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中国设计文化遗产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11-29王强刘翔宇王英江南大学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基地

创意与设计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人文化遗产教授

文/王强 刘翔宇 王英(江南大学 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基地)

2016中国设计文化遗产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王强 刘翔宇 王英(江南大学 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基地)

由江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创意与设计》杂志社承办,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协办的“中国设计文化遗产研究”学术研讨活动,通过与会专家学者的交流研讨,以及对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学术成果展的观摩与研究,主要探讨了设计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与特色、设计遗产的未来、设计遗产的研究方法与路径、中外设计遗产比较研究及设计遗产在构建中国特色的设计学学科体系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

Organized by Jiangnan University and Nanjing University of Arts, presented by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Research Centre and Creation and Design Magazine, co-organized by the Museum of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the academic seminar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Design Culture Heritage " was held successfully. After communicating with experts and scholars present at the meeting, inspect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exhibition of academic works of School of Design in Jiangnan University, representatives mainly discussed about related concep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future,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roaches, comparative study of domestic and abroad about design culture heritage. They also talked about the role that design culture heritage played in constructing design disciplina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related academic issues.

设计文化遗产;设计学;会议综述

DOl编码:10.3969/J.lSSN.1674-4187.2016.05.015

一、会议概述

2016年10月21日,全国众多知名专家和学者共计60余人齐聚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举行中国设计文化遗产研究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中国设计文化遗产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次会议共分设计文化遗产研究学术研讨会、学术成果展与论文写作工作坊等三个部分。

学术成果展现场集中展示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自创建以来在设计文化遗产研究取得的学术成果,如张福昌教授的《中国民俗家具》、《中华民族传统家具大典》,寻胜兰教授的《新民族图形》、《新民艺设计》,过伟敏教授的《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中国设计全集·卷1·建筑类编·人居篇》、《中国当代设计全集·卷6·建筑类编·城建篇》,张凌浩教授的《中国当代设计全集·卷13·工业类编·百货篇》,王强教授的《中国设计全集·卷16·用具类编·灯具篇》、《中国当代设计全集·卷20·传媒类编·广告篇》、朱方诚教授的《东方天工》、周亮教授的《武林古版画》、《苏州古版画》、《明清小说版画》、《明清戏曲版画》等,并特别策划组织了中国当代国产品牌收音机、留声机收藏展。

学术论文写作工作坊由《机械设计》杂志第五届编委会委员、社长助理、工业设计栏目主持、责任编辑张磊教授主持,主要针对科技论文的相关写作规范,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本论、结论、图表等要素;工业设计论文写作中的特点及相关问题分析;设计类优秀论文写作实例分析;科技文献的检索与利用等。

二、学术交流摘要

本次研讨会发言的主要代表有:《美术与设计》主编、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李立新教授、《艺术与科学》丛刊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砚祖教授、米兰理工大学Nora Lombardini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王琥教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张朋川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创始人沈榆教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牧教授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过伟敏教授、辛向阳教授、张凌浩教授、顾平教授、王强教授,以及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葛庆文先生、社长助理方立松博士等。

上午的研讨会议由顾平教授主持,江南大学社科处处长刘焕明教授和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辛向阳教授分别做开幕致辞。刘焕明教授介绍了江南大学的办学特色以及设计学院的发展历程。辛向阳教授分享了他对设计史、设计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些思考。

张凌浩教授的演讲主题是《认识、反思与当代视野——中国设计文化遗产研讨会》,阐述了设计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对中国语境下的设计文化遗产进行了概括性说明。重点分析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依托建院之初的轻工特色和背景,历经几十年的专业发展,设计学科在中国设计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的突出特色和成果,并以《中国当代设计全集·卷13·工业类编·百货篇》的撰写进行详细论述,体现了该研究不仅是历史物证的系统研究,更是对中国设计发展历程自信的确立。在此书的撰写过程中,仅仅资料的收集实物照片都有6000张以上,文字记录整理有5万余字。研究过去,也是为了重构未来,正如哈布瓦赫所言:“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

