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汤合中药足浴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6例
2016-11-29牛社辉郑慧敏
牛社辉 李 健 郑慧敏
疏肝健脾汤合中药足浴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6例
牛社辉 李 健 郑慧敏
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汤合中药足浴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诊断为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疏肝健脾汤合中药足浴治疗,对照组予疏肝健脾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疏肝健脾汤合中药足浴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疏肝健脾汤;中药足浴;肝郁脾虚;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表现为反复或持续性的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常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其他功能性症状。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疏肝健脾汤配合中药足浴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深圳市中医院2013年6月—2014年3月脾胃病科门诊部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1~10年,平均3.5年。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1~12年,平均4.5年。全部病例均经相关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胃肿瘤、脾、胆、胰病变等器质性疾病及肠易激综合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 诊断均符合罗马III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00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草案)》[2]和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1次会议《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的痞满及肝郁脾虚证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中药疏肝健脾汤(柴胡15 g,白芍15 g,枳壳15 g,郁金15 g,白术20 g,太子参20 g,木香(后下)15 g,麦芽30 g,合欢皮20 g,甘草5 g)加减,临床可根据辨证随证加减:胀闷明显加厚朴、紫苏梗;纳差明显加鸡内金、陈皮;伴胃脘痛甚加延胡索;泛酸加煅牡蛎;热甚加栀子、黄芩;气虚加黄芪。每日1剂,煎2次,每次水煎至200 ml,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服用。并配合中药足浴方(组成:艾叶15 g,延胡索20 g,川芎15 g,香附20 g,合欢皮20 g,何首乌藤30 g,远志15 g,石菖蒲15 g),睡前用药煲煎成500 ml药液,滤液备用,在洗面盆大小的盆子里倒入2500~3000 ml温水,再倒入药液,患者取坐位,暴露双足至小腿中部,水温40℃~50℃为宜,稍冷却后及时添加热水,每次约泡30 min。对照组口服疏肝健脾汤。
1.4 疗效标准 显效: 症状消失或所有异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且疗效较为巩固; 有效: 症状消失或减轻,异常指标达到改善或稍有改善; 无效: 症状及异常指标均无改善[4]。
2 结果
治疗组临床痊愈15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对照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55.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西医将FD分为上腹痛综合征及餐后不适综合征两型,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但迄今尚无明确定论。治疗上,西医多根据症状选用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及抗焦虑抑郁药,临床上取得一定的治疗作用和效果,然停药后易复发,且长期服药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明确,但对于一部分伴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失眠、功能性消化的不良患者,临床观察发现,口服中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临床上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失眠症状,多因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肝气疏泄不及,气机阻滞,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发病。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肝郁脾虚,拟定疏肝理气、健脾安神之治疗大法。疏肝健脾汤组方为柴胡、白芍、枳壳、郁金、白术、太子参、木香、麦芽、合欢皮、甘草。方中柴胡辛行苦泄,性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白芍酸苦微寒,补血和营,又能柔肝平肝,柴胡、白芍配伍,一散一收,且柴胡得白芍而无劫阴之弊,柴胡疏肝气,白芍养肝血,既养肝体又助肝用,体用兼顾;枳壳破气除胀、消积宽中,走气分,功以理气消胀为主,与柴胡配伍,一升一降,加强疏散气机之功;郁金长于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既走气分,又走血分,与枳壳合用,增强行气解郁之效;白术补气健脾,实土以抑木,并使营血生化有源;太子参为益脾气之清补之品,降肝肺失衡引起的上升之虚热;木香辛行苦降,芳香气烈而为厚,通行三焦气分,尤善行中焦脾胃之气滞,行气止痛;麦芽味甘,性平,入脾、胃经,除消食和中之功效以外,还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合欢皮善解肝郁,为悦心安神之品,能使五脏和,心志欢悦,收安神解郁之效,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全方以疏肝为主,健脾为辅;理气与补气合用,行气与活血并行,共奏调畅肝气,健运脾胃之功效。临床随证加减:胀满明显加厚朴、紫苏梗,厚朴泄实除满,紫苏梗理气宽中,二者合用加强行气消胀之功;鸡内金、陈皮健脾消食,行气开胃,纳差尤甚可加用;伴胃脘痛甚加延胡索以增强活血理气止痛之效;泛酸可加煅牡蛎制酸,牡蛎入肾经,亦取其滋肾水养肝木之义;热甚加栀子、黄芩以清热泻火除烦;气虚用黄芪以补中益气。
中药内服是传统的给药方式,中药足浴则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大体现。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内病外治是中医学的治疗原则, 可起到治疗相应脏器疾病的目的。中药足浴根据中药辨证论治原则、藏象学说、经络传导学说以及现代足部反射区理论,选配适当的中草药煎煮成中药热水液,通过中药热水液对双足熏蒸、浸泡、浴洗,使双足经络得到疏通,使足部反射区得到良性刺激,使中草药物离子通过足部皮肤表层黏膜、穴位、反射区的吸收所引起的机体整体药理效应和对病灶局部的药理效应,从而使机体各组织器官、部位的气血运行通畅,功能相应增强[5]。本研究足浴方以调和气血、解郁安神为主,调节脏腑功能,使机体内、外环境趋向平衡,阴阳调和。本足浴方中以艾叶温煦气血,透达经络,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用,有暖气血,温经脉之功效;延胡索辛散温通,活血行气,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川芎辛温,走而不守,为“血中之气药”,与延胡索合用,增强散血行气之功;香附芳香性平,辛香入肝善散肝气之郁,味苦疏泄以平肝气之横逆;何首乌藤养心安神,合欢皮安神解郁除烦;远志微温,开心气而宁心安神,石菖蒲辛开温通,芳香走窜,开窍宁神;诸药合用,全方共奏温经通络、活血行气、解郁安神之功效。
本研究口服疏肝健脾汤合中药足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失眠患者的疗效明显,为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5.
[2] 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2(6):381-383.
[3] 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 533-537.
[4] 李乾构.实用中医消化病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50.
[5] 钟仲义,卢荫昌,黄春祥,等.中药足浴保健疗法(一)[J].双足与保健,2002(2):41-46.
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518033)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6.034
1003-8914(2016)-06-0821-02
�绍举
2015-04-16)