陷区)的美好愿望。贵阳海拔高度约1100米左右,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5毫米,夏季雨水充沛,约500毫米,夜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而充沛的雨水多集中在夜晚降下,是贵阳气候的特色之一,所以,城市的防汛工作、建筑的防水与排水很重要。因此,童寯在贵阳的项目,如原贵阳儿童图书馆、原贵阳招待所、原贵州艺术馆等,皆考虑多雨的气候因素,屋顶采坡屋顶,来解决排水问题,当然也因平屋顶的防水施工过程(用石油沥青黏粘两层油毛毡或屋顶板上铺水泥砂浆,再干铺油毛毡)较麻烦,且材料(沥青、油毛毡)贵,有时业主做不起,坡屋顶便成为了最经济、最符合气候条件的屋顶形式,而采用坡屋顶的项目皆因女儿墙加高,在视线上遮住了坡屋顶。在设计部分,童寯仍采竖向与横向的对比手法,在部分墙面转角及雨棚会来点圆弧收边(早年项目常见的处理),这批建筑几乎无任何装饰。

贵阳花溪清华中学是童寯义务为母校“清华”所承接的设计。花溪清华中学于1938年春创办,是贵州省重点中学,坐落在著名的高原明珠花溪,背靠雄伟大将山,面临清澈花溪河,青山环抱,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创办之初,清华中学校董会选举时任贵州省政府委员、财政厅长周诒春(1882—1958,字寄梅,历任清华学堂校长、燕京大学校长、民国卫生部长等职,1956年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近代教育家)为董事长,也是清华中学最高掌门人。周诒春利用自身关系和名望,为学校向各界人士筹募基金,邀请名人(贵州名士任可澄、省府主席吴鼎昌、贵阳市首任市长何辑五,省交通厅长叶纪元、贵阳医学院院长李宗恩,以及教育、科教、商界翁文灏、章元善、施嘉炀、吴泽霖等)任校董,并重视办学思想和优良校风,强调“智、德、体、群、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由于战时办学,周诒春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艰苦朴素、勤劳实干的精神。

花溪清华中学创建后,急需建设校园。经费由周诒春募集,他邀请清华校友童寯义务为学校建设规划和校舍设计。1941年竣工,兴建有教师办公楼、礼堂、图书室3栋建筑(命名“达公楼”)。这3栋建筑,因战时及经费考量,设计一切从简,以实用为主:对称式布局,中间为通廊及楼梯,两侧为教室;在立面上,中部高于两侧,入口设在中部,设有门廊,上有雨棚,而中部仍强调竖向的垂直墙板表述,两侧则是规矩排列的矩形窗;也为了排水,采用坡屋顶,有四坡与双坡形式,覆盖红瓦。整体上,倾向于中式折中的设计。

墙面辅以花纹壁饰,拼花窗棂,顶部水泥塑饰,竖向语汇,呼应木构架下的檐口处理,装饰性已减弱

虽然,南京是大屋顶式样的中华古典风格的大本营,政府项目皆是此类建筑,商业项目也都充满中华特色。但是,在少量的政府或金融项目,仍存在着中式折中设计的痕迹,奚福泉是代表性建筑师。

而综观奚福泉大部分的作品,他是一位热衷于对现代建筑进行试验的建筑师,而他在南京的项目(原南京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原南京国民大会堂、原南京国立美术馆),也在试验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去作折中的表态,切入点与其他建筑师不同。

原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于1936年建成,是孔祥熙与宋子文所创设的官商合办的银行,总行设在上海,成立于1929年,1930年在南京设立支行,委托奚福泉设计,由成泰营造厂承建。此项目6层高,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在设计上,奚福泉在平面采用“梯”形的现代功能空间的布局,在立面采用竖向分割线条与规矩排列的矩形窗构成,是倾向于现代建筑的设计。入口处为大门廊,有8根方形混凝土柱,上接挑台石栏,下部为承台式仿石柱础。外墙是人造石饰面,局部墙面辅以中国传统花纹图案的壁饰,有拼花窗棂、花格钢窗及顶部水泥塑饰等。因此,平面是现代功能与立面的装饰构成了中式折中的设计语言。

原中国银行南京分行

原(南京)国立美术馆

原(上海)中国银行大厦

原(上海)中国银行大厦

(天津)民园西里

同济大学学生宿舍

原(苏州)高等检察厅看守所

原(苏州)高等检察厅看守所

广州中山纪念碑

(天津)民园西里

原(南京)国民大会堂

原南京国民大会堂于1936年建成,是奚福泉经由公开招标后以首选方案获设计权(第二名是基泰工程司的关颂声,第三名是华盖建筑的赵深),但最终方案是综合一、二、三名的优点而折中兴建,由李宗侃督造,上海陆根记营造厂营造。此项目高4层,建筑面积为5100平方米。奚福泉在设计中采用对称式的布局,中部高于两侧边楼,而两侧边楼呈直线展开,内部结构合理,音响效果甚佳。外墙面上立柱与玻璃窗的竖向语汇,带有点维也纳分离派的味道,并构成了虚实相间的对比。同样地与原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一样在局部墙面、窗花、雨棚和门扇有着中国传统装饰纹样,顶部阶梯式处理呼应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木构架下的檐口处理,但装饰性已减弱,原南京国立美术馆与原南京国民大会堂等于似双胞胎,设计雷同。