图1 张凌浩院长演讲

图2 刘焕明处长致辞

图3 辛向阳教授致辞

图4 李立新教授演讲

图5 李砚祖教授演讲

图6 过伟敏教授演讲

李立新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工艺物种的生与死——论“非遗”研究的误区》,他指出“非遗”研究的四大误区。误区之一:遗产资源论。根据“将人类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来加于利用和开发。”“文化产业要开发的主要就是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大都属于遗产资源,如何将遗产资源转化成文化资本,是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等观点,李立新教授指出,中国文化的基因应该在民间。误区之二:原汁原味论。根据“将人类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加于保护起来,才能保证其纯粹性。”“民间工艺就应该保持它的乡土气息,保持传统的味道,不能失去自身的特色。”等观点,他指出,民间艺术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纯粹的。民间工艺物种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民众群体生命的律动,时刻会发生变化。无论是习俗、信仰或生活的变化,都会带来工艺种类的变化。误区之三:办班培训论。根据“旨在提高非遗传承人群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针对部分传统手工艺者的综合文化修养、设计创新能力不高”等观点,他认为办班培训的方法来提高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更好地将美带入作品并不可取。误区之四:传人接续论。根据“传统工艺的发展是师承的、连贯的、延续的。”“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棒者,是传统工艺中承上启下的继承者。”等观点,他认为一种工艺物种的所谓消亡,并不等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一个生物死去了就不能再生,而一个传统工艺“消亡”,待到有合适的土壤,适宜的环境,又能重新复活。

李砚祖教授的演讲主题是《设计学研究的边界与趋势——关于设计文化遗产研究的思考》,主要有三个议题。两个案例、设计学研究的历史与趋势、设计学研究的边界与设计学的结构与体系。两个案例的分析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启示有二,其一,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是第一手的材料,并且要鲜活、具体;其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需要综合多学科知识,如艺术学、文化学、人类文化学、符号学等学科。关于设计学研究的历史与趋势,强调了设计的复杂性,设计具有一般设计、工程设计、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中设计具有一定的含糊性、交叉性、整合性。同时,人文科学中的设计学既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隔。李砚祖教授也讲解了设计学研究的历史路径:从1966年英国成立了设计研究协会到乌尔姆工业设计方法研究的两个阶段、再到20世纪60年代设计科学的10年发展、到20世纪70-90年代设计方法的发展、以及当代的设计研究。李砚祖教授还从设计的认识论研究、设计艺术论研究、设计技术论研究、设计的价值论研究、设计的文化论研究、设计的消费论研究、设计的创造论研究、设计批评论、设计历史论、设计的人才论等十个方面提出了设计学结构与体系的构建。

图7 Nora Lombardini教授演讲

图8 张朋川教授演讲

图9 沈榆教授演讲

过伟敏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地域建造认知研究的四个案例——镇江、扬州、南通、无锡四地》,他向大家介绍了选择这4个城市的原因,南京、苏州的建筑研究成果较为丰富,镇江、扬州、无锡、南通4个城市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薄弱,很多优秀的设计资源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这4个城市分布的区域虽然较为集中,但建筑本体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该研究从1998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通过研究希望建立、建构一种新的知识,即对传统建筑认知的一个方法、方式,并涉及到建筑本体意识的文化价值、空间特征、历史、造型、建筑和环境的关系等。此研究项目主要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是怎么样发展和进行演进的?三个问题。首先对无锡的建筑遗产进行筛选、采集样本,选取典型案例。其次按照建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实地测绘、影像纪录。这种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扬州、镇江、南通的建筑遗产研究。具体到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关键问题,比如镇江,希望研究其传统式样建筑是如何传承的,因为它在民国时期曾经是江苏省的省会,也有很多西方式样的建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镇江的中西合璧建筑的基本面貌是什么?探寻其是本土的融合还是原样搬来,甚至山寨,也希望对镇江的这个研究能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同类型、同级别的中小城市,其在历史的发展中关于中西融合的特征、机制是怎样的?从专业的角度对建筑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到现代主义的产生,对世界建筑影响最重要的有三方面:第一,自由的设计思想;第二,建筑材料的改变;第三,建筑产业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而扬州、无锡、南通的建筑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研究的侧重点。通过这些基础研究,希望能够对当地的建筑发展起到一定的服务作用,希望研究历史不只是为了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为了展望未来。

