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2016-11-29

广东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中职职业

李 军



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李 军

中高职衔接是贯穿中职、高职这两个职业教育的子系统,是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针对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较低,中高职课程体系各成一体,及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动机不强等问题,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围绕衔接专业,搭建宽口径专业大类平台;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入手,以模块化能力培养构建专业技能提升的通道;引入专业人才培养评估机制;一体化设计教学、管理及评估等环节,促进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水平逐步提高。

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一、中高职衔接的背景及现状分析

中高职衔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广东省及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的要求;也是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大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开发人力资源,构建与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南方重要职教基地的需要,事关千万中职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的提升。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精神,“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工作全面展开。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形成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是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的重要时间节点。

2009年之前,广州市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渠道有两个:一是“3+X”,二是成人高考。升学率在15%左右,职业教育基本被认为是“断头路”,各方比较统一的认识是:主要困难是政策障碍。2010年3月,广东省教育厅、省招生委员会发布《关于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对口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做好2010年广东省职业院校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招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启动15所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应届毕业生及相关社会人员开展对口自主招生试点工作。至2012年,已有32所高职院校与149所中职学校对接,开展对口自主招生,进行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4年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最新数据,已有46所高职院校与163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对接开展试点工作。

现在政策障碍已经扫除,而且政府是推进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主导力量。中高职衔接的大门已呈喜人之势顺利打开,中高职衔接的影响意义深远:社会方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引导教育价值取向的变革,给职业教育带来发展前景及发展空间的利好;学校方面,中职解决相当一部分有进取意向的学生的升学问题,带来社会声誉和招生优势。高职学校的招生则更加多元化;学生方面,中职学生个人升学之路打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校风学风利好。高职因为可以招到有一定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学生,培养出的技能人才具有更强的专业能力。这些都是激发和促进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动力。

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较低,专业衔接缺乏有力支撑

按2013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通知》,广东省首批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10个高职专业是:数控技术、汽车运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前教育;对应的中职专业名称是: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旅游服务与管理、工艺美术、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前教育。其中有5个专业的中、高职专业名称不同,占50%。中、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系统中的两个独立子系统,一直各成体系,其专业设置的口径不一,分类方法、专业名称及专业数量均不相同。现在在新体系中要实现贯通融合,衔接时的载体如何“对口”,是决定中高职衔接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各成一体,课程衔接缺乏内涵支撑

目前,高职院校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针对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的学生群体,对中职生源的学生针对性不强。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衔接有两种:其一是中高职院校保持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旅游类专业为例,参与衔接的中职学校普遍开设了包括“旅游概论”在内的7门课程,但是高职阶段这7门课程的重复率达到了70%以上。其二是在课程设计中采用对照式的衔接路径,即把现有的中职课程体系与高职课程体系进行对照,然后通过对重复部分的合并或删减形成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课程的重复设置,造成教学资源和学生宝贵时间的浪费,课程体系的简单合并删减也使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三)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动机不强

高职学校对中职生源的学情研究不足,使得衔接部分课堂教学难以掌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也不好管理,高职学校的积极性大降。如此,如果形成恶性循环,中高职衔接将成为现实中的鸡肋。

因此,在宏观政策障碍消除后,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突破口在中职的专业建设:围绕衔接专业,搭建宽口径专业大类平台;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入手,以模块化能力培养构建专业技能提升的路径;引入专业人才培养评估机制。只有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教学、管理及评估各环节,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水平才会逐步提高。

三、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的策略

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有三种:以英国为代表的文凭等值衔接、以德国为代表的通过预备教育(专门补习或工作经历)衔接、以美国为典型的通过教学大纲与内容的系统性进行衔接等。本文参考美国的内容衔接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专业衔接:建立宽口径专业大类衔接平台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3年,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引导高等职业学校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教育部组织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目前修改二稿仍在征求意见中。因此,中高职专业的衔接是有章可循的。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包括专业类19个,专业数321个,专业(技能)方向920个,列举对应职业(工种)1185个,列举职业资格证书720个,列举继续学习专业方向554个。新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包括专业大类19个,专业类95个,专业709个,同时增设了651个专业方向。对比两套专业目录,有章可循不假,循而不易是真。近年来,教育部将中高职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权,根据社会需要自主设置专业。因此,对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设置,地方政府和学校是有自主权的。中高职院校应建立宽口径的专业对接平台,即在专业(大)类相同的情况下,开放相近专业(群)对接,解决中高职衔接专业对接的问题。