低调面对大屋顶,弱化处理,几何形,体量关系,局部装饰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建筑课由陆谦受与吴景奇共同主持,陆谦受任课长,吴景奇任助理建筑师,负责中国银行系统内各地(上海、南京、青岛、济南、重庆等)的行屋项目设计为主。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建筑课在上海的大部分项目皆倾向于西式折中或现代建筑,到了南京,也必须符合现实,尝试些许倾向于中华古典风格的设计,但却相对弱化,产生了中式折中的形态。

原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是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建筑课在南京的项目之一。1914年,中国银行在南京设立分行,在原址上兴建大楼,后于1933年重建,陆谦受和吴景奇负责设计,上海新亨营造厂承建。此项目属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高3层,占地面积3746平方米,建筑面积5709平方米。在设计上,陆谦受以方正规矩的平面布局来满足银行功能,采用对称处理,并从原本的形体拉出一长形块体来作为银行入口,以5个长方柱支撑作挑高及退缩处理。外墙面上设有天窗(方窗、圆窗),沿着外墙面序列而设,使得光线也均匀分布于室内,还具通风换气之功能。为了突显中国银行的社会地位,陆谦受在内部墙面上采用壁画装饰,富丽堂皇,提供宴会和招待贵宾之用。在材料方面,以泰山面砖为外墙主要材料,用苏州石打光做勒脚,正立面两侧墙面作横向砖带分割,局部外墙作竖向长窗及装饰处理,可以观察到此项目装饰性元素较少。值得一提的是,陆谦受设计了一个中华古典风格的斜屋顶,若没仔细看,甚难发现(屋顶稍稍退缩于形体内),似乎反映出陆谦受想低调面对大屋顶的现实框限,朝弱化、退位的处理,以简单的几何三角形状去呈现,而屋顶覆盖青瓦,屋脊用人造石饰以金色。总之,体现的是一种中式折中的设计语言。

中国银行的总部设在上海,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银行决定建造新大楼。此项目在设计方面,陆谦受以简化和实用的形式处理,外墙面带有局部装饰风格,是高层式的体量对称关系,而在立面上,深凹的开窗处理的规矩排列,是偏向于一种理性思考下的整体秩序感,而开窗面饰有中国传统装饰纹样,顶部的阶梯式呼应木构架下的檐口处理。因此,此项目有别于中国银行在上海其他行屋的风格(西式折中或现代建筑),中式折中语言鲜明,继续朝着装饰弱化和减少的方向设计。

墙垛砌筑,民居符号,封火山墙的暗喻,对传统装饰性的回归

天津一带的建筑在中国近代时期,大部分皆倾向于西方古典、西式折中风格,而沈理源也是操作此风格的能手与翘楚,但天津民园西里却不是这样,它有着倾向于中式折中的语言。

民园西里,建于1939年,是个沿街联排式的里弄住宅。此项目是由两栋里弄住宅与17个单元联排组成,属于砖木混合结构,高2层,局部3层,每个分户单元都有着一个院落,单元与单元之间以“凹”字形排列。而立面材料为琉缸砖,围墙用墙垛砌筑,建筑内部是木地板与木门窗。建筑内部一层有厨房、起居室、佣人房、餐厅、储藏室,二层有卫生间与卧室居住功能空间,局部三层有储藏室,可以通往屋顶的平台,屋后还有一个小院,开启后门即可通往后面的小巷,整体上,布局合理与恰当。可以观察到,在设计时,沈理源运用了中国传统民居的符号与元素,建筑顶部为多坡大筒瓦屋顶,侧墙有封火山墙的运用,墙檐弯曲与邻墙之间的搭配,成为一种对传统装饰性的回归,而封火山墙的墙顶、平台围墙的顶部及部分墙面皆以白边作为修饰,总体设计可以看出对细节的追求,细致与精巧。

折中的高潮,“古今中外、皆为我用”

总体上可以观察到,中国近代建筑师的中式折中在中国的实践出现两波高潮,第一波是1932—1936年间,其中以1935年建成的最多,这当中,以董大酉设计的《大上海计划》配套的政府项目为代表。抗战爆发后,作品量爆减,部分也都是战前所承接的项目,接续建成。抗战胜利后,虽然有作品,但也是少量;第二波出现在1952年之后,大部分是校园建筑项目,如同济大学的解放楼、青年楼、基建处、工程实验馆、水泥实验馆、化学馆、科学材料馆、学生宿舍、同济新村(村一楼至村四楼)、南北楼、图书馆、西南一楼,以及南京工学院的五四楼、五五楼。之后,1958年后的“北京十大建筑”,成就了折中风格的高潮,它们是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十大建筑”是新中国建国10周年的献礼工程,当时中央提出“古今中外、皆为我用”的设计原则,容纳各式风格(大屋顶的中华古典、柱式的西方古典、现代建筑),体现一种折中的方针与姿态。“北京十大建筑”就是这样一次由政府主导进行的大型创作探索。

China's Eclecticism (III): the Practice of Chinese-style Eclecticism in China

(上海)鲁迅纪念馆

同济大学解放楼

同济大学青年楼

广州中山纪念碑

原(广州)中山大学教职工宿舍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听,建筑在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