100

图10 江牧教授演讲

图11 会议现场

Nora Lombardini教授的演讲主题是《Method and practice for restoration in the present times: potentiality for an intercultural dialogue》(《当代遗产修复方法与实践:跨文化对话的潜能》),介绍了意大利建筑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修复的工作和研究。讨论建筑遗产修复的定义时,就是要谈论建筑以及一切和它存在和使用相关的一些事物。那么这里的建筑指的是不可移动的、具体的、可以感知的结构形态的,而不仅仅是那些古代的遗址和废墟。包括城市设施,传统的一些房屋,还有土地的设施,历史的中心,还有一些工业的考古遗址。根据国际规则的规定,修复是指保持并且增强文化遗产的美学和历史意义,以便于它们在未来的传播。我们有义务向后代去传播我们的艺术、历史和传统,而他们所接受到的这些事物,必须有着同我们发现它们的时候同样的状态。由于许多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文化遗产常常受到很多损毁。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建筑的表面或者内部会受到一些损坏。另外如地震、某些突发事件,也会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带来很多的损伤。人为因素当中包括一些污染或者说是故意的一些破坏,还有些战争甚至是由于我们的粗心大意,也会带来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在意大利有大量的这样历史性的建筑,它们基本上都进行了保留,或者说进行了再利用。如对一个教堂原有的遗址进行修复和保护了以后,他们对其进行了再利用。从这个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从这个里面可以看到,它采用了一些新的材料,跟意大利保护的理念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它是希望它新加的部分和遗址原有状态之间是有严格区分的,甚至这一部分是可易的,就是说一旦后人发现这一部分的东西是不合适的,那么可以把它拆除,而不会损毁到这个遗址原有的状态。Nora Lombardini教授也提出了“修复”在遗产保护中的意义,她认为修复是一种保护记忆和身份认同的一种行为。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当人们开始谈论修复的同时,他们已经开始了保护工作的开展。保护意味着保存我们已经发现的这些遗产或事物的原真性,要维护它、保护它,然后一直把它传承到未来。根据国际规则,将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人。这是国际遗产保护工作中所共同的一个观点。在文化遗产保护中,Nora Lombardini教授强调要发起一种正确的跨文化对话,她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的观点。使用一些合适的工具,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互相尊重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进行跨文化或者跨学科的对话和交流。同时培训年轻一代的这种分享方式,是保持和理解这种身份和记忆的第一步,那么也是寻找相应的工具去刺激跨文化对话的第一步。

下午的研讨会由设计学院王强教授主持。张朋川教授的演讲主题是《文徵明的园林画和园记反映的文人造园设计思想》,阐述了园林画和文人园的由来、文徵明的园林画及特色、文徵明以种树栽花为主的设计造园思想等内容。园林画的缘起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私家园林己初露端倪,在东汉墓室壁画和画像砖中,可见到对豪强地主的庄园的描绘。经过历代的发展,到明代中期,苏州逐渐成为东南第一大商会,同时也是文人以科举获取功名人数最多的地方,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文人群体,在苏州一带营造园林的主人大多具有文人身份,文人园成为苏州园林的文化核心,苏州园林因文人文化而赋有雅致的品格。

