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民族花边的风格特征对比及历史研究价值
2016-11-29姚君洲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文/姚君洲(徐州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
中西民族花边的风格特征对比及历史研究价值
文/姚君洲(徐州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
中西花边的发展有其各自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研究中西花边的特征对当下国内花边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研究从花边的风格特征、花边主要类型、发展时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类分析。通过综合研究找出其特征、风格、纹样表现形式等为国内花边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ce has its own region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c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lace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tyle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types of lace, the development period and so on, the research of the subject is carried out in detail.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to find out its characteristics, style, pattern and so on, it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lace industry.
中外花边;风格特征;图案纹样;类型
DOl编码:10.3969/J.lSSN.1674-4187.2016.05.008
研究中外民族花边时,以中国民族花边和欧洲民族花边最具有代表性,分别从这两条主线对中西民族花边的起源和发展中的民族工艺性和民族艺术性进行细致的梳理和研究。现在需要对两条主线的花边历史研究加以整合,系统剖析其价值和各个时期的发展背景、特征、艺术特色和工艺特点等。
一、中西民族花边风格特征对比
研究中发现,中西花边在具体类型上和民族元素的表达理念上还是有显著区别的。中西花边在发展中逐渐成为各具民族特色的花边,它们的发展都经历过其漫长和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在花边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各自的发展道路和特征。为方便对中西花边特点进行对比,可以把各种花边风格和表现形式通过列表的形作进一步对比和综合分析(见表2-1至表2-3)。
二、研究价值
中西民族花边的发展历史推动了现代拉舍尔花边技术的进步。文章在研究中可以清晰了解到中西民族花边的发展历史曲折而多变,但是这个发展主线是革新进步的主线。通过梳理,从图1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到人类在发展中经历了从原始工具(腰机)、手工织机(斜机、多綜多蹑机、提花机)、动力织机(平机、多臂机、提花机、喷射机、剑杆机),从早期使用绢线、股线和平纹编织,到6世纪运用拉花机装置生产复合纬面丝绸斜纹编织圆形织物,再到16世纪威尼斯针绣花边和梭织花边的发展,最后发展到现在机器智能化的多梳拉舍尔花边经编机,这种工艺技术发展过程是递进的。前期漫长的发展过程造就了现在的多功能智能化拉舍尔花边机,这是人类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进步。探索出民族元素才是凸显中国花边特色,助长中国花边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探究其成长过程、分析其民族元素固化规律、系统的对民族元素的挖掘和整理等等,对后期进一步研究数控拉舍尔花边设计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图1 织造机具的发展
表2-1 中西花边图案纹样表现形式
中西民族花边的发展历史使其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古典图案体系。1975年宝鸡西周大墓中出土的刺绣织物已经开始使用黄、褐、棕、红四色在刺绣上彩绘,从局部可以看出已经开始使用动物和植物题材;这一时期的章服制度已经规定了“衣画而裳绣”,在服装上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宗彝、藻、火、粉米、黼等十二章花纹“八吉祥纹”,都是采用画或者绣的制作方法完成,当时刺绣是绣画并用先绣纹后填彩的表现方式;在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织锦已经采用了二方连续的构图方式,有舞蹈人物、龙、凤、麒麟的图案纹样;梁朝武帝的绣裙上装饰了红线串的珍珠,这是串珠绣的起源;在新疆等地发现的刺绣佛像供养人织物残片中采用了锁绣针法,绣有人物、文字和忍冬纹等图案并已经采用了四方连续的构图方式,使用红、黄、蓝、绿、黑、白、紫等色线进行表现这些都是典型的 “阴阳五行” 色彩说,采用了渐变色彩的处理方法;宋代重视人文艺术,喜爱使用自然、花鸟装饰图案纹样;清代全面继承了古代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图案纹样格式,吉祥纹样和西域风情的表现风格开始广泛使用。纺织品上的运用最为凸出,尤其是在刺绣上服装上的运用最为广泛。因此在发展中,中国花边的发展形成了较完备的中国典型图案表现体系。
欧洲民族花边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典型图案纹样特点需要提炼。在公元4世纪的罗马时期开始使用蓝白搭配风格,在刺绣上绣有“秋天图案”和“冬天图案”;到9-11世纪“塔拉斯”生产的刺绣喜爱吉祥文字的表现手法;拜占庭时期主要使用征战和狩猎为主题的图案,以单独纹样表现方式见长;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时期人们喜爱叶形、洋水仙、郁金香、玫瑰、康乃馨、皇冠、荷花等图案纹样;18世纪的法国是以风景为主题,将人与自然相融合,喜爱使用椭圆形、菱形、多边形、圆形构成,在区域内配置人物、动物、神话等古典主义风格浮雕效果,以蓝、红、绿、米等色为主,使用规则性散点式和穿插式的艺术表现方式;英国图案注重从自然中提炼,如藤蔓、花朵、叶子等,同时注重自然装饰的艺术表现风格。欧洲民族花边图案主要有莨叶饰、旋涡饰、垂花饰、扇贝饰、神秘生物图形,以神话和战争题材为主。
中国民族花边的图案装饰题材相对复杂,重在写意;而欧洲民族花边的图案装饰以华贵、简朴著称,重在写实,同时中国古典图案装饰题材较西方的更为程式化、图案化。
表2-2 欧洲花边的主要类型
那么下面本文根据理论研究成果从织造技术的发展、织造机具的发展、西方花边机的发展、机器花边机的分类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归纳为后期的研究提供坚实理论依据。