中高职衔接学校应共同设置专门的专业(或专业大类)建设委员会,在遵循教育部专业目录的前提下,由专业委员会商议、论证,确定对口的招生专业;报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批准后实施招生工作。这样既可打开相近专业(群)中职学生的升学之路,同时也能拓宽高职院校的生源,供高职学校选拔优秀的中职毕业生。

(二)专业能力:模块化设计;专业技能:进阶式提升

中高职衔接的大门打开了,也建立了宽口径专业大类衔接的平台进行招生,生源的数量、素质得到了保证,但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学生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从中高职衔接的目标说起。

中高职衔接的目标是通过长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专业技能的技术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在传统的中职教育或高职教育中均无法实现。中高职衔接要办出水平和特色,关键还是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保证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其中,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设计、执行及评估是关键。

1.课程体系设计

首先,按目前盛行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理念,职业教育课程类别可划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与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保证中职升学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和文化素质(文化基础课程模块);同时,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与职业能力训练课程模块相对应,供就业学生和升学学生选择。其中,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可以确保中职毕业生就业方向所需的职业能力相对完整,保证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能力训练模块的选择,可保证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实现。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中职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示意图

2.专业能力培养

从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调研、分析该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获取专业所需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需求,制定高职专业标准;结合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中职对口专业的升学要求;对岗位需要的能力进行分解、组合、归纳,融合职业标准,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结合学生的能力发展逻辑,由简单到复杂,顺序递进地设计中高职课程模块,进而制定课程标准(包括中职课程标准)。

中高职衔接中,各阶段文化基础课是独立的,仍然保持其独立性。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思路如图2。

图2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示意图

这一设计思路一方面是保持中高职衔接两段课程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另一方面,模块化课程设计,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教学,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发展需要;第三,专业技能递进式培养,履清中高职课程归属及职责,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3.一体化设计

一体化设计在办学层面,是指两个办学主体高层要有高度共识的顶层办学设计思路。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需要在两个空间、彼此分隔的独立教育实体上实施,而办学实体,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都希望投放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取尽量多的收益。只有在顶层设计中界定好两个院校、相关职能部门及校企合作企业等各方在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责与义务,并制定保障措施,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办学目标。其次在管理层面,要一体化设计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要求及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第三,在实施层面,一体化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学情要重新研究,课程标准要重新调研、制定,教师团队要逐步引进和培养,教学实训场地要重新设计、调整与建设,课程教学资源要新建,考核的方式方法要改革等。最后,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评估考核,科学地评价办学效果和质量。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专业评估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文件要求,要“推动学校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对照人才培养要求,定期开

展课程建设、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质量、师资建设、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监测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倒逼专业建设与改革创新。校企共建的专业(或专业大类)建设委员会及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应制定专业评估标准及评估实施方案,根据需要,在不同时间点,对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即时性、阶段性、总结性及持续性评价,监测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的教学情况。开发专业评估平台,完善落实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报告发布制度,完善奖惩、限期整改和复查制度,保证评估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引入第三方评价,保证评估客观、全面,测评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为学校、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四)专业的前瞻性与预警机制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共五年,而且这五年通常是一个青年的快速成长成熟期,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对他/她个人以及他们的家庭意义重大。因此,第一,专业负责人要密切关注年度国家及省级专业预警报告,充分利用专业预警信息,服务专业调整与设置;第二,专业带头人对本专业行业的市场变化要敏锐,对专业的市场前景有充分的调研及精准的分析,专业开发具有前瞻性;第三,掌握专业岗位技术人才需求及变化趋势,能较好地掌握前沿技术,保证专业人才符合市场需求,深受行业企业的欢迎。

中高职衔接是建构现代职教体系的需要,也是中高职院校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旨在通过搭建宽口径专业大类平台,构建模块化专业技能培养通道,改革专业人才评估机制,落实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1]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以广东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2]赖红英.广东中高职衔接试点再扩大[N].中国教育报,2012-5-16.

[3]周丽.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4(28).

[4]徐国庆.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Z].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征求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一稿)》意见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4〕71号)[Z].2014.

[7]曹毅,蒋丽华,罗群. 试论中高职衔接专业结构模型的构建[J]. 职教论坛,2012(30).

责任编辑 陈春阳

2016-03-28

李 军(1966-),男,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教育。(广东 广州/510520)

G710

A

1005-1422(2016)05-0009-03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中职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