图12 学术主持人顾平教授

图13 专家参观展览 左起:张凌浩、王琥、王强教授

文徵明所绘的园林画中的大园,多以全景形式画在长卷上,有似园林的平面设计图。文徵明的园林画,大部分是文人营造的私家园林,因此是文人园,明中期的苏州,形成了庞大的文人群体,他们以文化来确立在社会上的地位。文徵明笔下描绘的文人园,厅堂在画面中占主要位置,因为厅堂是文人相聚的主要场所,以厅堂为中心来展开文人的雅事活动,厅堂两厢分别是藏满书画的书房和烹茶的茶室。园中水边的亭轩,乃是下棋和抚琴的幽静之地。堂前植以高树,撑开门前一方天地。堂前侧方立假山石,堂后围以细竹丛,为前障后屏。屋前多有绕园的溪流,屋后远映青山,文人园自成文人寓身安居的小天地。从文徵明绘制的文人园,可以看出文人园以诗书传家,以风流自许,以文艺会友,以文化为载体的园林特色。文征明的造园思想,也在他前后居住和经营的停云馆和玉磬山房透露出来。文徵明在整治停云馆时,赋小诗十首,诗中描写了停云馆虽占地不大,阶前只有一弓之地,但园中的布置却尽显诗情画意:“窗中见苍岛”;‘坐抚松下石”;‘埋盆作小池”;“波光乱寒碧”;“小山蔓苍萝”;“叠石不及寻”;“怪石吁可拜,修梧净于洗”。并且感言:“会心非在远,悠然水竹中。”“欲咏已忘言,悠然付千古。”是将园林作为心存高洁、诗书传家而不落尘俗之地。文徵明主盟吴门画派五十年,全面发展了文人诗、书、画、曲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并且融入到园林营造中,他提倡文人园要能够体现文人的情操和品格,园林以种树养花而怡神养性,园林的格调追求清丽雅淡,安详自然,脱去尘俗之气。正如晚明评论家王世贞所评论的文徵明的艺术风格:“如仕女淡妆,维摩坐语。小阁疏窗,位置都雅。”这也是以文徵明等人营造的文人园的文化特色。文人园体现出的诗、书、画、曲为一体的文化特色,对中国园林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王琥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关于传统设计的话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即传统设计的核心价值,设计与造物、工艺美术的概念差别,中国设计学史论研究的学术方向。传统设计的核心价值方面,主要从民物设计的特点、官作设计的特点、中国古代设计传统的主要建构、传统设计的启迪与应用进行分析。民物设计典型的特点是简明的功能、简便的材料、简易的工艺、简洁的形态;官作设计的特点是功能的垄断性、材料的稀缺性、工艺的繁杂性、形态的独有性;中国古代设计传统的主要建构,民物设计是主流,占据设计历史的散播广度与承传长度,官作设计是支流,占据设计历史的艺术与技术的高度;传统设计的启迪与应用进行分析,显著特点是物我融容、天人合一、惜物俭用、克物化人等等。设计与造物、工艺美术的概念差异方面,他认为造物是绝大多数生物体共有行为,造物不等于设计,具有多重功能属性的造物才可能属于设计,设计需要满足人的双重功能(实用功能加适人功能)。工艺美术的主体是中国古代官作设计的延续,是占据社会主要资源的技术的发展。现代设计是近现代社会工业化、文明化的最有效媒介。中国设计学史论研究的学术方向,需要上观天象,即规范治学标准、掌握整体动态、熟知先进信息、引领社会潮流;同时,又要下接地气,即教育服务于产业、产业链与民生机制商品共同发展。

沈榆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发现与研究——来自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的报告》,介绍了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自创建到今天的发展概况,以及其中一些典型藏品的情况。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建馆的目标是把碎片化的中国设计历程变成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把中国的设计产品集中在博物馆供大家观察和研究。建国前,轻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因此轻工业产品比较多,博物馆也收集了当时的一批典型产品;建国后,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比如汽车的发展就比较典型,红旗牌的一款轿车就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同时介绍了其他一些藏品的由来,设计之初以及生产、销售的过程。沈榆教授最后总结道:溯源中国设计,不是怀念,而是期待超越。

江牧教授的演讲主题是《鲁班经·版本研究》,他介绍了《鲁班经》其书、《鲁班经》与《鲁般营造正式》、现存《鲁班经》的版本、《鲁班经》之作者等方面的研究。鲁班经的版本研究主要是做一个设计文献的整理。《工部厂库须知》是明代建筑体系有代表性的文献之一,他对此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对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哲理更熟一些,因为这些文献时间更近。鲁班经和其他的古籍不大一样,因为鲁班经不是官办官修的,而是民间私刻私印,所有其版本需要甄别研究。江牧教授主要从《鲁班经》主要流传的时代、区域和内容、《鲁班经》与《鲁般营造正式》、现存《鲁班经》的版本、《鲁班经》之作者等方面的研究做了演讲。

在上午专家演讲结束后,还举行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与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图书出版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社长葛庆文先生与张凌浩院长一起上台交换签署的合作协议。

三、结语

在当代强烈的设计民主化浪潮之下,设计文化遗产的再创造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如何传承、创新设计文化遗产,丰富设计的文化精神与实践,找寻设计发展的正确路径与方法,重新认识中国设计,建立中国设计自信,形成国际文化传播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设计文化遗产是具有设计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的纪念物,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和精神财富,见证了设计历史变迁。剖析其对当代设计所产生的作用、价值及意义,探求其特征意象、设计价值和文化传播是当代设计史论研究的重要命题。

(责任编辑:姥海永)

Summary Of Academic Seminar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Design CultureHeritage In 2016

design culture heritage,design; summary of the meeting

王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

猜你喜欢

文人文化遗产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与文化遗产相遇
刘排教授简介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活态文化
文人与石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