西方社会各阶层对花边的狂热推动了花边技术的快速进步。西方花边技术的发展直到14世纪中叶才有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开始了从简单手工制作到机器时代的跨越。通过分析整理,我们可以更清晰了解西方花边机的发展变化过程(见表2-4)。西方花边机的发展推动了现代数控技术拉舍尔花边机的发展,从工艺技术层面国外花边机比国内花边机的发展更为先进,研究看出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是一种递进式关系,同时为民族元素在拉舍尔花边设计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
对中外花边历史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中西方花边机的发展带动了现代多种形式机器花边机的发展,可以根据现代机器花边机的性能和花边机生产织物的特点做简要提炼,便于区分下面章节中需要研究的现代多梳拉舍尔花边机。机器花边机按照特点主要可以分成四类:机织、针织、刺绣、编织等。这为后期研究花边机的应用提供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
表2-3 国内花边的主要类型
三、结论
课题对中外花边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进行了详实的梳理研究,了解了花边发展的历史文脉,花边工艺技术从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通过细致的比对,分析出民族性艺术元素在花边的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解析出了中国传统花边织物中的民族传统图案的哲学思想与审美意涵,探索出中国的花边演化历史与丝绸和刺绣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并梳理出了其“工艺性”和“艺术性”特点。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花边的发展是民族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化的过程。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丰富的史料,从历史沿革的纵向角度以及不同地区花边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横向角度系统全面地展现了国内外花边产生的根源、发展背景、发展路径、演化结果、生产技术和织造设备等内容,对国内外花边发展的脉络进行了全面梳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从“工艺”和“艺术”两个方面总结出推动拉舍尔花边发展的技术革新成因。研究表明中外花边的发展推动了现代拉舍尔花边技术的进步,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外花边在工艺技术上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西方近现代花边技术领先于中国。但是,它对现代花边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总结提炼出西方图案花边纹样题材强调宗教性色彩和自然形态下的动植物为装饰特征,注重写实和现实事物的真实表达的理性思维。中国图案纹样特征注重写意和情感的表达,重视自然题材和吉祥祈福为出发点、体现身份特征为中心的应用指导思想。
3、针对中外花边纹样的艺术研究,总结出形成“约定俗成”的民族古典图案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中国传统图案、中国审美精神和符号化语言进行了总结性分析和研究,为民族元素在数控拉舍尔花边机上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理论依据,对民族元素在多梳拉舍尔花边设计中的应用具较强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姥海永)
表2-4 机器花边机的分类
[1] 蒋高明. 经编针织物生产技术[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2] 马 晴,蒋高明. 浅谈欧式花边在中国的发展[J]. 装饰,2006,(4)
[3] 崔荣荣. 基于近代齐鲁和江南地区的汉族民间服饰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无锡: 江南大学,2008.
[4]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M].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5
[5] 赵丰,徐峥. 华锦服绣—古代丝绸染织术[M].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8.
[6] 刘 绥. 现代花边的起源发展及艺术特色[J].文学与艺术,2007
[7] 蒋高明. 多梳拽舍尔花边的生产技术与发展趋势[J]. 纺织导报,2006,(11):
约稿函
《创意与设计》是由教育部主管、江南大学主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承办的一份专事文化创意与设计艺术研究的全国性学术刊物。为进一步打造本刊的学术品位,尽快进入CSSCl、中文核心等来源期刊,特向各位专家、学者诚约大作,稿件一旦录用即付优厚稿酬。一、稿件内容
文化创意专论;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设计行业、设计教育、设计现象、设计产品、设计人物等批评(评论);产品创意设计实践研究;国内外最新设计理念的翻译、介绍与研究;设计师的个人创意心迹、所思所感等;设计学术交流活动的深度报道;设计行业及设计教育的交流、展览、研讨、竞赛等资讯。
二、稿件要求
1.稿件要求主题鲜明、观点突出、论述严谨、可读性强,并保证论文的原创性。
2.文章字数以6000-8000字为宜,少量具有独创性专题研究字数不限,尤其欢迎国家及省部级基金类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所有来稿均请附中、英文标题,中、英文摘要(200字左右)与关键词(4个以内)。
3.文章中凡出现引用文献处均应以参考文献格式明确标注具体出处、作者、页码、出版社、出版地,并置于文末。
三、注意事项
1.专题可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作者在文末请提供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称或职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mail信箱等,以便及时联系。非专题稿件一律实行网上投稿。
2.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稿件可采用纯文本格式(*.txt)或Word文档格式(*.doc)。欢迎使用高清晰的插图,可保存为*.jpg等格式,并将图片单独另立文件夹存放,标明图注,不要将图片直接插入Word文档中。
四、联系方式投稿邮箱:creation_design@163.com投稿网址: www.creationndesign.com电话: 0510—85326770
《创意与设计》编辑部
Comparison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Value of the Styl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tional Lace
Chinese and foreign lace; style characteristics; pattern; type
姚君洲,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